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訴訟需要邁過的“坎兒”
(《財經》2005年第18期“南屏環保訟案:悲哀的交易”)
福建屏南環保訴訟案顯示出當前環保訴訟之中的一些典型性問題。環保訴訟要取得實質性進展,必須跨過這些“坎兒”。
其一,環保立法仍不完善。雖然整體而言,中國這些年完成了不少環保方面的法律法規,但都較為零散,體系性不強。從內容上講,現有環保法律的特點是預防和救濟少,管制多,過多地強調公民保護環境的義務,而忽略公民的環境權利。
其二,地方政府對環保訴訟的影響。由于很多污染企業是地方利稅大戶,對于任期有限又想出政績的地方官員,舍“經濟發展”而求環保,并不是一項“理性的選擇”。所以,如何破解地方政府與污染者之間可能結成的利益同盟,成為環保訴訟能否得到公正結果的關鍵問題。
其三,權利對權力缺乏制約。追根溯源,污染的產生,往往在于利益相關者在污染企業立項時的決策中缺乏發言權。如果公民權利對政府權力失去控制,政府在決策上就容易犯錯,并可能在需要糾錯的時候,罔顧公共利益而一錯再錯。
北京錢建強
深化農村改革,難在哪里?
(《財經》2005年第17期“提速農村合作醫療”)
農村各項改革措施的實現或履行,都需要鄉鎮財政執行。所以農村各項改革要想取得實效,首先要完善鄉鎮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我國目前的鄉鎮財政出現了許多問題,成為深化農村各項改革的絆腳石。
首先,分稅制管理體制下,中央與地方事權的某些方面劃分不清,使得財權上收、事權下放。地方既要維持日常運營,又要承擔屬于中央的項目,負擔加重;第二,部分鄉鎮機構政府官員把持財權,推卻事權,真正的公共財政沒有建立起來;第三,部分鄉鎮財政機構和國庫支付中心的工作人員合謀搞“小金庫”,導致財政資金體外循環,大大削弱了“收支兩條線”的管理效果;第四,鄉鎮一級在任或離任的財政部門管理人員,為保留私利和維持政績,也會千方百計阻止鄉鎮財政改革。
北京朱軍
“城市化”進程應穩步推進
(《財經》2005年第18期“可持續發展與城市化”)
“城市化”應根據各地的實際發展水平穩步推進,這是因為“城市化”的進程,勢必要受到幾個方面因素的制約:
第一,城市是否具有足夠的資源支持快速的城市化。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的情況下,快速的城市化將給城市帶來更大的壓力。
第二,城市是否具有足夠的吸納新城市移民就業的能力。在城市下崗職工、高校畢業學生和轉業軍人的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當前,城市顯然無法與“城市化”同步創造出足夠多的就業崗位。一旦進城農民失地又失業,將與城市化的初衷相背離。
第三,農民是否已經具有足夠的經濟和知識實力來實現“城市化”。“城市化”應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自然出現的現象。它的原動力應是產業結構升級,而不是政府“有形的手”推動的結果。
北京毛奉君
更正
《財經》雜志2005年第18期“前科龍時代:顧雛軍的‘草莽期’”文中,第36頁第32行應為“……成立華曌公司,于1989年推出……”。同期“廣東科龍:新主人登場”文中,第39頁右欄第27行應為“籌資10.7億元人民幣……”。
特此更正。并向讀者致歉。
《財經》雜志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