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小名片點燃創業之火
一個偶然的機會,陳為江發現了金屬名片,那是一次在部隊戰友的聚會上。跟他一樣,戰友們大都年富力強,功成名就,轉業后相互多年不見,就親熱的不得了,免不了發發名片,聊聊工作。一個戰友遞給他一張閃發金光的名片,陳為江眼前一亮,拿在手上沉沉的,輕輕一彈,清脆悅耳。晚上住在賓館,陳為江將名片拿出來琢磨,他抑制不住好奇心撥通了戰友的電話。那位戰友是朝鮮族,姐姐在韓國,名片是韓國做來的。戰友果然不含糊,很快就讓姐姐給陳為江做了5盒。
這種金屬名片薄如紙、韌如鋼、極具彈性,高檔豪華,而且分成鏤空花邊型、豪華大片型和玲瓏女士型三種款式,顏色有金黃、銀灰、淺粉、寶石藍等十幾種花色。從郵局取回名片陳為江高興的將名片分送給朋友,沒成想競在當地引起了一陣小小的“騷動”。這使陳為江更有了興趣,便將金屬名片裝在信里,寄給全國各地的九十六位戰友,請他們調查當地有沒有金屬名片,是否有對金屬名片的需求。約一個月,電話紛紛打來,兩句話:沒有。需要。
世界上的生意不都是由需求產生的嗎?只要有需求,就是個很好的生意。戰友們反饋的信息更讓陳為江看到了一個遍及全國的巨大市場。于是他決定立即對名片市場進行調查,帶上地圖、帶上戰友通訊錄上路了。從日照到臨沂再跑到濟南,越跑他越感到敞亮,情緒也越高,干脆就把全國都調查一遍吧。他與各個城市的戰友聯系,北京、鄭州、西安、成都、武漢、廣州……花了三個月的時間,跑了42個城市,結果根本就沒發現金屬名片這個產品。而全國名片市場的容量在3-5億盒,估計其中10-15%的人都能接受金屬名片,每年的銷量可達到幾千萬盒,銷售額可達十幾億元!這是一個隱藏于鬧市的寶藏,也是一個巨大的戰場——陳為江為自己的發現興奮不已。
全國跑了一圈,陳為江要下最后決心了。可妻了第一個反對:“好好的工作不干,舒適的日子不過,你這不是沒事找事嗎?”可更大的阻力還在后頭,當陳為江給單位打了退職報告后,領導、同事、朋友車輪般與他談話,戰友幾千里地乘飛機來與他交心。一位非常了解他的戰友專門從濟南過來,看他鐵了心要辭職經商,誰也勸不了他,一下生氣了,指著陳為江的鼻子大聲吼了起來:“我告訴你,就你那兩把刷子從來沒搞過經營,用不了兩年,你不把褲衩也賠光算我錯了。”說完摔門離去。
那段時間,心里最苦的還是陳為江。自己從伍二十多年,官至團級,轉業到地方銀行從事行政管理。他明白,家人、戰友、領導、同事都是為自己好,單位不錯,工資待遇挺高,不占不貪好好干活,2000多塊的工資月月照拿,就這樣一直混到退休,穩穩當當地保住晚節不成問題。萬一自己真的不是做生意的料,一旦離開這座大樓,就再也回不來了。但陳為江是堅強的,二十多年的部隊生活培養了他一種堅忍不拔、勇往直前的性格,就是一個喜歡拼搏的人。他想經商也跟部隊訓練打仗一樣,只要經過周密計劃、謹慎論證,就一定能取得勝利。
就是這一刻,陳為江做出決定:下海干企業,哪怕失敗了,咱的生命也活得轟轟烈烈。
成功總在風雨后
通過戰友,韓國方面總算同意了讓陳為江做中國總代理。
租房、聘人、辦執照、……一切的法律和非法律的手續一件也不能少,就這樣,日照永恒數碼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招牌亮出來了。
但是面對技術,陳為江卻一竅不通。
其實,他想得太簡單了。創業跟蹲機關完全是兩碼事,機關的事可松可緊,可急可緩,只需要擬一份文件,自然會一環一環,一點一點的往下走。但干企業卻沒有緩,也沒有人代你執行,每一個環節都得你自己動手,甚至連歇一歇喘口氣的時間都不會有人給你。好在陳為江的長處總是能夠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他高價買來一臺印刷機拆開,請工廠照葫蘆畫瓢地造,第一臺印刷機器出來一試,技術性能,質量都比原機更好,而價格僅是市場價的五分之一,名片也挺順利的印了出來。可問題又出來了,印好的名片不敢拿,一摸一手黑,名片也污成一片。原來,紙吸水,油墨馬上就干,金屬不吸水,等了三天還是不干。
陳為江又找到工廠,定做了一臺專用烤箱,接著又自己搗鼓了一個支架。將金屬名片一片一片插起來,就這一個小改進,一臺烤箱一下子就提高工效十幾倍。
運用拿來主義加實用主義,陳為江邊干邊學邊動腦筋,不斷改進工藝設備和工藝流程,提高印刷質量,公司不但有了自己的配套設備,而且還將整套設備的成本由6000多元降低到800多元。
陳為江說,他不會做生意,這絕不是謙虛。多年的生活習慣,他每天的工作仍然是一杯茶,一包煙,一張報紙看半天。坐等顧客上門。兩個女孩也無事可干,就買來《知音》《讀者》伏案細讀。可客人總也不來,偶爾來一個人,眼睛朝墻上柜臺上一掃,見沒什么東西,就迅速離去。直到有一天,陳為江的手機欠費停機,他才想起一個月了,該發工資了。可是,沒人給他工資,他卻該給工人發工資了!
