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源節約型社會:在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通過采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性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經濟和社會收益,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污染、更大經濟和社會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
循環經濟:一種生態經濟,它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運行方式,遵循其特有的運行規律,實現特定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總體資源的永續利用,促進經濟活動的生態化。其主要特征是形成典型的“三低一高”,即低開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其發展路徑是“資源—產品—再生資源”。
“節約”一詞,中國人太熟悉了。幾千年來,它不僅是大力崇尚的傳統美德,并且是身體力行的持家之道。古人云,歷覽先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這句話點透了“節約”與修身、齊家、治國的關系。
不過,在過去的觀念中,“節約”是與物質生活匱乏、“奉之者不足”聯系在一起的,除了其內涵的道德教益外,更多的是人們基于現實條件限制的一種自發的行為選擇。而當前倡導的“節約型社會”,卻將其上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不僅是個人的行為,更是社會發展的全新模式,貫穿于生產、流通、消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6月30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全國做好建設節約型社會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事關現代化建設進程和國家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福祉和根本利益,事關中華民族生存和長遠發展。
資源瓶頸呼喚節約
我國曾經長期躺在“地大物博”上睡大覺,廣袤的土地,豐富的資源,似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如今我們卻發現這只是一種虛妄和短視。再多的資源除以13億人的基數,得出的只有巨大的憂患。據統計,我國人均耕地和淡水占有量僅是世界水平的1/3和1/4。支撐經濟增長的石油、天然氣、煤炭、鐵礦石、銅和鋁等重要礦產資源,人均儲量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79%、42%、18%和7.3%。在嚴峻的數字面前,我國已經是不折不扣的資源緊缺國家。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走的是粗放型的經濟發展的路子,近20年舉世矚目的高速增長更多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原材料的基礎上。今天,我國已成為煤炭、鋼鐵、銅的世界第一消費大國,繼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電力消費大國。以煤炭為例,年消耗15億噸,占世界的30%。與此形成強烈對照的是,中國創造的GDP不到世界總量的4%!
有識之士憂心忡忡。中國工程院石玉林院士說:“在未來20~30年內,以水土資源為中心的農業資源將接近或者達到臨界狀態,關鍵礦產資源會走向全面緊缺,加上人口增長的壓力,我國將面臨著資源最短缺的時期。“有專家測算出我國國內能源的缺口量:在21世紀初期將超過1億噸標準煤,2030年約為2.5億噸標準煤,到2050年約為4.6億噸標準煤;而我國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幾乎要全部依靠進口。資源供給不足,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制約因素。
一方面是資源短缺對經濟發展的瓶頸作用越來越大,一方面是經濟的發展對資源的需要越來越高。同時,我們還不得不正視這樣一個事實:寶貴的資源正面臨著嚴重的浪費。資料顯示,我國從1949年~2003年,累計產煤約350億噸,但煤炭資源消耗量已超過1000億噸,扔掉的資源幾乎是被利用資源的兩倍。并且,全國每年有500萬噸廢鋼鐵、20多萬噸廢有色金屬、1400萬噸廢紙及大量廢塑料、廢玻璃等沒有回收利用。據專家統計,以紙為例,如果全國每年1400萬噸廢紙能夠回收利用,就可以生產1120萬噸好紙,少砍2.38億棵大樹,節省4200萬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場空間。
因此,要維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達到人和自然的和諧,必須走節約型的社會發展道路。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從國家發展戰略全局出發,謀劃經濟社會發展的治本之策,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現有政績考核體系助長了浪費
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盡快扭轉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逐步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是建立節約型社會的基礎。
其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話題非自今日始。歷屆政府工作報告也都提出了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加快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可一些地方長期以來我行我素,高耗能低產出的粗放型增長模式仍挑大梁,礦產資源濫采亂挖、破壞和侵占耕地、用水無節制的現象仍然大量存在,原因何在?
