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曉得頤和園里有一長廊,這個長廊長達728米,共有273間。小時候走長廊,就覺得它怎么那么長,好像怎么走也走不完似的。然后就是天津的水上公園,也有一條長廊,就沒有那么長了,不過象征而已。所以在我的頭腦里,長廊只有公園里才會有,那是公園的“專利”。沒想到在一個小鎮里,確切地說,應該是在一個小村里,我居然看到了僅次子頤和園長廊的長廊。那就是浙江永嘉縣巖頭鎮的巖頭村麗水街。
我從書上看到它的照片時,十分驚訝,一個小村子里竟會有這么美麗的長廊!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就是奔著這個長廊來到巖頭村的。一進村,就邁進了長廊,而且,也就因了這條長廊,才犯了沒有進村就以為走完了巖頭村的“錯誤”。
從蒼坡村出來,我們就來到了巖頭村。兩個小村子相隔不遠。停好了汽車,穿過一個亭子,就走進了巖頭村的長廊。好漂亮的長廊啊!一旦走進了這條長廊,似乎就不愿再挪動腳步了。長廊伴著麗水湖,彎彎的,湖的對面是一個花園一般的所在。這個長廊名叫麗水街,長約三百余米。長廊地面都是用卵石鋪就,一面像是店鋪,一面是臨水的美人靠。整個長廊都是木結構:木梁、木柱、木美人靠。靠在臨水的美人靠上,轉臉向湖看去,實在太美了。有這樣的環境,無論什么人,都會成為“美人”。
這條長廊名叫“麗水街”。我不明白,明明是長廊,怎么會叫“街”呢?原來,這個長長的麗水湖是幾百年前人工挖成的。當年,巖頭村人按照“黃金生麗水,白玉出昆岡”之意,挖成了這條長達兩千多米的湖,取名“麗水湖”。這個麗水湖是巖頭村人在統一規劃建設自己村子時的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水利工程之一。而巖頭村的水利工程,在楠溪江沿岸最為有名。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在本來是麗水湖蓄水堤上建造的湖坎,其功能,一是為蓄水,二是為鎮鎖“風水”,三是作為村子的東界,四是成為通往芙蓉村乃至縉云的要道。這便是“麗水街”名稱的由來。它確實兼具街的功能。這就與廊橋有些相似。本來橋的功能就是從此岸到彼岸,有沒有頂子都一樣,而且大多數橋都是沒有頂子的(沒有頂子,也就談不上有廊子)。可是泰順由于溪流多,雨水多,行橋時遇雨就需要有帶頂子的橋,于是就產生了泰順的廊橋群。巖頭村的麗水湖畔,本來是一條街,可以走人,也可以做生意,但是巖頭村人把這條街建成了“風雨長廊”,也是可以理解的。當年建長廊的人也許沒有想到,歷經幾百年,這個長廊居然還完好無損地扼守著巖頭村,并且越來越煥發青春——隨著旅游業的開發,這條長廊成了到楠溪江來的游客的必到之處。
不過,隨著歷史的延伸,麗水街也發生過讓當年修建它的巖頭村的祖先們所不愿看到的現象:麗水街一度曾經成為一條十分繁榮熱鬧的商業街。據上世紀初編撰的《金氏宗變更》記載:“吾族昔為風水所迷。河堤之上只許種樹蒔花與建亭點綴風景而已,不許筑屋經商。凡為商賈者,咸于村內街道巷口之住屋為之。”既然在“宗變更”里有所記載,對于村民來說,那就是規定,并且這里面還貫穿著“風水”之說,更不能等閑視之。但是,任何事情都是“與時俱進”的。隨著麗水街的作用日益增強,來往客商在此借道休息、吃飯、喝茶都是免不了的。再加上巖頭本呈“米糧倉”,大量外地民工涌入,販糧、販鹽的生意越做越紅火,巖頭村人在不知不覺間便被“誘惑”。清末民初,這里成了商賈云集之所,生意興隆之地。三百多年后,“宗變更”里又有記載:“民元以來,商業日漸發達,四處商販云集,市場擴大,河埠一帶,自南而北,路之東西,悉已筑為商店。”說的是巖頭村的變遷,從這些變遷中則可以看出中國社會的變遷:從來重農抑商的中國社會,商業開始發達起來了。而巖頭村只不過由于它的“地利”而較早得風氣之先罷了。
又過了100年,如今我們走在這條曾經繁華一時然卻歷盡滄桑的麗水街上,已然看不到昔日繁華商業的痕跡了。
此時正是午后。午后是一天中最為休閑的時間。麗水街上沒有多少人,既不見太多的游客(確切地說,只有我們這3個游客)。也不見太多的行人。很清靜.也很安靜。麗水湖的對面,是一個花園式的園林。我們不時把鏡頭對準那些一般來說只有大城市里的公益性花園里才有的美景——它不同于自然美景,純粹是人工的藝術品。
我們信步從長廊的半腰開始向南“運動”。走出麗水街,不遠處有一小橋,名叫“麗水橋”。別看這小小的麗水橋,可是遠近聞名。離橋很近的地方,有一個氣派非凡的亭子。這座亭子呈正方形,重檐攢尖頂,寶頂碩大,建筑莊重,名叫“接官亭”。顧名思義,這座亭子當年是有著特殊用途的。亭邊的兩棵大樹,更使亭子彰顯威武。
過了麗水橋,左邊是琴嶼半島,半島夾在進宦湖與鎮南湖之間。琴嶼半島上花團錦簇,各種花卉競相開放,十分惹眼。半島西南是塔湖廟,白墻黑瓦背靠塔山掩映在一片綠樹之中。塔山并不很高,但是有塔山相襯,廟宇就得了幾分仙氣。在塔湖廟的前面,有兩個相連的亭子般的建筑,據筆者猜度,大約是古戲臺。站在那里我可以想象,一旦村里有什么喜慶事,或過年節,這里唱戲、演出,一定很熱鬧。現在雖然不年不節,游人也少,卻有許多美術院校的學生在這里寫生作畫,一組一組的。面對這樣的美景,作畫的人也會十分投入吧。
后來查資料才知,一個小小的巖頭村園林,有水,有島,有山,有堤,有廟……景觀個分豐富。竟然還有許多雅致的名稱:長堤春曉、麗橋觀荷、琴嶼流鶯、水亭秋月……可見得這江南出才子,江南出雅士。
我們就這樣在一片美景中流連,竟然以為這就是巖頭村了。其實,過了麗水橋,再一直往東走,才算是正式進入巖頭村。
巖頭村最聞名于世的,是它的水利工程。麗水湖是其中一個組成部分。巖頭村的水利工程之所以有名,是因為它的水利設施比較完美,說它完美,是由于它兼具防旱、防澇、灌溉、養殖、浣洗、吃水、美化等多種功能。水渠是巖頭村里重要的水利設施,水渠從各家門前流過。這里的水渠比較寬敞,水流也比較潔凈,村民們大都飲用此水,也用它洗濯衣物、蔬菜等等。為保持渠水的清潔,巖頭村曾經規定,每年將渠溝全面疏浚清理一次,每天日出之前不許洗衣洗菜,以便各家各戶提回飲用水;渠內不許養鵝、養鴨。
我們所見到的,不過是巖頭村水利設施的一角,主要是用于美化。但就這一角,就把我們迷住了。從“長堤春曉”,我永遠記住了這個楠溪江畔的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