這才算了算賬:一個多月時間,一張名片沒做,一分錢沒掙,房租、水電、電話、工資、稅費,就得花出去四五千元。
陳為江一下子急了,光會做不行,還得想法子賣出去,也就是說得打開市場搞好營銷。沒有客人上門,是因為沒有人知道金屬名片。上電視廣告做一次五秒鐘的廣告得好幾千,還得連續做一個月。那就報紙吧,正好,晚報頭版報頭位置空出來了,要做就做半年;每天起碼得五千元。陳為江難住了,手里沒錢啊!他幾乎到了無計可施的地步,那個時候他真的有點后悔了。陳為江急病了住進醫院。
這時一個朋友到醫院來看他,問生意怎么樣,陳為江沒好意思說賠錢了,只說了一句“還行”。朋友又說,把你的產品拿出來看一看。因為所有的人都反對,陳為江從來不把自己制作的金屬名片拿給朋友看。現在朋友要看,只好硬著頭皮往外掏。朋友仔細看了,笑著說:嗯,還真像那么回事,明天給我做兩盒我給你宣傳宣傳。陳為江心里一熱,心想真是好朋友呀,就說我送你兩盒。
就是這兩盒名片,陳為江的銷售才找到了方向。
第三天,朋友打電話來,說給他們單位再做十盒名片。第四天,第五天,朋友的朋友紛紛打來電話,要按照朋友的名片樣式做金屬名片。
陳為江又琢磨開了,名片不是送人的嗎,送出去讓別人看到,不就等于做了廣告嗎?而且是面對指定用戶的有效投放。道理一想通,陳為江就天天去拜訪朋友,見面第一件事就是送自己的名片。不過陳為江送人的名片背后都印上了公司名稱、電話。這樣,朋友們便都成了金屬名片的義務宣傳員。第二個月,陳為江送出去29盒名片,成本也就800多元,而這個月他制作的名片300多盒,銷售收入 4萬多元。
有了成功經驗,陳為江便請來幾個大學生往青島、煙臺、大連、臨沂等周邊縣市擴張,并迅速打開了市場。
將金屬名片推向全國
金屬名片在當地及周邊市場做起來了,可以說取得了初步成功,陳為江非常高興,可他也非常清醒,他現在做的離他的目標還很遠很遠,日照只是他全國市場的一個試點,但接下來該怎么走,他心里還沒數。要向全國擴張,怎樣擴張,用什么方法擴張?資金從哪里來?管理人員義從哪里來?
