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是世界的首富之邦。在最近幾次國際統計中,瑞士的人均收入曾多次名列世界第一,最次的也沒跌出過前三位。說瑞士是世界首富之邦,絕不是謬言,有數字為證:在世界十大跨國公司中,有三家是瑞士的,它們分別是:ABB電力設備公司、雀巢公司和羅氏醫藥公司;在世界500強企業中,瑞士擁有的席位排在美、日、法、德、英之后,居世界第六位,而人均起來,絕對是全球第一……無論是從人口資源還是從自然資源來講,瑞士都不具備發展經濟的先天優勢,可是偏偏就是瑞士,成為了富甲天下的地方。這里到底埋藏著怎樣的秘密呢?
其實,就是一百多年前,甚至幾十年前,瑞士還是個落后的農業國。在周邊的法國人、德國人、意大利人眼里,瑞士是百分之百的窮鄉僻壤。那時的瑞士人窮到哪種地步呢?窮到許多無以為生的瑞士小伙子,被迫到歐洲各國去當雇傭兵,靠賣命為生。在中世紀和近代歐洲戰場上,兩撥兒各為其主的瑞士人相互廝殺是常見的情景。在瑞士著名旅游城市盧塞恩,有一處凡到瑞士者必去朝拜的地方——瑞士雇傭軍紀念碑。在公園山壁鑿出的石窟里,一頭“垂死的雄獅”痛苦地掙扎著,堅利的矛已刺進了它的身體,但它的一只爪依然死死地抓著盾牌……仿佛正無言地向每一位來訪者講述著一個悲壯的故事
1792年8月10日,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和王后被革命黨人追殺,由800名瑞士雇傭兵組成的衛隊護衛著國王和王后,同革命黨人進行了殊死的戰斗,最后全部戰死沙場……為了紀念這些戰死的瑞士人,也為了讓人們記住瑞士雇傭軍,19世紀初,瑞士人修建了這座瑞士雇傭軍紀念碑,這頭生命不息、戰斗不已的雄獅,成了那些忠誠和勇敢的瑞士戰士的化身。
我們去拜謁瑞士雇傭軍紀念碑那天,下著蒙蒙細雨,公園里一片靜謐,只有雨點打在樹葉上發出的沙沙聲。望著那頭痛苦不堪、瀕臨死亡的“獅子”,我仿佛看見一群身穿鎧甲的瑞士青年在奮力廝殺,也許對手同樣是為糊口而賣命的瑞士人……我不禁為瑞士這段悲壯、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悲慘的歷史唏噓不已。
然而,自己的國民以賣命為生、充當雇傭軍的時代在瑞士早巳成為了歷史,今天的瑞士何以能夠改變這一切,靠的又是什么呢?
當然,長期的國策——“永久中立”肯定是個原因。自古以來,歐洲戰亂呈周期性惡性循環。戰爭不僅造成生靈涂炭,同時也往往會使經濟面臨滅頂之災。然而,降近200年的“中立”政策,卻使瑞士成功地逃脫了這種命運。當歐洲各國的土地炮火連天、民不聊生的時候,瑞士人卻是兩耳不聞國外事,一心做著自己的生意,也可以說趁機發著戰爭財。另一方面,沒有紛爭、沒有戰火的瑞士也似世外桃源,吸引著歐洲各國的人才和資金,這為瑞士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動力。可以說,瑞士能夠成為世界首富之邦,其“永久中立”政策當為頭功。
瑞士經濟的發展,也與它選擇了一條適合自己國情的發展之路有著直接的關系。上天賜予了瑞士好山好水,卻沒有賜予瑞士其他什么資源,加之面積又那么小,要做經濟強國幾乎是不可能的。然而,瑞士把不可能的事變成了可能。資源不足,市場狹小——瑞士人個分清楚自己的劣勢所在,因而在發展經濟時很注意揚長避短,他們選擇了“高、精、尖”的發展道路。瑞士的拿手工業——鐘表業、精密儀器制造業、機械工業、醫藥業……這些行業不需要耗費太多的天然資源,只要有領先的技術就行。歐洲人都知道瑞士人心靈手巧,干什么事都精益求精,特別善于“拿來主義”——學習別人的長處,而且還要好上加好。也許你知道瑞士是“鐘表王國”,但不見得知道這鐘表其實是意大利人發明的。但是,鐘表技術傳到瑞士后卻得到了升華,甚至變成了瑞士的“國粹”。這就是瑞士人創造的奇跡。同樣的例子還有瑞士的軍刀,很簡單的一個物件,瑞士人卻把它做得盡善盡美,令人嘆為觀止。人們稱之為“最少的資源,最精的技術”。