不科學的政績考核體系,是我國經濟增長方式難以轉變的根本原因。政府在經濟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政府的發展思路和價值取向,掌控著經濟的發展方向。在經濟增速、財政收入、招商引資仍然是政績考核評價體系中的主要內容的現實狀況下,一些地方急功近利、竭澤而漁、饑不擇食的行為就不可能避免,反而會隨著經濟指標的不斷加碼而變本加厲。特別在一些自然資源豐富而經濟發展落后的地區,把引進高能耗、高污染項目,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短期GDP的攀升,其結果是國家未富而資源先衰。
這種“吃祖宗的飯,斷子孫的糧”的行為,不僅嚴重違背中華民族生存與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對現實的經濟運行也造成了嚴重影響。近年來,大城市里拉閘限電的電荒,產煤大省出現的燃“煤”之急,以及蔓延至東北、華北、華南和西南等地的缺油之痛,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在“先污染再治理”的經濟發展模式下,江河嚴重污染,土壤重金屬化,空氣質量下降,以及一些從未有過的怪病出現,就是大自然對我們破壞和浪費資源的懲罰,損失更是難以計量。
道理人人都懂,危害顯而易見,但只要現有的政績考核體系不改變,一些地方政府官員就會繼續“難得糊涂”下去,繼續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中央查處的江蘇鐵本和湖南嘉禾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這種局面繼續下去,科學發展觀就難以落實,建立節約型社會只是紙上談兵。所以,當務之急,是要盡快確立以節約、高效為核心的政績考核體系,徹底打破地方官員的“GDP崇拜\",將經濟發展思路回歸到健康、良性、節約的軌道上來,這才是建立節約型社會最強有力的機制保證。
節約型政府應是社會表率
政府是民眾的領頭羊,社會風氣的引導者,其行為就是民眾行為的風向標。如果政府鋪張浪費、大手大腳,就不難理解社會中的奢靡成風、紙醉金迷。所以,要建節約型社會必先建節約型政府。而且基于各級政府機關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戶的現實,建設節約型政府也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
中央對這一點有清醒的認識。近來,溫家寶總理多次要求各級機關帶頭厲行節約,建設節約型機關,真正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中發揮表率作用,自覺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不過,從現實的情況看,政府距離這一目標還非常遙遠。
以能源消費為例,據權威部門測算,我國政府機構(包括教育等公共部門)的能源消費約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5%,節能潛力為15%至20%,能源費用超過800億元,單位建筑面積能耗超過美國政府機關1999年平均水平的33%。這一方面說明政府部門的節能潛力巨大,另一方面,也說明政府節約任務還相當艱巨。
在某種程度上說,政府的浪費程度比個人浪費更嚴重,厲行節約的難度也更大。因為個人花的是自己的錢,從“經濟人”角度考慮,浪費是有限的。而政府的錢卻不一樣。公共財政的軟約束力,個人的道德的局限性,使公務員在花公家錢上絕不會像用自己的錢那樣精打細算:出家門要檢查是否關電源,辦公室的燈卻可以通宵長明;自家水龍頭漏了會趕緊找人來修,公家的水嘩嘩地白流卻懶得伸手去關;私人請客一定不忘剩菜打包,公款請客的卻可以整盤整盤地倒掉。也正是這種無所謂的心態,導致政府在決策和投資上的大量浪費。更有甚者,覺得是公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正好用公家的錢來繃面子、講規格、顯氣派。常常傳出官員與老板斗富、老板甘拜下風的事,這些官員為什么這樣“牛”,還不是都是崽賣爺田不心痛。
可見,要真正建設節約型機關,必須在制度上著力,通過增加公共財政的透明度,加強資金監管的硬約束,建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這才是長久之計。否則,即使一時的宣傳動員如暴風驟雨,結果還是雨過地皮濕,依然故我。
政策引導節約社會