這天,陳為江偶爾翻看的《大眾商務》雜志卻突然給他曾經封閉的頭腦吹進了一股清風。這是一本實用型經濟期刊,講投資創業,有大量的創富信息和項目,他一讀就入了迷。陳為江在部隊當過新聞干事,邊讀他就邊想,我的金屬名片不也正是一個適合初學創業者投資的小項目嗎?便順手將金屬名片市場分析和制作技術寫成了一篇小稿寄給了這家雜志。沒多久,這篇稿子居然被刊發了出來,而更讓他始料不及的是,就有人打電話來要學技術,問加盟費是多少。陳為江從來沒有想到過技術轉讓。對于連鎖加盟更是一無所知。吱吱唔唔半天,只好說我是新來的伙計,老板不在,讓人家過幾天再打電話。
一個電話讓陳為江驚醒,他敏感的認識到,一個全新的機遇降臨了。他馬上到書店,買了十多本連鎖加盟的書,回家研究。同時也把金屬名片的項目分析稿子投向全國的經濟報刊。
媒體的力量太大了。金屬名片的信息在雜志上發表之后,敏感的經濟媒體立即對這個項目給予了積極的關注,有的派記者前往采訪,有的找陳為江約稿,有的辟出專欄與陳為江合作推廣,還有的直接轉載,2004年,全國就有近50家媒體對金屬名片作過宣傳、報道,陳為江和他的金屬名片一時之間名聲大震,加盟者絡繹不絕。
2004年七月,山東衛視《從頭再來》欄目對他做了全面采訪,播出了近五十分鐘的專題片。播出當天,公司幾部電話幾乎被打爆,所有員工一起全接電話,向咨詢者介紹情況。每天都有十幾個來自全國各地的加盟者,最多一天竟來了41人。
九月份,中央電視臺又專門來人采訪,很快又在中央二套《創業之路》節目播出,更是招來了大批加盟者。就這樣,陳為江憑著熱情、真誠和執著,不到一年半時間,日照永恒數碼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合作伙伴遍布全國600多個市縣。更讓陳為江沒想到的是通過朋友牽線,西方幾個國家的駐華大使館商務參贊與他聯系,要求將金屬名片出口到他們國家。這讓他又驚又喜,于是他又有了六個國外的合作商。
創新產品做名片老大
公司的快速發展連陳為江自己都沒預料到,以至后來在材料供應、新產品開發等方面都出現了跟不上。為此,陳為江幾乎天天在思索,怎樣才能實現產、供、銷一條龍?怎么不斷地推出新產品?又如何實現自己的品牌戰略?有道是“開道酬勤”,所有這些都被他一一解決了。用他自己的話說二○○四年公司完成了幾個戰役,實現了幾個跳躍性的發展。
陳為江跑濟南、去青島,專門到相關專業的退休教授、專家的家里拜訪,拉人家入伙。也許是他的誠心打動了人家,也許是他的公司確實有著很大的發展潛力,六名教授組成的研究所成立了,他買資料、購材料、添設備,為他們的研究所提供一切方便。實踐證明,這些人在公司的新產品研發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開始因為公司資金有限,要貨不能太多,可進一次貨飄洋過海周期太長,因此在加盟商的材料供應方面曾一度讓陳為江非常頭疼,這又逼得他醞釀了一聯系,在日照建立自己的生產基地。接下來找廠房、跑資金、與外商共同投巨資建起一條標準化的金屬名片生產線,并于2004年6月正式投產。這下問題全部解決了,每天五千多盒的生產量,從根本上保證了加盟商的材料供應。看著自己新手生產的產品,就像看著自己親生的孩子,出產品的那天,他高興的約了幾個朋友,居然喝的酩酊大醉,第二天,他便為自己的金屬名片申請了“永恒牌”商標。
陳為江的工作安排一年中有一多半時間都在全國各地跑,一是學習、掌握新的東西,一是到各加盟商處看看,實施具體指導,其間,他從一些加盟商處了解到現在制作金屬名片使用的是傳統的絲網印刷工藝,成本倒是很低,但操作起來有些麻煩,還不能印過渡色。市場的需求就是改進工作的目標。于是他又開始琢磨,怎樣在金屬名片的制作工藝上加以改進,使之更簡單、更方便,最好還能作上人物頭像。這一天他的想法居然一時將研究所的專家們難住了,拿了幾個方案也不理想。但是堅強、自信的陳為江專門去了北京,背著一挎包的方便面和礦泉水,一頭扎進圖書館,三天下來他查了幾百本資料,回來后經過了三個月的把復試驗,又被他搗鼓成功了,于是自2004年8月永恒牌金屬名片又有了第二代產品。產品、設備的更新換代,極大的提高了金屬名的制作質量和工作效率,利用第二代產品和這種專門的配套設備不但可以在金屬名片上一次性制作藍天白云、高山大海、綠地鮮花、人物頭像,而且將一盒名片的制作時間縮短至八、九分鐘,于是他立刻申請了發明專利。
三年生意做下來,公司一天天做大了,陳為江的野心似乎了大了,他為公司制定了三個三年發展計劃,并決心在第一個三年計劃中將公司發展成為一個集研究、生產、銷售于一體、涉及多個科技領域的集團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