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無論如何也不會知道這個小島。這是一個河島,不是海島。它處在萬泉河中。以前真的少見河中之島。這次見到了。
小島地處海南博鱉小鎮。博鰲原本是瓊海市的一個無名小鎮,現在名氣大振,就是因為亞洲論壇年會每年在這里舉行。看起來。一個地方要想成名。也并不是很難的事。只要有人突然發現它的價值所在,并把它開發出來。再加上媒體的炒作,便會一夜成名!比如深圳,老人家在那里劃了一個圈,成了中國第一個特區,于是便大張旗鼓地開發出來,現在竟然成為中國少有的經濟大市。博鰲也呈一樣。10年前,我去過海南。那時還根本不知博鰲是何方神圣。而這次再到海南,若是下去一趟博鰲,就似手有些說不過去了!
說去了,其實與沒去差不太多。只是乘船到了博鰲最引人的景觀——王帶灘。王帶灘全長8公里,是一個天然的隔開海與河的沙灘。站在王帶灘上看,一邊是波濤洶涌的大海,胸襟廣闊;一邊是江河入海口、風平浪靜、氣象壯闊。江河入海口是三江匯流:萬泉河、九曲江、龍滾河三條大河從這里注入南中國海。玉帶灘上最有名的景致。是從玉帶灘上遠望那座被當地人稱之為“圣公石”的海礁。之所以稱它為“圣公石”,是因為石頭的形狀有點像關羽側面像。當地漁民視圣公石為他們出海捕魚的安全石,說有圣公在這里保佑,他們就平安無事。
玉帶灘蜿蜒曲折,隨著海水的潮漲潮落而長而短,是世界最長的一條分割河海的自然長堤。堤上風很大,相機幾乎都把握不住。
如果說,這一趟玉帶灘有什么令我難忘的,那就是三江匯流處的壯闊與安詳?無論多么暴烈的河流,一旦行將入海,它的一切暴躁、焦急全都放下了,以一顆平靜的心,歸流入海。這不知是河的性格還是海的魅力。
我們沒有去亞洲論壇.只是遠遠地望見會場建筑。我心里有一樁事總放不下,那就是去樂城島。昨天吃晚飯時。與瓊海市的朋友一起聊天。提出并不想去旅游景點。只想采訪一些沒有開發的、具有強烈地方特色又有文化內涵的地方。一位名叫王儀的瓊海年輕人建議我們去樂城島,他說:那里完全自然古樸,你們去了一定會滿意的。我們接受了他的建議,并由他陪同,一起來到玉帶灘,然后一起直奔樂城島。
樂城島距瓊海市15公里,被萬泉河四面環抱,是萬泉河河中之島,面積3平方公里。說老實話,我還從沒到過這樣的河島,只知長沙市的“橘子洲”。那不過是湘江里的一個小沙洲罷了。而這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島”!想像中的萬泉河,很寬,很美——其實也不完全呈想像的,10年前,我曾走過萬泉河畔,見到過的,卻沒有想到它竟然有這樣大的氣魄,能夠合抱一個島嶼!
汽車開到樂城島對面的萬泉河畔,隔河相望兩不厭。對面就是小島。茂盛的樹木使小島一片霖然。河邊有居民在洗衣服,寧靜而祥和。這里沒有許多旅游景點的那種商業氣息,沒有指示牌,沒有導游(王儀就是我們的高級“導游”),更沒百無處不在的出售紀念品的攤點。它就是一個自然村落,正是我們一心尋找的地方。我們下了車。走上“躉船”——我以為是躉船。其實它不是躉船。它就是船,這只船不是尖的。而是方的。有點像方舟。方舟很寬,可以連人帶汽車一起載到對岸去。這又是一個沒想到!沒想到小小的島子,卻有船能載汽車過河。
過得河去,順著向上走了一小段路,就進到了島子的正路上。
這是一個純天然的小島,一切都自然而淳樸。島上有高大的椰子樹,檳榔樹、棕櫚樹。傳統式樣的民居掩映在一片片田園與高大的樹木之間,雖然有些破舊,但越是古樸。越是引人入勝。
如今的瓊海,由原來的樂會縣與瓊東縣合并而成。唐高宗顯慶五年(公元660年)首設樂會縣。元成宗大德四年十二月(公元1300年),樂會縣城遷至樂城島。雖然在此島建縣治的時間不長,但是七百多年的歷史也確曾留下了不少遺跡。
樂城島原有長約1228米的城墻,將整個縣城圍得嚴嚴實實。東南西北各建一門,加上周圍的萬泉河水,為小島提供了嚴密的庇護。而今,城墻只剩下一小段,殘破不堪。有的地段已成為居民家的院墻,也有的只掩埋在荒萆野冢之間。如果不看小島上生活舒適的居民。只看這一段段破舊的城墻,只能在這里慨嘆歲月的無情,平添許多傷感——畢竟七百多年過去了,人世滄桑,飽經戰亂與憂患。整個中國內地都有滄桑之變。更別說這個遠離國家心臟的河中小島了。
我們信步走在小島的古街上。先是繞過民居,走到后面去尋找殘破的古城墻繞過去后,看到一大片芭蕉與檳榔樹林中有一片草甸子,草甸子里有兩頭黃牛悠閑地吃草,有如圖畫一般。沒有見到一個人,整個小島靜悄悄的。一條小土路直通那段城墻,實際也就是直通那段被湮滅的歷史:
小島上只有一條主街,也就是樂城島的商業街。這條街道比較整齊,兩側都是民居。這里的民居房屋與那些從事農業的民居有所不同,大多比較“現代”。這個島上的居民有不少是闖南洋的,華僑比較多、他們在海外掙來一些錢。給在家鄉的親人置些房產。這些建筑雖然比較“新潮”,但大多也沒離開海南民居特有的構造:都有騎樓。兩根柱子或是四根柱子支撐著二層樓,給樓下的房屋撐起一片蔭涼。這大概與海南的氣候炎熱有關。這里可以看到居民了。他們的家,有很多開著大門,毫不避諱外人的眼光。小孩子們也都比較開化,無論素不相識的人怎樣看他們、他們都很坦然、看起來,這里雖然不是旅游景點,但是也時不時有島外人登島參觀,居民們也就見怪不怪了。
當地的朋友介紹說,這里民風古樸。某家家里人都出國了。或不在家中,他們的房子都有人照看,當地人絕不去“侵犯”別人的“宅基地”—正說著。我就看到一個特殊的現象:一家的大門緊鎖著。我走上前去仔細看過。那把鎖頭已經長滿了銹。別說沒有鑰匙,就是有鑰匙.也不一定能打開。這說明這家人出去的時司已經很長了。也許已有幾十年了。可呈門框上卻貼著“光榮烈屬”的新鮮標志和大紅對聯。因為剛剛過完春節不久。這些對聯還十分耀眼?看起來這家有人曾經為了新中國而壯烈犧牲 家鄉人沒有忘記他們的貢獻。每年還要給這早已沒有人居住的房屋門口,貼上吉祥的喜帖。就是這小小的細節。小島上居民的溫情讓人一下子覺得可以觸摸到。
島上還保國著許多地方已經不多見的小廟,有一座城隍廟,還有小小的土地廟。說實話,我還是第一次見到土地廟、這個小廟像是積木搭的。據說島上的人是很信奉城隍的。
五儀又帶著我們走訪了一陳姓人家(這里的村民多姓陳)。這戶人家是個大家庭,兄弟兩人住在祖上留下的老屋里。分灶各過。這是個比較大的宅院,也是典型的海南民居。通過交談,我們感覺這家人兄弟妯娌之間相處和諧。房屋很整齊,家道也可以,庭院里停放著摩托車,一位男主人正在修理摩托、這也正是,雖然島嶼很小,外人難以進來.基本保持著自給自足的風貌,但是仍然抵不住現代化的“誘惑”。無論是摩托車還是電視機,這里都很齊備。
這里有一個習俗,即每年的春節期間。都要舉行肥雞比賽,即每家每戶都把自家養得最肥的雞宰殺,放在鍋早煮,然后拿出來比賽。誰家的雞養得最肥,說明誰家的人最勤勞,日子過得好。每逢肥雞比賽時,島外十里八鄉的人都要到島上來、平時清靜的樂城島上會很熱鬧一陣子。順便說一句,我走南闖北,走過很多地方,但是海南的雞和雞蛋最好吃。因為大多是土雞,不是養雞場的雞。他們的品牌是“文昌雞”,到處都是“文昌雞”的招牌,不管是不是文昌雞,反正海南的雞就是好吃。樂城島上的雞大概更好吃。
我一直在問一個問題:我們只走了島子的一個側面,即東面,西部是個什么樣子呢?這個島畢竟有3平方公里呢,還有好多地方我們沒有去。我被告知,西部是村委會所在地,也是歷史上縣衙的所在地。據當地人講,西部的陰氣比較重,非得有這樣的衙門才能“鎮”得住。而且,西部比之于東部,也顯得有些荒涼。可是我還是希望走一走西部。于是我們乘上汽車,往西部去了。
村委會是一座新修的小樓,粉色瓷磚墻,還夠氣派。旁邊有一座已廢棄的大房。不知原來是干什么用的。看著那房子也還整齊。可就是門窗已經洞穿,說明長時期沒有人使用與居住了,據說這里就是原來的縣治所在地。村委會對面有一口老井。海南的井與北方的井有所不同。北方的井小口大肚,有常設“設備”,即:轆轤、繩子、汲水的桶。誰來打水,把桶搖下去汲水即可。這里的井,井口好大,可以同時跳下去幾個人。我站在井口向下看,都覺得有點眼暈。這里的水并不預備汲水的桶,水桶(不似北方使用木桶。而一律都是塑料桶,比較輕便)都是打水人自帶。此時正好有一中年男子在打水,我們不禁上前打問,他介紹說,這口井已經有百多年歷史了。這口井很神奇,水位高。外面旱,井里的水也很多;外面水大,井水就可能盈滿,我們去時,正趕上海南多年不遇的大旱,老井附近的荷塘都已經干涸了,地皮裸露著、暴起龜裂紋、可是這口老井水面仍然很高。老井旁一小塊地,種著自家吃的韭菜、蒜、蔥,芹菜等,也有高大的檳榔樹,是農民用來出售果實的。
在島上的時間不長。雖然盡我們所能走了走,但仍然是浮皮潦草。島上看到的人很少,只知大部分青壯年都到外面打工去了,留下的人都在慢慢地、悠悠地過著自己衣食無憂卻也不很富裕的生活。
淳樸的生活,濃濃的鄉情,自得其樂的日子,讓人分明嗅到了泥土的芳香。樂城島,一個讓人想起來心里就暖洋洋的小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