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宏開:學會做家長
著名社會學家、青少年網絡文明大使陶宏開教授告訴記者,孩子網絡成癮絕非完全是孩子們的錯,家長也有很多需要檢討有待改進的地方。首先,要擺脫那種視電腦與網絡為異類的觀點。要知道,信息社會離開了網絡將是無法想象的。完全隔絕電腦只會對孩子有害無益。為人父母者,首先要補上如何使用電腦與網絡這一課程,甚至應該放下架子向孩子學習。這樣,親子之間就會產生共同語言,而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冰炭不同爐了。
很多父母對孩子都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難道鋼是“恨”出來的嗎?要經過鍛煉淬火才行。不能一味地指責甚至打罵孩子,這對孩子的自尊心是一種嚴重的傷害,會促使其從心底里敵視你,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本來就比較重,會用變本加厲的上網來從心理上“懲罰”父母。
此外,親子間應該建立良好的平等互信關系。父母要檢點自己的言行,不要隨便對孩子許諾,如果答應過什么,就該一諾千金、必須兌現,以免給孩子留下壞印象。信任的基礎一旦打破,彼此間就將不再有共同語言。
幫助孩子戒除網癮是家長與子女雙方的事,在孩子努力的同時,家長也要慎思篤行,兩者的合力才是無堅不摧的。
交流與溝通——消除網癮的制勝之道
既然勸說、指責、切斷網線等措施于事無補,甚至還會使事情越來越糟,那該如何是好呢?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咨詢中心在今年年初舉辦的“脫網”冬令營活動中發現:很多孩子之所以沉溺于網絡,是由于和家長的交流與溝通嚴重不足所造成的。可有的家長和孩子水火不容,說不了兩句話就要吵起來,又怎么使雙方都心平氣和地坐到一起呢?為了探索和解決這些問題,心理咨詢師采用了排演心理劇本的辦法。
角色互換——使孩子和家長打開心扉
心理劇的角色分配非常有意思,由家長扮演孩子在電腦前上網,而上網成癮的孩子則搖身一變,成了嘮嘮叨叨的“老爸老媽”。這時,兩代人便演出了一幕幕令人忍俊不禁的活劇。
討好
“母親”走到“兒子”跟前,和顏悅色地勸道:“乖孩子,別再上網了。這樣對你的學習可不好。我們玩完這一局就結束,好嗎?”
指責
“父親”對“兒子”聲色俱厲:“你就靠上網去考大學吧!看你將來怎么養活自己!”
超理性(只說大道理而不管實際情況)
“父親”在“孩子”面前引經據典:“雖然網絡上的信息流量非常大,但是,其中有很多是重復的,有的還是低級、庸俗、荒誕的,這對你的學習沒有任何好處。你不要再上網了。”
打岔(孩子故意岔開話題,完全不理父母在說什么)
“母親”在苦口婆心地勸說:“寶貝,別再聊天了,還是去看看書吧,過些天就要期中考試了。”“兒子”就像沒聽到“母親”在說什么似的,而是岔開話題:“對了,今天晚上喝什么湯?別再燒什么貢丸湯了,膩味透了!”
雙方通過角色互換,真切地了解到了對方的心理感受,這樣就在談笑間消除了心靈上的藩籬,從而為接下來的進一步溝通掃清了障礙。
每天給孩子一個擁抱
家長們一方面由于工作忙,另一方面認為孩子已經長大了,所以,不再像以前那樣經常擁抱孩子了。其實,身體接觸是拉近親子關系最有效的方法。每天給孩子一個擁抱,可以讓他們覺得父母其實還是很愛他們的,很能理解他們心中的想法的。一切的對立與不快,都可以在這溫情的一抱下悄然冰釋。彼此間消除了“敵意”,還有什么話不能談呢?既然從和自己最親近的人那里得到了理解和尊重,還需要舍近求遠到網絡上去獲得虛幻的滿足嗎?既然和自己的父母每天都有新鮮的話題,還有必要整天“浪跡”于網絡聊天室嗎?
催眠——讓孩子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提到催眠這個名詞,讀者朋友們一定覺得很神秘,似乎和控制人的精神有某種內在的聯系。其實不然,治療網絡成癮所使用的催眠是程度輕微的,患者處在“保持清醒的覺知”狀態。
在心理咨詢師的引導下,孩子們開始擺脫外面紛繁復雜的世界對自己的干擾,轉而關注起自身的生理與心理狀態。長期上網必然會導致頸、肩、手臂等部位的酸痛,這時,孩子們就會注意到身體的不適。接下來,再從生理層面過渡到心理層面。沒有了外界的紛擾對人體感觀的刺激,孩子們就可以客觀、全面地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自己有哪些優點、哪些缺點?目前這樣的狀態正常嗎?繼續這樣下去會有怎樣的后果?我到底要什么?我將來會怎樣?這些問題將在孩子們的心中一一閃現,而在這樣心無旁騖的狀態下,就很容易得出理性的答案。
等他們從催眠狀態中“醒來”,自身的心靈就受到了一次凈化,從而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這時,一切正邪、善惡、美丑就都有了界定。這比所有空洞的說教和嚴厲的指責都要有效得多。
其實,催眠法在某種程度上和先賢所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是不謀而合的。家長不妨引導孩子,每天晚上在睡覺之前對自己一天的言行進行審視,找出不足并提出改進的方案。通過這樣不斷的自我提醒,就可以有效地規范自身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