當然,說到瑞士的富裕,瑞士的銀行制度也是個無法回避的話題。瑞士的銀行誕生較早,好像14、15世紀就有了。瑞士是歐洲的世外桃源,歐洲的闊佬們本來就愿意把金銀財寶放在這個地方,加之瑞士人善于理財,又極守信譽,所以使得瑞士的銀行業很快就發展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希特勒迫害猶太人,猶太人就把大批錢財存放到了瑞士。為了防止納粹追查猶太人的財產,瑞士出臺了《銀行保密法》,規定銀行必須為客戶的存款和財產情況保密,任何人不得向包括國家稅務、司法機構在內的任何部門、個人提供客戶的存款等情況,違者將構成犯罪。這就是現在飽受爭議的瑞士《銀行保密法》的由來。究竟這個法在“二戰”期間保護了多少猶太人,沒有人能夠說得清,但是在戰后,卻有猶太人指責瑞士在戰時與納粹德國進行黃金交易。同時,由于大批猶太人早已做了希特勒的屈死鬼,他們在瑞士銀行里的存款也成了死無對證的東西,瑞士因此可以“極不光彩地將它們攫為已有”。當然,不光猶太人對瑞士的銀行制度抱有非議,世界許多國家的人士也指責瑞士的銀行制度“不道德”。因為,在源源不斷地流入瑞士銀行的硬通貨中,不乏獨裁者搜刮來的民脂民膏,不乏世界上各種非法交易所得。例如,菲律賓前獨裁者馬科斯就曾將上百億美元存放在瑞士。因此,瑞士的銀行制度在使瑞士聚斂了天下之財、獲取大量好處的同時,也使瑞士蒙垢,這個童話般美麗的國度,在某種意義上實則也是藏污納垢之地。在這方面,筆者深有同感,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筆者對瑞士這個國家的好感。
但不管怎樣,瑞士的富甲天下是不爭的事實。人們所感興趣的是,在這個世界“首富”的國度里,人們怎樣過著“首富”的生活。但是,在瑞士這個腳下盡是金庫的國度里,我們絲毫沒有感覺出這塊“首富”之地的人們與其他地方有什么兩樣,我們甚至還見到了許多“寒酸”,許多“小氣”。幾年前,筆者曾經編輯過一篇稿子,題目是《富國里的“窮相”》,說的就是瑞士人怎樣“小氣”,怎樣“寒酸”。當時將信將疑,現在我信了。
蘇黎世是瑞士的金融中心,也是歐洲乃至世界的金融中心。在蘇黎世,最出名的是班霍夫大街。這條大街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在這條大街上,集中了眾多銀行、交易中心等金融機構。據說,這條大街的地下,全是金庫,路有多長,金庫就有多大。但是,走在這條號稱全歐洲最有錢的大街上,你絕對不會覺得這會是世界上最富國度里最富的一條大街。大街兩旁的銀行確實不少,但沒有一座銀行大樓可以用“氣派”來形容。對比起國內動輒幾十層高的銀行大樓來說,這里的銀行大樓看起來確實“寒酸”多了,它們大都是些四五層高的老建筑,看起來得有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更久遠的歷史,門臉兒也不大。大街兩側,也鮮見豪華氣派的大商場,大都是些小門小戶的商店,比起國內的那些豪華大商場來,實在是“小氣”得很呀!
瑞士人花錢會算計在歐洲也是出了名的。我們在瑞士各個城市的大街上,包括最富有的班霍夫大街,很少能看見在德、法等國隨處可見的奔馳、寶馬等名車,比較常見的還是那些兩廂的法國車,而更多的瑞士人則選擇乘公交車甚至騎自行車上下班。因為瑞士人覺得,既然這樣可以省錢又方便,何樂而不為呢?瑞士人沒有必要為了面子而比富、斗富。導游告訴我們說,在瑞士,掙千萬的人和掙百萬、千萬甚至上億的人,大家在平常的生活上不會有什么不同,同樣住單元公寓,同樣吃快餐,同樣擠公共汽車,同樣為了生計而忙忙碌碌。
瑞士人天性勤勞,這在歐洲也是很出名的。即使在成為了世界“首富”的今天,瑞士人的這種天性不僅沒有隨著生活富裕程度的提高而弱化,相反卻更加受人推崇。在國內的時候,曾在電視上看過一個片子,說的是一個吝嗇的瑞士工程師在為自己建造鄉間別墅時,為了省下工錢,竟自己設計、自己建造,一個別墅整整建了20年,等自己住進去時,已經由一個汢漢,變成了一個花白頭發的老人。也許我們會說這樣的做法實在太極端,可在瑞士人看來,卻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瑞士有句老話:“笑懶不笑貧。”勤勞絕對是瑞士人公認的美德。在瑞士私家小院中,可以沒有餐廳、沒有浴室,但一定要有個工具房,自己能動手的事,絕不請人干。正是瑞士人這種近乎執拗的精神,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瑞士這個小小的山國,為什么能成為世界的“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