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說“碇埠橋”這么個橋名。其實,與其說這是橋名,莫如說這是橋的一種形式——最原始形態,屬于堤梁式橋。比如我們過一條小河,河很淺,有人往里面墊了一溜兒石頭或者磚頭,人們再過河時就可以踩踏石頭或磚頭過河,不至于濕了褲腳管。這就是最原始的踏步橋,也就是“碇埠橋”的來歷。
“碇”是什么? “碇”是指碼頭用來拴船的石礅;“埠”就是指碼頭。看起來,最早使用碇埠橋的應該是在碼頭,后來才擴展到了一般的溪流。但是,使用這種橋是有條件的:第一水不能太深,第二河岸較平緩。山區溪水多,平時水流量不太大,但是一旦山洪暴發,水流突然變得兇猛,如果是木橋或石橋就很容易被沖毀,所以在這些地區使用碇埠橋就比較科學——水大時沒過石礅;水小時石礅便露了出來,橋不會毀,人照樣行。據說此種橋的出現始于唐宋時期。
我們在泰順時,就聽說泰順有一古老的碇埠橋,名為仕水碇埠橋,位置在仕陽鎮溪東村一段平坦寬闊的溪面上。仕水碇埠橋建于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重建于嘉慶廿五年(公元1820年)。全長130米。石碇有223步,每步石碇由兩塊平整條石砌成,平行分高低兩級。據說是目前我國最長的碇埠橋。
說是“建造”,就不是隨便找幾塊石頭墊到河心,而是一項比較繁雜的工程。首先是橋基要穩固。工匠們一般采用三種方法建橋基:一種是睡木沉基法。旱季水淺時,用松木在河灘上做成“井”字架,每隔8米橫放一棵松木,用隼鉚加固接頭,然后在“井”字中心填充砌上大鵝卵石,既可防止石頭被水沖走,松木的柔韌性也可以抵抗冬冷夏熱的溫度變化,保持基礎的穩定;第二種方法是將石頭深埋,三分之一在水面之外,三分之二在水底;第三種方法是將高低兩級石頭并列,高的位于水流上方,旁邊附有一塊三角形石,起到分水的作用,緩解水流的常年沖擊。
仕水碇埠橋有高低兩排石齒,這里所選用的石齒十分講究。高齒用白色花崗巖,低齒用青石。這樣的顏色搭配很科學:晚間可以憑借月光或星光的微弱光線通過白石的反光順暢過河。如遇山洪,只要是初期,走高齒也可過河。有文字曰:“石取其堅,計永年也;色取其白,昭利涉也。”
現在這座古老的碇埠橋還在使用著。
泰順有著眾多的碇埠橋。據20世紀80年代末期統計,這里共有碇埠橋111座。從泗溪橋出來后,我們便驅車直奔溫州,沒想到在半路上看到了一座規模不算小的碇埠橋,于是便下得車來。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座碇埠橋,還不是仕水碇埠橋,它橫跨在東溪之上。因為我們從泗溪出來,沿著原道返回,然后向北去溫州,而仕水碇埠橋在正南方的仕陽,天色已晚,我們要趕往溫州,就不再繞道了。我們姑且把我們看到的這座碇埠橋就稱為“東溪碇埠橋”吧。之所以不敢確定它的確切名稱,是因為只是一條東溪,蜿蜒曲折,綿延數百公里,上面光是碇埠橋就有四五座,我們也不知是哪一座。
我們看到一些挑著重擔的人們穩穩地從橋上走過。不過如果是我,敢不敢走也許還是個問題。其實,我看那石碇有今四步左右寬,放下腳走應該沒有什么問題,只是不要東張西望、不要心不在焉就不會掉下去。
從這里我也更感覺到我們去泗溪方向所看到的那座小橋,當不是“碇埠橋”。碑上所刻的字不是“碇埠”二字,而是“矸碑”,我想也許當地就是這么寫法。我第一次聽說此橋名時,也當作“丁步橋”了。我們此時看到的才是真正的碇埠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