林立的餐館、各式的招牌、個性的裝潢、特色的菜肴及趣味的典故……這是一個餐飲業濫觴的年代,或者說,“民以食為天”的中華民族素來是個在食文化統領下的民族。至于美自然也有一脈相承的評判。
就拿中國著名的八大菜系來說,其形成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廚師技藝和經典菜肴的文化意蘊的延續,歸根究底,都是與最終品味菜肴的人們聯系在一起的,因為美食就是為了滿足食客的需要,如同今天商家滿足顧客需要一般。而既然是人的需要,其中的標準自然和人的世界觀、審美觀緊密相連了。
和諧觀,是中國傳統辯證的思維方式,也是中華民族的審美根基。古人云:“天地之道而美于和”。“和”字從“禾”從“口”,“以和為美”的傳統審美觀念自然對中國食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周禮》中“割烹煎和”,是指“和”應貫穿烹飪全部過程。西周史伯提出了“五味以調口”,他說“故先王以土與金木火雜,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調口……聲一無聽,物一無聞,味一無味,物一不講”(《國語·鄭語》),史伯認為單一口味的菜肴算不上美味,只有各種味道“和”才是美味。時至今日,中國菜更為注重調味適度,宴席要講究不同口味:不但品種要多樣,有濃有淡,有甜有咸,色澤上也需有對比變化;食器的造型和色彩要豐富多彩、相互搭配。此外,科學發展觀影響下的人們還認識到,“和”還包括感官上的和諧與身體健康的統一,例如:飲食要注重各種營養搭配、攝取適量,要與自然氣候相調和……
除了整體的審美觀外,具體而言,美食亦如一種“生命形式”。符號美學家蘇珊·朗格曾指出,所有藝術都表現了一種生命的形式,一個藝術品的結構就是生命形式的投射,生命形式與藝術形式具有一種同構性。真正的美食就如同藝術,它的生命是廚師賦予的——正如藝術家賦予藝術作品生命一般,它須是灌注著生氣,充滿了活力的。固然,美食不可能和人一樣,也不可能和它的某些原料,如動物、植物一樣,進行生理意義上的新陳代謝,但是在它的身上卻能明晰地表達其中“恒久”的意義和永不停歇的變化。孫中山先生曾說過:“烹調之術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厚乎文明之種族,則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則烹調之術不妙。中國烹調之妙,亦足表明進化之深也。”言下之意,美食也在進化,也是一種另類的“生命形式”。
愈是深入研究美食,就會愈加清楚地發現它與生命結構的相似之處。生命具有等級,食物就作用而言同樣也有級別。如果滿足人的饑渴感屬于低級作用的話,那么通過美食傳達人類情感和本性就是相當高級、復雜的作用了,因為它是“活”的,它表現了生命——情感、生長、運動、情緒和所有賦予生命存在特征的東西。有人將有機性、動態性、節奏性、生長性看作生命形式的四個基本特征。相應的,美食也在邏輯意義上不同程度地顯示出這些特征。
一、有機美 這是生命體最重要的特征,所有生命體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構成部分互相聯系、互相依存。當這種形式投射到美食中時,就產生了美食的有機整體性。一道精美的菜肴就如一個生物一樣不可侵犯。大廚們在烹制菜肴時,每一種佐料和調料都是和其它成分息息相關的,每一個步驟以及其先后順序都直接關系到最終成品的優劣。所以,優秀的大廚在烹制菜肴時會準確拿捏“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的標準,而不會加入可有可無的成分,也不會出現冗余的步驟。假如硬是要將其中的各構成成分分離開來,或者任意添加或減少某些成分、步驟,雖然你有可能“創新”出新菜色,但它絕不會是原來的樣子了。
杭州經典名萊“東坡肉”的典故出自宋代蘇東坡。他在杭任職,發動民眾疏浚西湖大功告成時,命廚師將百姓饋贈的豬肉、紹興酒等,按照他的燒肉經驗: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烹制成佳肴給人們品嘗,故得名。“東坡肉”經后人不斷發展,現已公推為杭州第一名菜,制作方法也更為精細:選用帶皮豬五花肉,刮洗干凈,切成75克重的正方塊,放入水鍋內焯透撈出;取一大沙鍋,用竹箅子墊底,鋪上蔥、姜塊,再放上豬肉,加入白糖、紹酒和醬油,加蓋密封,燒開后,用微火燜2小時,燜至酥爛,撇去浮油,皮朝上裝入陶罐內,蓋上蓋,上屜蒸30分鐘至酥透即可,油潤柔糯,味美異常。加入的白糖、紹酒、醬油的多少直接關系到肉的美味;焯、悶、蒸……一步一步,每一步時間長短不一,但步步相連,缺一不可。
二、動態美 中國菜系如同中國的文學作品一般,種類不一,各有千秋。所不同的是,大多數文學作品由一個作者著書出版,菜系則是一種集體的創作,是一種動態的、有一定規范的味感美學,是在錯綜復雜的歷史流程中形成的相對穩定又不斷發展的美食流派。用“菜系”來概括一種成熟、成規模的美食流派,十分貼切。這種概括,也是一種群眾性創造,是約定俗成的一種美學用詞,得到廣大群眾首肯,也是很自然的。
三、節奏美 在一個活的有機體中,所有的活動都是一種有節奏的活動。節奏的本質并不在于周期性,而是在于連續進行的事件所具有的機能性。當前一個事件的結尾構成了后一個事件的開端時,節奏便產生了。這一點,在餐桌文化上體現地極為明顯:在一個菜系為主體的宴席上,除了有該萊系特色壓軸菜肴和羹湯作為主體,還有多款同具特色的米飯、面食、點心、小吃,水果、飲料等穿插上桌。精致的涼菜或許只是開胃小菜,只是特色菜看上桌前的鋪墊;而羹湯點心也不是宴席的休止符,水果會緊隨其后幫助食客們爽口。這一切,構成了就餐的節奏,也是就餐的一種傳統,它經過了歷史的考驗,都是與人的生理機能、心理活動相聯系的。
四、生長美 每一個生命體都有著自己生長、發展和消亡的規律。音樂中有呈現、展開、重復、加強等;戲劇沖突則由發生、展開、激化直至最后的解決;在靜態的美食中,則表現為一種心理效果。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就拿和美食搭配的食器來說,它也可以體現一種線條和空間的“生長”。中國美食通常會根據菜肴掌故選用圖案與其內容相稱的器皿,所以,在紋飾上,食的料形與器的圖案要相得益彰。例如:將中國名菜“貴妃雞”盛在飾有仙女拂袖起舞圖案的蓮花碗中,會使人自然地聯想到善舞的楊貴妃酒醉百花亭的故事,這也是對菜肴的一種文化上的延伸。
《易經·系辭上》有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中國飲食這一有形的物,正體現出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格局、文明形態,這一無形的道。和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一樣,中華美食也代代相傳,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