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胎兒不具備學習的能力,因此,胎教的本質并不是對胎兒進行教育,而是通過合理的營養攝取和聲、光、觸摸等良性刺激,促進胎兒大腦發育,讓寶寶先天就擁有一個聰慧的大腦。
古今中外流行的胎教,無論是民間一些家庭的實踐,還是某些科研部門的專題研究,至今未見有科學地論證了在胎教實踐中胎兒有了學習的表現。
盡管胎兒醫學的研究發現,胎齡到4個月時皮膚對冷刺激有了反應,5個月對溫熱有了反應,6個月有了嗅覺,7個月有了視覺,對疼痛刺激有了反應且對噪聲有厭煩動作。然而,所有這些僅是感覺功能和運動功能的初步建立,尚不能形成知覺,更沒有產生思維及意識。而學習的本質是大腦條件反射的建立。胎兒生長到6個月后,雖然有了各種感覺,但受環境限制而不能看到外界的事物,無法建立包括學習在內的各種條件反射。因此,把目前流行的一些“胎教”方式,即向胎兒輸送聲音的、光線的或對肢體觸摸的刺激活動,認為是早期教育是缺乏生理學及心理學根據的。我們只能說,給6個月以后的胎兒輸送上述的刺激,有益于孩子出生后的智力開發。因為,這些刺激可誘導相關的神經通路和中樞部位的神經錐體細胞增長更多樹突,促進它和周圍的錐體細胞建立傳遞脈沖的“突觸”聯系,使大腦與感覺、運動、思維、記憶等功能密切相關的神經網絡更豐富。
這實質上是在產前對胎兒大腦生長發育的一種來自于環境的促進,它和在胎兒大腦細胞生長的劇增期所給予的營養促進,共同構成了“產前胎兒大腦發育促進”的內容。
以環境促進為科學本質的胎教,是建立在行為、學習、記憶的神經分子生物學基礎之上的。研究證實,人的大腦皮質錐體細胞樹突和樹突棘的發生發展,及錐體細胞之間“突觸”建立的多少,和人一生中的行為、學習、記憶的能力有直接的關系。如果在胎兒大腦細胞分裂增殖的第一個高峰期(即孕10周~24周),在保障熱量、蛋白質、必需脂肪酸、維生素、微量元素供給充分的基礎上,促進大腦錐體細胞生長得更多;從胎齡6個月起,細胞體積開始長大,樹突開始延伸的期間,增加由外界到大腦皮層的各種感覺通路的良性刺激如聲、光、觸摸等刺激,就可促進大腦的發育。這樣,孩子今后一生的學習和工作,都將受益于先天更加聰慧的大腦。
因此,準父母們應該從缺乏生理學和胚胎學理論基礎的所謂對胎兒進行教育的理念中走出來,正確認識胎教的科學本質。
值得一提的是,孕婦營養的合理攝取對胎兒大腦發育有著重要的影響。胎兒大腦的生長發育在整個40周內的速度是不均衡的,在母親孕10周~24周內,胎兒大腦錐體細胞生長發育速度最快。這期間胎兒要從母親體內獲取大量的多種氨基酸和用這些氨基酸合成胎兒大腦細胞的核蛋白時所需的一些微量元素如銅、鋅以及可提高大腦細胞功能的必需脂肪酸——DHA。因此,這段時期,孕婦應有合理且充分的膳食營養,而在胎齡滿6個月后,更應增補DHA。所有這些,和胎齡滿6個月后對胎兒施加的聲、光、觸摸等感覺器官的良性刺激,共同組成了產前對胎兒大腦發育的促進措施——即人們常說的“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