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崇,華夏文學報主編,著有美女之鄉。另《狀元之鄉》不久將面世。
邢臺大地,人杰地靈,物華天寶,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不僅哺育了眾多的政治家、科學家、文學家和文臣武將,而且產生了郭威、柴榮、宗訓、孟知祥、孟超等五個皇帝。
周太祖郭威,是五代中最后一個朝代——后周的創建者,邢州堯山(今隆堯縣)人。公元951年正月取代后漢稱帝,國號周,史稱后周,在位三年,終年51歲。郭威出身貧寒,了解民間疾苦,18歲應募做軍卒。因他讀過一些書,學了一些兵法,在平定方鎮叛亂和抗遼中立下赫赫戰功,經過30年的軍旅鍛煉,官至后漢樞密使兼大將。郭威穿著樸實,治軍嚴明,從不居功自傲。威望甚高,因而在奉命率軍渡河迎擊入侵的遼兵時,在澶州(今河南濮陽南)被部下“黃旗加身(兵變中的將士撕裂黃旗披在郭威身上)”,立其為帝,奪取了后漢政權。郭威即位后,求賢納諫,整頓機構。允許農民開墾荒地,頒布“均田圖”,治理黃河,興修水利。他還躬行節儉,并將宮中原有的玉器、金銀、珠寶裝飾的飲食用具,在殿上全部當眾砸碎。
郭威對貪官污吏,深惡痛絕,嚴懲不貸。萊州刺史葉仁魯是他的老部下,戰功卓著但因貪贓枉法。被他毫不留情地處死;鄴都(今河北臨漳)留守、天雄節度使兼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同平章事(即宰相)王殷,在郭威奪取后漢政權中立有大功,但他以“河北王”自居,大肆榨取民間錢財。最后也被周太祖殺了。在嚴懲貪官的同時,郭威還廢除了一些苛捐雜稅,革除了一些弊政,改良了一些刑律,使中國北方政治經濟形勢有所好轉。郭威平生好儉,臨終前,對他的兒子柴榮說;“……陵所務從儉素,不可勞役百姓,不得多用工匠,如置下宮,不要宮人,不必用石、石獸,可用紙衣為殯,瓦棺為榔”。廖廖數語,歷史上其王相比,真是難能可貴。
周世宗柴榮,為邢州龍岡(今邢臺縣)人,姑母為郭威的發妻柴皇后,因無子,被郭威收為養子,改名郭榮。郭威稱帝后,柴榮歷任澶州節度使,檢校太傅、開封府尹(首都市長)和同平章事(宰相)等要職,參與朝政。柴榮在位七年。他精明強干。志氣宏大。即位后大權獨攬、親自裁決政事。他整頓朝綱,整編禁軍,住用賢才,賞罰嚴明,力革貪風。減輕民困。對不法贓官,決不手軟,即使很有才干,很有聲譽的官員,只要犯了罪,他都要依法辦事。如他發現左羽林大將軍孟漢卿額外多收稅金,坑害民眾、便當即下令處死。
柴榮繼承郭威的遺愿,致力于國家的統一,他御駕親征。以少勝多,大敗北漢與遼國聯軍于高平(今西富嚴縣)。高平大捷,阻止了遼國再次蹂躪中原。為以后進行統一大業的戰爭奠定了基礎。柴榮又三伐南唐,取得淮南江北14州60縣的土地使后周疆域擴展到長江沿岸。接著北伐契丹,水陸并進,在短短的42天中,兵不刃血,便收復了燕南大片國土。但正當他準備揮師直取幽州(今北京)時,不幸患了重病,只好停止前進。一個多月后,一代英主周世宗病逝于開封,終年僅39歲。柴榮死后,由他的七歲兒子柴宗訓(周恭帝)即位,但半年后的公元960年正月,殿前都點檢(禁軍最高統帥)趙匡民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兵變中的將士將黃袍披在趙的身上),廢掉恭帝,奪取了后周的江山。
孟知樣,為五代十國中后蜀的他創建者,即蜀高祖,邢州龍岡人。他少時有才,曾任后唐成都尹、川西節度使。公元934年在成都稱帝,在位一年。孟知祥稱帝后,“蜀中群盜猶未息,知祥擇廉吏治州縣,蠲除橫賊,安集流散”,使社會逐步隱定。他興修水利,發展生產,還倡導百姓于成都城上遍植芙蓉,每至秋,“四十里如錦繡,高下相照,因名錦城”。今成都稱“蓉城”,即孟知祥植蓉始,如今,芙蓉花已定為成都市市花。
孟知祥的繼承者是十六歲即位的孟昶,在位30年。他是一個殘酷暴虐的皇帝,即位初期,一度吸取了前蜀王衍驕奢淫逸亡國的教訓,“抑制權臣,加強集權”,對百姓實行仁政。但他后來生活起居極為奢侈,荒淫無度。所用嬪妃,不計其數,但仍感不足,又廣選美女,使蜀中呈現“驚婚”——拉郎配之恐慌。他所用的溺器(尿壺)亦用七寶珍珠遍加裝飾,公元904年,宋太祖趙匡胤風發兵攻蜀,后蜀將領王昭遠束手就擒,宋軍攻入成都;盂昶和他的皇后花蕊夫人均成為俘虜。第二年,這個亡國之君便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