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到挪威首都奧斯陸,我都要到維格蘭雕塑公園一游。這么做,一是因為那里造型優美、栩栩如生的大批雕塑作品令我著迷;二是由于那里地勢開闊,繁花似錦,是個休閑散步的好去處:三是偌大一個雕塑公園晝夜開放,而且不收門票——這在全世界恐怕都少見。
維格蘭雕塑公園坐落在奧斯陸市西北角,以挪威著名雕塑家古斯塔夫·維格蘭的名字命名。公園占地 80公頃,按幾何圖形設置,在一條長850米的中軸線上,共有雕像192座、浮雕650組。雕像與浮雕大多如真人般大小,均為裸體,有石雕,也有銅雕。這些婀娜多姿的雕像全部是維格蘭在1906—1943年間的作品,其主題反映的是人生旅途和生死循環。據稱這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雕塑公園。
穿過造型別致、飾滿鏤空雕刻圖案的大鐵門,兩側是綠茵茵的草坪,迎面是一潭湖水和一座厚實的石橋。在湖邊和石橋的欄桿上,挺立著一組青銅人物塑像,從搖籃中的嬰兒到行將就木的老人,共有邱尊;全景式地展示了人生旅程。在維格蘭的刻刀下,人物形象千姿百態,有靜有動,或蹲或立,表情各異。兒童天真爛漫,青年剛健有力,戀人溫柔相愛,父母與孩子共享天倫之樂,形單影只的老人則郁郁寡歡。人間的喜怒哀樂,在這里表現得淋漓盡致。群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號啕大哭的小男孩雕塑。雕塑家把孩子由于愿望未能得到滿足而發怒、痛哭、揮拳、頓足的神態刻畫得惟妙惟肖。不少人在男孩塑像前駐足,并與他合影留念。據說這組群雕被安置在湖邊和橋欄上,寓意著人類的腳步是傍著大江大河邁開的。
過了石橋,穿過玫瑰園,還有一組噴泉群雕。在一泓池水中央的高臺上,6個石雕巨人托舉著一個碩大的石盆,盆中泉水四溢,像瀑布,似彩簾。據說泉水象征著財富,而石盆則猶如生活的重擔,沉重地壓在人們的身上,寓意生活的艱辛。水池四壁上矗立著20座青銅雕像;表現的是不同年齡的男女依樹而息,寓意著人對大自然的依賴。池壁外側還有60組石頭浮雕,從不同側面展示于人生的歷程。
在噴泉群雕的四周,雕塑家意味深長地在地面上設計了一幅“迷宮圖”。據說要走出這個“迷宮”得拐500個彎、走3公里、花45分鐘時間。我問挪威朋友“迷宮圖”的含義是什么,得到的回答是:這不是為了讓人游戲,而是要告訴人們,人生的道路是崎嶇的,只有不怕困難與挫折的人,才能走出困境。
繞過噴泉群雕,跨上幾個梯田式的臺階,便登上了一個橢圓形的大平臺,這里有一個龐大的石雕群。平臺中央聳立著一根氣勢不凡的石柱,遠看像中國的華表,近看石柱表面卻是層層疊疊擁擠在一起的由121個人物組成的人體浮雕群。浮雕人物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正面的也有側面的,形態各異,生動逼真。此柱被稱作“生命柱”。據介紹,為了雕刻這根石柱及其周圍的石雕群像,維格蘭和兩名石匠整整工作了14年。有人說“生命柱”表現了人類對天堂的向往與追求,但也有人說這寓意著世間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傾軋,有人踩著別人的身子拼命往權力和金錢的頂峰攀登。據說在雕刻過程中,經常有人間作品的含義是什么,維格蘭一直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讓人們自己去理解。
在“生命柱”的四周,依臺階高低安放著36組花崗巖人體雕像。這些雕像反映著人生百態:有天真無邪的兒童,有熱戀中的情侶,有嬉戲中的新婚夫妻,有其樂融融的父母與孩子,也有老態龍鐘孤苦伶仃的老人。人間的歡樂、悲哀、相愛與爭吵,在這里都得到了自然真實的反映。雕像中有一組刻畫的是兩個頑童在欺侮一個瘋老頭。它告訴人們,瘋子是可憐的,不應受歧視。這自然會給人以博愛的啟迪。
在公園中軸線的盡頭,豎立著一座“生命之輪”銅雕。輪中四名成人和三名兒童頭腳相連,形成一個大圓輪,表現著人類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生而死,死而生,一代又一代,永無止境。
維格蘭生于1869年,年輕時便在奧斯陸學藝,后來又到丹麥的哥本哈根、法國的巴黎以及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和羅馬深造,深受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的影口向, 同時又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1921年,維格蘭同奧斯陸市政府達成協議:由市政府保證他的工作條件,提供工作室和設置雕塑作品的園地,而他愿在死后把自己的全部藝術作品捐贈給奧斯陸市。協議達成之后,維格蘭親自參與了雕塑公園的設計和建設。在這位雕塑藝術大師于1943年逝世之后,奧斯陸市政府為紀念他,又經過數年修整,于1949年建成了現有的維格蘭雕塑公園,并免費對公眾開放。
在雕塑公園的西側,有一座兩層高的紅色建筑物,這就是上世紀20年代初奧斯陸市政當局為維格蘭建造的工作室和住宅。 1924—1943年間,維格蘭就在這里居住和工作,他去世后,根據他本人的意愿,其骨灰盒就安放在這座建筑物的閣樓里。1947年,這座建筑物被改為維格蘭博物館,里面珍藏的上萬件雕塑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