世界各國的經驗都表明,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決不可能是一個自發的過程,“沒有合適的經濟杠桿,沒有有效的經濟激勵和懲罰機制,企業和個人一般不會主動考慮如何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因此,建立節約型社會,政府必須發揮強勢主導作用,尤其是要通過政策的引導和經濟杠桿的調節。但一些地方的種種不合理做法,卻起到了南轅北轍的效果。
比如,目前全國有60多個城市出臺了限制和變相限制小排量轎車的政策。北京市規定不準小排量轎車上長安街和二、三環路行駛,上海市不準排量小于1.2升的車上高架路,浙江富陽政府則要求出租車換新車排量必須在2.0升以上。其理由是小排量轎車排放尾氣容易超標,實際上是擔心小排量轎車降低城市品位和檔次。同樣遭受歧視的還有電動自行車,對這一便捷高效節能的交通工具,有的地方也以其“不便管理”為由加以禁止,據說還有不少大城市準備跟風仿效。這無疑與我們倡導的節約型社會背道而馳。
當今公認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要途徑。它改變傳統經濟“資源—產品—垃圾”的單向流動方式為“資源—產品—產品”的循環流動模式。對這樣的產業,國家政策的扶持明顯不足。如垃圾發電技術,可以有效解決城市垃圾占地、污染問題。但垃圾發電企業卻進不了稅務減免名單,政府的垃圾補償費又嚴重不足,使企業發展艱難。上海一家民營企業,開發出一種能將城市垃圾制成清潔建材的生化處理技術,但卻在投資方和政府之間兩頭碰壁,主要原因是政府的稅收、銷售等配套政策跟不上。
無章可循的暫且不說,即使是國家有明文規定的,也由于缺乏相應的監督管理手段而達不到預期效果。建筑耗能是能源浪費的重頭,國家從1996年就頒布了建筑節能的強制性設計標準,然而時至今日,執行這一標準的建筑還不到10%。由于現行法律對限制浪費沒有可操作的獎懲辦法,缺乏強制性,節能執法部門對一些企業明目張膽的浪費行為束手無策。
可見,建立節約型社會,除了加大宣傳力度,關鍵是切實的政策支持和具體的制度設計。“到2010年,我國力爭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循環經濟法律法規體系、政策支持體系、評價指標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和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姜偉新雄心不已。
重塑全民節約意識
僅僅是20年前,節約還在居民生活中隨處可見,很多父母會告誡孩子把掉到桌上的飯撿起來吃掉。但今天,在不少人腦海中,節約意識已蕩然無存。在水、煤、電、油四處告急的形勢下,各種鋪張浪費、追求奢侈的行為卻比比皆是:剩飯剩菜隨意倒掉、衣服有個小洞就不穿了,空調徹夜不關、手機用不到一年就換。特別是一些沒有經歷過缺衣少食生活的年輕人,認為節約是老皇歷、小家子氣,追求高消費生活品位才是時尚潮流。
實際上,節約是一種科學理念引導下的文明習慣,大手大腳看似瀟灑,本質上卻是一種落后的行為方式。越是文明、發達、先進的地區,就越注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工作。在西方發達國家,節約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習慣,真正的富人也不例外。據國外一家機構調查,美國70%的“富婆”和68%的富翁都補過鞋,經常開舊車,經常剪下日用品店的優惠券,并不像我們想象中那樣揮金如土。即使在真正的上流社會,節約也是公認的美德。
節約的生活也可以是有質量的生活。一種適度消費的觀點認為,空調不是開得溫度越低越好,暖氣不是開得溫度越高越好,照明不是越亮越好,不要過于追求電影里的奢侈,不要片面求洋求大,一切勤儉節約的好傳統、好經驗都要保留和推廣。
在多元化的社會中,我們不能要求所有人都過節儉的生活,但應該在個人自由和法律規范中尋求一種平衡。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家錚說得好:“你有錢,可以去吃10萬元一頓的盛宴,但不能剩下大量食品丟入泔水桶,剩菜就要重罰;你可以去住10萬元一夜的總統套房,但不能浪費自來水。總之,你愛花錢就去花,但你沒有權浪費資源,否則就要遭到全社會的譴責和法律禁止。”
也許有人認為,個人的消費能力有限,浪費一點也不足以對社會造成影響。但別忘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據統計,如果把全中國的白熾燈都換成綠色節能燈,一年的節電量將相當于30多個三峽電站的發電量。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一次性筷子,我國每年生產1000萬箱,需要砍伐2500萬棵樹木。對此,你還覺得無所謂嗎?
