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景頗族,在飲食方面很獨特,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食文化。
賀新房食俗
每逢景頗山上的景頗族人家新房落成時,眾多鄉親都會趕來賀新房。其情景熱鬧非凡,讓你大開眼界、大飽口服。
主人看到人們來了,立刻把大家請上竹樓,領到火塘邊坐下,然后拿起引人注目的酒筒,請大家飲用。這種酒筒系用金竹精致而成,長約35厘米,上節是蓋,占整個酒筒的1/3,是個酒杯。如果來祝賀的人中有生人,會被主人待為上賓。主人撥開酒筒蓋,倒出一些米酒在筒蓋里敬客人。客人剛喝完香噴噴的米酒,主人家的大嫂就走上來,一只手的胳膊窩里夾著近一人高、大碗般粗、斜開口的大竹筒,往另一只手里拿著的大碗里倒水酒,請客人再喝。這香甜清涼的水酒,使你倍感主人家的熱情。清涼爽口的水酒是怎樣制成的?水酒的原料是大米。把大米蒸熟放在簸箕里晾干后,拌上酒藥,又用芭蕉葉包好,過上幾天,聞到酒味時,再把它放進土罐中,再過十來天,加上涼開水就成水酒了。
新房落成,傍晚要請來原始宗教師在新房前祈禱,賀新房的第一天也就過去了。第二天一早,在一位會念賀新房詞的老人帶領下,后面緊跟二位男的三位女的;男的提著三角架、鍋,女的分別背著水、米、雞蛋和肉進新房。到竹樓口,帶隊的長者點燃火把,進樓把火塘點燃,新房里的生活開始了!主人趕忙準備飯菜招待遠方來的親朋好友。
菜中少不了兩道做法獨特的景頗族菜。一是火灰焐牛肉干巴。把干巴割成五寸長、二寸寬,把燒著的柴塊向兩邊挪挪,把發熱的火灰扒成窩,將割好的牛干巴放進灰窩里焐上,然后加柴塊燒大火,火上烤竹筒牛肉萊。半個小時后,取出牛干巴,用斧頭背把牛干巴錘打散,再舂成絨狀,把它跟辣子、大蒜、姜、芫荽拌勻就成了一道顏色暗紅,有淡清香,吃著微苦回甜的菜。吃后還有生津消食、清熱解毒的功效。當這道菜做好時,竹筒燒牛肉菜也熟了。竹筒燒牛肉,先將半斤鮮牛肉剁細,加鹽、胡椒、草果面,摻進大約100克芹菜葉,揉搓成團塞進竹筒,用芭蕉葉緊緊堵好竹筒口,放到火上燒烤。烤熟時,將竹筒劈開,清香適口,鮮嫩開胃。
景頗族的烹飪方法獨特,把它概括起來是:一焐二烤三春。焐,不但能焐干巴、干魚,還能焐新鮮的肉類、魚、禽。做法是把肉、魚、禽切成碎或砍成塊,拌上佐料,用芭蕉葉包好放進火灰里焐。焐出的肉、魚、禽,鮮嫩還帶著蕉葉的清香味。烤就是把肉、魚、禽切成塊或剁細,拌上佐料,裝進現砍的竹筒里,再用葉子塞緊口子,放到火上不斷翻烤,直烤到竹子烤焦;剖開竹筒,香味四溢,原汁原味加上竹子味,味道妙不可言。舂就是用竹筒舂。主料是野菜、蔬菜、野果、家果、干魚、干蝦、干黃鱔、干巴;佐料有:大蒜、蔥、姜、辣椒、豆豉、核桃、花生、芝麻等。把主料配佐科裝進竹筒里用木棒舂細,吃起來爽口開胃。賀新房展示了景頗族的烹飪,讓人們大飽了口福。
新米節食俗
秋天,稻谷成熟了,景頗族農民把割下的第一捆稻谷舂成米,請左鄰右舍的男女老少到家共嘗新米飯,歡度新米節。
新米節在農歷八月龍日那天。那天,吃過早飯,客人們來了,就幫忙把割了放在鬼門旁邊的那捆稻谷搬到竹笆上打,接著把打出的稻谷炒干,舂成米。把新米和老米混合在一起做飯(老米還沒有吃完,新米又有了,含有夠吃夠穿的意思)。蒸飯時,蒸蓋上擺著谷穗;若是閏月過新米節,蒸蓋上擺十三穗,不閏月則擺十二穗。
在吃新米時,先將準備好的干魚、干老鼠、雞蛋、新米粑粑、水酒灑到田里獻地鬼,祈禱來年人畜平安、五谷豐收。
蒸新米飯時,主人家的老阿爹向圍著他的客人、家人唱起了稻谷的來源:從前,冒難(天地之神)把地上的稻谷全搬上天,人們只得吃芋頭過日子。后來,狗從太陽居住的地方跑來,尾巴上還沾著不少稻谷。人們就拿狗尾巴上的稻谷作種,撒到田里,從此才吃上稻米飯。還唱種稻的全過程,傳授生產知識。
