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間習慣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在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6個節氣的3個月里,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人們常說冬天是人生命中的“一道坎”,要想健康愉快地跨過這道“坎”,最好的措施就是注重養生保健。
提防冬霧的禍害
每年的冬季,由于冷暖空氣交匯,時常會出現霧氣彌漫的天氣,不僅影響交通,更是一個危害人體健康的無形殺手。因為,冬霧中不僅含有酸、胺和酚及苯等化學污染物,而且還充斥著諸多病原微生物。它們常常會隨著水氣的下沉而黏附在人體皮膚黏膜的表面,通過人的呼吸、吞咽、肢體運動而進入人體內部,引起人們的呼吸、循環、免疫等功能的異常與紊亂,誘發發熱和炎癥,例如氣管炎、咽喉炎、眼結膜炎以及皮膚過敏等疾病。
因此,一旦遭遇冬霧天氣,最好是不要外出,以避開霧氣的侵襲;若因工作需要無法避免,則應戴上口罩,以防霧氣從口鼻吸入肺部;離開迷霧區域后,應立即清洗被霧氣污染的部位;同時要密切注意身體有無異常反應,若有不適,應及時治療。
日常生活要防污染
在冬天,只要走進門窗緊閉的室內或是人群擁擠的公共場所,時間一長,經常會產生頭暈、胸悶以及喉嚨發脹的感覺,這就是環境中二氧化碳含量超標造成的結果。根據醫學專家的介紹,環境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判斷空氣污濁與否的綜合性間接指標。一般情況下,公共場所的二氧化碳含量應≤0.15%。因此,即便是沒有房屋裝修因素,由人群中大量呼出的二氧化碳所造成的室內污染,也絕對不可輕視。
由此可見,冬季必須密切注意室內外的合理通風,尤其是公共場所,更要保持一定的換氣量,定期向室內輸送新鮮空氣。家庭住房每天的開窗換氣次數不應少于兩次,時間不能短于15分鐘。使用燃氣熱水器的家庭,還要在相應部位安裝通風換氣裝置,以維持空氣的質量。
除此之外,人們還應多參加室外的體育活動,但要盡量少去空氣混濁的公共場所。
注意防寒保暖
人是一種恒溫性動物,正常體溫在37攝氏度左右,當氣溫降低時,人們常常會通過增加衣服來防寒保暖。冬天防寒,不僅要增加衣服的數量,而且要選擇柔軟舒適、擋風、封閉性能好的服裝和分量輕、膨松、保暖性強的面料,如羊毛、絲綿、羽絨、棉布等制品。冬衣的顏色也有講究。據研究,黑色吸收太陽輻射量為88%,而白色只有20%。因此,冬季日間可穿著深色衣服,以增強太陽輻射的吸收量,讓人能獲得更多的熱量。
冬季保健須突出重點,例如要注意頭、頸、手、腳等外露部位的防寒保暖。人的頭頸部位血流量大、散熱量多,當環境氣溫為4攝氏度時,一個處于靜止狀態不戴帽的人,其頭部散熱量可占到總散熱量的3/5。還有,四肢部位也非常容易受外界氣溫變化的影響,因此,當你外出時,請務必戴上帽子、手套等御寒品。足部遠離心臟、血液供應弱,皮下脂肪薄,是人體中皮膚溫度最低的地方,故民間向有:“寒從腳起”的說法。基于此,冬季臨睡前用60攝氏度左右的熱水泡一會腳,既能刺激足部的神經末梢,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又可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進而消除疲勞、幫助睡眠、預防疾病。
合理調整營養
冬季氣候寒冷,人們應增加瘦肉、雞蛋與魚、乳類以及豆類等優質蛋白質食品的攝入,用以增強耐寒和抗病能力。同時,還應積極補充體內所需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如含鐵食品(紫菜、香菇、黑木耳),含鈣食品(豆制品、奶制品),含維生素A食品(胡蘿卜、雞蛋、肝),含維生素B2食品(黑豆、香菇、杏仁)。要避免食用生冷食品。平時可食用一些紅棗糯米粥、桃仁芝麻糊、桂圓蓮子湯之類的食品,以調養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