專家呼吁,當務之急是要開展全民教育,樹立節約觀念。要大力開展國情教育,不斷提高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憂患意識和節約意識,讓他們認識到,節約不僅是黨和國家、政府的大事,也是全體國民應盡的的職責和義務。
“一粟一粒,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惟念物力恒艱。”讓我們重溫這句話,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做一個節約的公民!
鏈 接:
外國人的節儉生活
德國包裝物:德國超市里出售的礦泉水大多是玻璃瓶裝的,如果買塑料瓶裝的礦泉水,價錢則要貴一些。超市中所售的其他飲料大多為易拉罐和紙盒的,塑料瓶裝的比例也很小。原因是,玻璃瓶和易拉罐容易回收利用,塑料瓶對環境污染相對較大。
加拿大水龍頭涓涓細流:加拿大人十分注意節約生活用水,如遍布公共場所供飲用的消毒純凈水的水龍頭,其出口就十分細小,僅有小釘子一樣粗。加拿大大學生宿舍廚房里都有三只垃圾桶,一只用來盛不能再利用的垃圾;一只用來盛能再利用的垃圾,如報紙書籍、包裝紙等;第三只有蓋的垃圾桶則用來盛吃剩下的主食、蔬菜、水果等有機生活垃圾。他們把這些有機垃圾貯藏在這個專用垃圾桶里,待其發酵后放入土中,用來施肥。
法國洗澡選淋浴:因為泡一次澡需250升水,而淋浴只要50升。若想再省水,還可以在水龍頭里安裝水流限制器或“通風器”(在水流中噴出微氣泡,可將水流量減少30%到40%),甚至還可以安裝紅外線光學監測儀來啟動水龍頭。法國人買冰箱會選擇有耗能標簽(從A到G)的節電型冰箱,而且很注意冰箱的溫度調節。食品儲存只要5度就夠了。冷凍層只要零下18度足矣。少一度,就減少5%的耗電量。電視關徹底:許多法國人臨睡前,會檢查是否關閉電視機電源。長期處于睡眠狀態的電視機的耗電量,比它平均運作3個小時還多。
日本騎車有津貼:日本名古屋市從2001年春季開始推出一項環保新舉措:凡員工騎車上下班,均可享受加倍出勤津貼。反之,如開私家車上下班,則出勤津貼減半。日本目前正廣泛使用的“生態包裝”,該包裝由100%可循環利用紙板盒和用來盛飲料的袋子組成,其主要目的就是讓人們能輕易地把紙盒子和袋子分開,以方便分類循環處理。還有一種“立式袋”主要用來取代塑料瓶,因為“立式袋”所需的塑料使用量,只有塑料瓶的1/5。
韓國節約到牙齒上:韓國餐館的牙簽與眾不同,既不是木牙簽,也不是竹牙簽,而是用土豆淀粉或糯米粉做成的牙簽。它的最大優點是節約木材,而且還可食用。此外,像一次性方便筷、一次性臺布、一次性洗漱用品等,在韓國已經沒了蹤影。
瑞士水循環利用:瑞士以“花園之國”著稱,風沙不多,冒煙的煙囪少,雨水十分干凈。瑞士人先用下水管將雨水接進貯水池,用時靠小水泵抽水沖洗廁所、洗滌衣物或擦洗地板。大多數瑞士旅館里的卷筒衛生紙都是再生紙,不少飯店的鋪桌紙和餐巾紙也全是再生紙。其他如廣告用紙、復印紙和文件信紙也都使用再生紙。用過后與報紙扎在一起,等待回收。(據《上海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