裊裊炊煙飄散在湛藍的天空,通紅的火炭余熱灼人,主人家的老阿媽把手洗干凈,打開蒸蓋。隨著淡淡的蒸氣向四方飛散,一陣撲鼻的清香溢滿屋內,人們不約而同地做著一個深呼吸的動作,口水不知不覺地咽到肚子里去!這時,老阿媽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青菜葉,用筷子將米飯一筷一筷地挑出放在青菜葉上,有幾個亡親就放幾包,以此悼念先人。祭祖完畢,只聽老阿爹“瞰”地叫了兩聲,就看見一條搖著尾巴的狗進了屋。老阿媽從蒸籠里挑出一些米飯,放在狗面前給狗吃。直到狗吃飽,搖著尾巴出去后,全家人和客人才端碗理筷,盡情飽餐。家人一時回不來的,要留下一包新米,等回來后煮給他吃。
吃完新米飯,太陽落山了,滾圓明亮的大月亮爬上了山頂。這時便在寨子的空地上燃起了篝火,火苗;中天,月光與火光相輝映。大家圍著篝火,在象腳鼓和鋩鑼的伴奏下舞蹈。男子揮動被火光照得發光的長刀,婦女在胸前上下左右擺動手帕,盡情歌舞,歡慶豐收的到來。
喪葬食俗
老人去世,來送葬的人,男的扛著火藥槍,走到死者寨子邊先鳴一槍,到死者家門口又一個接一個地放一槍。女的用背籮背著米酒、大米及一只小雞送給死者家。人死后,停尸在死者的房間。在堂屋里殺只小雞,不拔毛就燒。到人吃飯時,把燒熟的小雞連飯供在棺材旁邊。堂屋里的火一直燃著,不能熄火,一些老人圍著火塘守靈。第二天把水牛拴在鬼樁上,用一根長線把牛跟死者連起來,對死者說:“這頭牛你牽走吧!”說完用斧頭把牛殺死,砍肉的把牛的各部分割一薄塊,煮成一鍋,供在堂屋的鬼架上。供過鬼,再給守靈的老人吃。在這當中,男子拔出長刀,刀口向外,女子雙手捏著樹葉跳葬舞。跳夠了,用火藥槍打用芭蕉葉包著一塊牛肉用竹篾吊在竹子尖上的“湯碟”,誰把蔑子打斷,肉掉下來就歸誰要。過后剁碎,配上佐料用竹筒燒烤咸菜,大伙分吃。在打火藥槍中,有人將打來的野雞掏去肚雜,把洗干凈的香菇拌入白糖后塞滿腹腔,用泥巴將全雞裹糊埋進火塘里的灰里,燒火一個多小時,拿出捂熟的野雞,剝去泥巴時,野雞毛也跟著褪去,然后請守靈的人一起吃,味鮮香甜。在砍竹中,取出肥嫩的竹蛹剁碎,拌上米粉、佐料,倒點木瓜醋,既可涼拌生吃,也可將竹蛹烘烤后用油炸,吃起來又脆又香。吃竹蛹能明目健脾。這是在葬禮過程中的順便一道菜。
出殯的頭一天,死者家屬請死者的后家年長主事的人領著七八人背著一壺酒去選墳地。出殯日子到了,挖墳坑的人先去,在選好的地點,由原始宗教師往后丟生雞蛋,如雞蛋沒有甩爛,又在附近丟,在砸爛的地方挖墳坑。出殯的時刻到了,在棺材頭放一碗糯米飯,飯上安著一個熟雞蛋。抬棺材的人前腳才走,就有倆人抬著牛頭跟著送到墳上。
景頗族的葬禮離不開殺牛祭鬼。為什么這樣做?傳說,古時候,一個做生意的景頗族人,騙取了一只大公雞,又故意住進一家剛死了人的家里。深夜,他把大公雞殺吃了,把雞毛從雞籠子一直撒到死人身邊,還在死人嘴上粘了一些帶血的雞毛。第二天他怪房主家的死人偷吃他的雞,非要房主賠他這具死尸。房主只好把死尸給了他。他用布把死尸包起背上又上路了。走到另一個寨子,天已黑,他把尸體放在寨子外面就進寨子找頭人說:“我父親病了在寨外躺著,你們一定要關好牛,如果牛出來踩死我父親,我要你們賠牛!”頭人一聽忙通知各家關好牛,到了半夜,他悄悄地把牛放出了廄。來日一早,他找頭人說:“叫你們把牛關好,你們就是不聽!看嘛,我父親讓牛踩死了!”頭人只好賠他一群牛。他得意的趕著牛回家的路上,一棵大樹橫在路上擋路,還說出話來:“我就是那具死尸變的。你得了一群牛就丟下我不管,我也不讓你回家!”他慌了,忙說:“是我錯了!我回家后把牛分一半獻你!”大樹聽了橫到一邊讓出路來,他回家后趕緊殺牛獻死人,從此該族就有了殺牛祭死人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