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處于信息時代的青少年來說,完全不接觸網絡是不現實的,甚至是有害的。所以,這就要求家長不能把網絡看成是洪水猛獸。適度地上網,了解健康的信息,與同學們、“朋友”們進行交流是無可厚非的,這也是信息社會的要求。不能把喜歡上網就等同于“有網癮”,也就是說,不要隨便給孩子戴上網癮的“帽子”。
對于家長們的普遍擔憂,孩子們很不以為然。不妨來看看他們對家長的擔心是怎么看的。
——我媽媽什么都不懂。我確實喜歡上網聊天,但多半是和同學在交流心得。孔子還說過“獨學無友則孤陋寡聞”呢。這樣的溝通既方便快捷,又能幫家里省電話費,她就是“拎不清”。
——我爸爸還是老腦筋,他以為只有捧著書本才是學習,網上的信息多著呢。就靠課本上的那點知識怎么夠啊。
——我覺得父母這代人太落伍了。在他們眼里,電腦、網絡就是歪門邪道,會影響我們的學業。上網的時間稍微長一點就說我成癮了,真是好笑,學了個新名詞就開始賣弄,很煩人的。
——我爸爸現在把網絡看成是毒品,一點都不讓我碰。在他看來,這個網一沾就上癮,真是搞笑,上網的人難不成都是癮君子?
那么,達到怎樣一個狀態才能算是上網成癮呢?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也提出了很多衡量的標準,其中影響較大、并為學界普遍接受的,則是美國網癮心理學家金伯利·S·揚博士提出的評價方案。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網絡成癮
請先仔細閱讀以下的8種癥狀:
⒈專心于網絡——對自己曾經感興趣的領域失去感覺,和親密的人交往也逐漸減少。
⒉上網時間越來越長——由于長時間上網而影響自己的日常生活,甚至放棄學業。
⒊當減少網絡使用時出現退縮癥狀——一旦不上網,便會出現緊張、焦慮、神不守舍等癥狀,無法進行正常的學習生活。
⒋不斷試圖減少網絡的使用——自己也覺得上網時間過長,努力想擺脫,但卻無法收到預期的效果。
⒌時間管理問題——因為上網而將自己的業余時間搞得一團糟,甚至廢寢忘食、日夜顛倒。
⒍面臨環境壓力——特別是在學業上,由于家長、老師寄予了太多的希望,心理負擔沉重。
⒎對周圍的人隱瞞自己的上網行為——對自己最親密的家人以及老師、同學等掩蓋真相。
⒏由于網絡使用導致情緒改變——一旦脫離網絡就會出現暴躁、易怒的情況。
現在,將孩子的情況和上面的描述進行比對,如果符合上述8項中的5項或5項以上,才可基本診斷為網絡成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