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交易中,突然短暫突破多年來在8.277上下波動不超過0.3%的常規(guī),攀升到8.270的水平,一時引起人民幣在進行升值演練的猜測。之后,又有傳聞5月8日人民幣升值,后又預言5月18日人民幣升值,升值的傳聞一波接一波,大有人民幣不升值誓不罷休之勢。近日又有某知名國際投資機構經濟師稱“人民幣升值受外界壓力過大的影響,還會有加大的可能”。
升值不可能解決別國經濟問題
對于日前人民幣升值的傳聞,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王元龍和人民大學財經學院趙錫軍均認為,這純粹是一種炒作。并表示,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有自己的時間表,要符合中國的國情和客觀環(huán)境,逐步地完善匯率機制。
王元龍博士說,人民幣匯率升值面臨的外在壓力主要在于,美國等西方國家認為人民幣低估是導致美國的貿易赤字持續(xù)增加的主因,把解決全球經濟失衡寄希望于人民幣匯率的升值。而這是沒有道理的。因為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大多數(shù)商品如紡織品、玩具等,是他們早已放棄的產業(yè)。人民幣升值與否,都不會影響到其國內的生產就業(yè)。
王指出,實際上,美國政府巨額的預算赤字和居民超低的儲蓄率,導致其出現(xiàn)了創(chuàng)記錄的結構失衡,資本大量流向美國。正如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麥金農指出的那樣,美國貿易赤字的根本問題是美國儲蓄不足,通過其他國家貨幣的升值來解決美國貿易不平衡的狀況是不可能的。王元龍認為,美國應擔當起調整的重任,其中包括提高居民儲蓄和降低預算赤字,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而美國《華爾街日報》9日的一篇署名文章也指出,即使人民幣匯率調整,美國的貿易赤字也不會因此而減少。美國對境外商品的進口只會從中國轉向其他國家。如果人民幣被迫升值,最直接的結果可能是經濟的蕭條和通貨緊縮,這可能比貿易制裁對中國造成的威脅更大。如果人民幣升值25%,那么通貨緊縮率可能至少是15%。
國際游資豪賭人民幣升值
人民幣升值除了所面臨的國外政治壓力外,還面臨著國際熱錢一賭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據(jù)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04年末,我國外匯儲備達6099億美元,其中2004年凈增2067億美元,主要來源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資606億元,海關統(tǒng)計的貿易順差320億美元,進出口貿易項下企業(yè)多結匯、少購匯比上年多增300億美元,外債增加350億美元,服務貿易順差100多億美元,個人轉移和收益及其他300億美元,證券投資100多億美元,此外還有一部分是境內機構在海外的金融資產投資收益以及金融機構調回的資金。
這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部分就是流入境內的境外短期投機資金,即國際游資。雖然對此目前尚無確切的數(shù)字,但據(jù)國家發(fā)改委的初步統(tǒng)計,2004年進入中國境內的國際游資應不少于1000億美元。而數(shù)字亦表明,2004年我國經常項目順差約70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近一半,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約1120億美元,增長更達1倍多。可見,國際游資已通過直接投資項下和貿易項下的各種合法與非法渠道進入中國境內。
對此,趙錫軍認為國際游資的特點就是追求短期高收益,當前人民幣升值傳聞一波接一波,反復炒作的目的就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在造輿論,借此向中國政府施壓。
筆者注意到高盛亞洲某知名經濟師多次向媒體表示,人民幣在壓力之下會加快升值步伐。而該投資公司也恰恰新近在上海購得一座24層的大樓,總價1.76億美元,平均每平方米2582美元。可以推測的是高盛現(xiàn)在是用美元或用美元換成其他貨幣購進此房地產,今后人民幣一旦升值,這座在中國土地上的大樓自然也會升值。這難免不讓人懷疑其預言的真正用意。
中國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鄒新表示,在目前境內投資渠道尚未多元化,且中國正處于提升城鎮(zhèn)基礎建設的背景下,相當數(shù)量的境外資金涌向了境內的房地產市場。2004年的四個季度中國房地產價格分別上漲7%、11.6%、13%以及14.4%。而上海的一項調查表明,盡管境外資金在我國房地產投資中所占比例不過10%左右,卻占了高端市場的40%強。
從理論邏輯上看,境外資金投資于境內房地產的依據(jù)在于,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預期強化——境外資金進入中國市場并持有境內不動產——境內通脹壓力上升——房地產價格上漲——加大人民幣的升值壓力——人民幣升值。換言之,國際游資期望通過“境內房價攀升”以及“人民幣升值”的雙保險來獲得高額的投資回報。
謝國忠駁斥人民幣升值論調
“中國短期內重估人民幣的可能性極小。”摩根士丹利(大摩)亞太區(qū)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在最新的報告中開宗明義地寫道。這份題為《人民幣:最后的午餐?》的英文報告僅短短三頁,但字字都在駁斥人民幣升值的論調。
人民幣升值解決不了美國的貿易逆差問題,只會把對華逆差轉移到其他亞洲國家,因為美國人需要這些物美價廉的商品。人民幣升值的結果將是,美國消費者花更多的錢買同樣的商品,只不過它們可能不是中國生產的,質量可能不如中國的。社論強調,美國一些行業(yè)因為效率不高,缺乏國際競爭力,靠貿易保護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中國有沒有操縱匯率的問題,是不可能給出答案的,因為“操縱貨幣”對于經濟分析師來說根本不是一個可操作的概念。美國財政部在3月份一份試圖厘清“操縱貨幣”法定含義的報告中也承認了這一點。文章同時認為,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并沒有被低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的報告也稱,很難找到令人信服的證據(jù)表明人民幣被大幅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