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句很文雅的見面語叫“別來無恙”,這個“恙”字,書面意思就是“病”,翻成白話文即:好久不見,您還好吧?由此可見,古人早就矢口道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了。如此文雅的見面語,卻以另一種方式被個別娛記悄然推行開來,這就是見面時,問您——“別來有恙?”
近兩年的娛樂圈里,出狀況的明星確實不少。極大的工作與輿論壓力,讓明星們的身體出問題的幾率比常人高了一截兒;更有人因此駕鶴西去,讓我們唏噓良久,掬一捧清淚,以示祭奠。不過就算如此,稍有點良心和理智的人都知道不要老是質問、猜疑人家的健康狀況。別說問明星,就是問自己身邊的朋友,最近有沒有得什么病?輕則會受白眼,重則可能要被罵娘了。
但娛記們卻勇敢得很。在他們的努力下,不斷傳出明星們有“恙”的消息,一張看上去似乎浮腫的臉,一張子虛烏有的化驗單,都演繹成了并不存在的驚天噩耗。有人說,這可能是明星與娛記聯手炒作,只為忽悠FANS一把。對此我不敢茍同。誰閑得沒事,要暗示自己得癌玩?老話講,那是要折壽的。所以,我堅信這是個別娛記的“功勞”。
是老百姓不關心明星的健康嗎?非也。人緣好,戲也好的彪哥,不就被網友的帖子感動得熱淚盈眶嗎?但是別人的健康出了問題我們關心,沒出問題我們編也要編出問題來關心,這未免就有點討人嫌了。當初某歌手因病過世,有人非要像辦案一樣查出病源是不是艾滋,這已類于讓人發指的“鞭尸”行為。
說起別來無恙、它出自《元曲選·凍蘇秦》:“豈知你故人名望,也不問別來無恙。”大意是說,蘇秦埋怨張儀看人下菜碟兒,當了秦相了,就對他愛理不理的。可見,這“別來無恙”在古代,還有一層意思,就像老北京人見面問“您吃了嗎”一樣,是一禮貌用語,表示對別人某種程度的尊重。你要不說這話,那就有點瞧不起人的意思。但且慢,這講禮貌,能出新聞嗎?三國里的蔣干一見周瑜就問:“公瑾,別來無恙乎?”周公瑾如果說“無恙”,就平淡乏味得很;但若能實打實地回答,諸葛孔明快把我氣死了啊!雖然很丟人,但是就能令人耳目一新,興致盎然。所以,“別來無恙”簡直就是娛樂新聞的死敵,一定要“有恙”,大家才有飯碗捧的。
說起別來有恙,還真有成功的例子,能給娛記們以信心。這個人就是生于公元前四百年前的扁鵲,他開罪的人是桓侯,比明星大腕們大多了。故事大意是,扁鵲一見桓侯就說,你有病,在肌膚。桓侯當然不愛聽,說我爽著呢,你才有病。但扁鵲卻依然執著地一而再,再而三地見桓侯,每見一次就把病說重一分,直到認為不可治時,才掉頭就跑。結果大家都知道,桓侯因為忌醫,掛掉了。扁鵲當然名揚四海,而桓侯呢,也為“諱疾忌醫”這樣一個非常有流行價值的成語,做出了他應有的貢獻。但問題是,娛記們不是扁鵲,他們不會望聞問切,只會道聽途說,所以他們用成就“一代名醫”的方法,想去成為“一代名記”,就似乎有點緣木求魚,不得其法。
不過,從“別來無恙”到“別來有恙”,娛記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還是讓人佩服的。說實話,這樣的人不云當編劇,實在是影視圈的一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