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蝸技術的應用,使高度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看到了曙光。特別是兒童耳聾患者,如能接受人工耳蝸植入,縮短耳聾時間,抓緊兒童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便能獲得更好的康復效果。人工耳蝸是一種能為神經性耳聾的病人恢復和提高聽力的電子裝置,可代替病變受損的聽覺器官,把接收到的聲音轉換成為編碼的電信號傳入內耳,刺激聽覺神經,由其將信號傳入大腦,產生聽覺。臨床發現,這種電子裝置植入越早,患兒聽力恢復的效果就越好。一般認為2歲~4歲最為適合。因為從醫學角度看,小兒出生后,耳朵如聽不到聲音,也就沒了神經沖動刺激大腦,腦的聽覺細胞就會逐漸萎縮,從而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人工耳蝸可讓患兒獲得大約80%的聽力,并能夠清晰分辨聲音。不過,有了聽覺并不意味著馬上就可以順理成章地講話。正常兒童從出生伊始就牙牙學語,而那些小兒已錯過了時機,因而從他們聽到聲音到學講話,還有很長的一段訓練計劃要完成。此外,患兒有了聲音感覺后,實際聽覺年齡只有零歲,需要從察聲起步,再逐漸學會區別、確認聲音,以致達到能夠理解語言,最終學會說話。這個過程,需要在有經驗的教師指導下進行,但由于孩子更多的時間是與父母在一起,因此,家長的作用舉足輕重。
國際上最為先進的語言訓練手段是聽覺口語法。此法不同于傳統的言語訓練,簡單地講,是聽聲音學講話,而不能看口型、手勢學,要讓孩子只靠聽覺來接受聲音,從而學會開口。在訓練中,可配合日常生活的場景,由父母直接參與,把聽覺和語言聯系在一起,讓孩子學會傾聽、說話,真正能夠加入語言交流的社會。倘若植入人工耳蝸后,兒童仍生活于聾校,以手勢進行交流,其結果必是學而不會。
這里所指的語言訓練,一般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內,進度可能會慢些,過后便有一個較快的發展。需要強調的是,訓練過程中需要家長、學校和患者的共同努力。最重要的是聽懂,能說而不是簡單重復。如問:今年幾歲?回答8歲,再問你多大了(或明年你幾歲)?如回答不出,說明患兒只是機械回答,而沒有達到真正理解年齡的實際意義。其次,要發音清晰,吐字準確,能較好地表達自己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