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醫學認為:人與自然是“天人合一,互為感應”。生命的健康離不開自然環境的支撐與協調,因而中醫無論是在養生、保健以及治療等各個方面,都非常重視“順天時,調人事”。以春天為例,天時屬木,陽氣蓬發,特別是到了春末夏初之時,由于木旺火生,氣溫日趨增高,要求人們順應氣候的變化,調整自己的飲食結構,以此來維護身體的健康。
飲食須清淡
3月份陽氣初升,氣候剛剛由寒轉暖,若多食用諸如蔥、姜、桂圓和栗子、荔枝以及牛肉等溫熱、高能量食品,能促進體內陽氣的生發,有防病強身的作用。但晚春時依然多食,就可觸發肝木過盛,催生心火,不利健康,而應改清淡、偏素與低熱量的食物為好,可選小麥、蕎麥、玉米,豆漿和豆腐、赤豆以及香蕉、蘋果、梨等食品。若是陰虛內熱之人,則應取鴨肉、海帶、綠豆、甘蔗汁及荸薺、百合等寒甘性食物,以滋陰生津、清熱消火。此外,南方地區此時往往已開始進入雨季,降水量增多,環境濕度比較大,清淡飲食還能健脾去濕,保護人的消化吸收功能。
去酸選甜
中醫認為,春季不宜過多食用酸味食品,以免肝氣旺盛、木強克土,影響脾胃功能。另一方面,為了加強脾土的實力,可適當增加辛甘類食品的比例,因為五行中辛金克木,甘土強脾。由于晚春時肝強脾弱,生冷油膩食品須盡量少食或不食,以免傷害原本就比較虛軟的脾胃功能;而應多攝入一些以淀粉、碳水化合物為主的食物,如性味甘平的大棗,糖和維生素的含量非常豐富,并具有健脾益氣、護肝解毒的作用。其次,人體維生素攝入量不足易導致“春困”,故飲食中尚須保證胡蘿卜、卷心菜、甜椒和芹菜、馬蘭、春筍等維生素、微量元素含量豐富的新鮮蔬菜供應。
多攝入纖維素
春季又是人體新陳代謝最為旺盛的時期,體內的排泄量也大大增加,因此,能否及時清除各種有害物質,對維護機體的健康就顯得十分重要。從養生保健的角度出發,飲食中需增加膳食纖維,如纖維素、果膠類食品的攝入,它們是人體最好的“清道夫”,能及時吸附腸道內的代謝廢物以及食物中的有害成分,并將其從腸黏膜中剝落清除,使得腸壁光滑順暢,縮短有毒物質在腸道內的滯留時間,減少腸道對廢毒物質的吸收。膳食纖維主要來自各類植物性食物,燕麥、豆類和蔬菜、水果中的含量就十分豐富,平時只要保證一定的攝入量,即可滿足人體的基本需求。要清除體內垃圾,除了增加膳食纖維之外,還應減少碳酸飲料、膨化類、快餐類等食品的攝入,同時戒煙少飲酒。
抗氧化 防疾病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人體的衰老與許多疾病的產生,大都與體內自由基增多有關,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清除能力會明顯下降。因此,在各種傳染病與慢性疾病多發的晚春,增加維生素、胡蘿卜素以及類黃酮等抗氧化類食物的攝入,就顯得十分要緊,能起到養生保健、預防疾病、延緩衰老的作用。常見的維生素E、C,就是人體中非常重要的自由基清除劑和抗氧化物質,能有效阻止脂質的過氧化,防止動脈粥樣硬化、降低腦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的發生率。每100克蔬菜中,維生素C含量在40毫克以上的品種有蘿卜、甜椒、油菜、花菜和甘藍、苦瓜等;而堅果類食品中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
此外,體內的抗氧化機制時常會受到各種干擾,因此,通過膳食還可補充一些人體健康所需的酶、菌等生物活性物質,以增強機體的抗氧化功能。人們熟知的大蒜,就是一種酶含量豐富的蔬菜,經常食用能增強人的免疫功能;其他如紫甘藍、紅豇豆、紅皮蘿卜等,也都具有這種功能。還可多喝點酸奶,以補充人體健康所需的有益菌群,幫助和促進消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