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肌炎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心肌的局限性或彌漫性炎癥。致病原因很多,包括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免疫反應以及物理、化學因素等。臨床上,以病毒性心肌炎最為常見。
感染后有哪些表現
上海市胸科醫院蔣錦琪教授指出,病毒性心肌炎的癥狀,取決于病變的廣泛程度和嚴重性。多數患者呈亞臨床表現,可以完全沒有癥狀。在體檢中作常規心電圖時,發現有早搏或ST-T改變,這些改變可以自行消失。
患者在發病1周~3周前,多有病毒感染癥狀,如發熱、咽痛、咳嗽、嘔吐和腹瀉等,繼而可出現心前區不適、心悸、頭暈和乏力等。部分患者也可無上述不適。通過適當治療和休息,可于1個月~2個月逐漸恢復。少數嚴重的病人,會并發嚴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乃至猝死。
為何要進行病毒學檢測
在臨床診療過程中,醫生常要求檢測相關病毒學指標,包括柯薩奇、巨細胞或腺病毒等及相關抗體,為診斷提供輔助依據。不過,蔣教授指出,應辯證地看待這些檢測結果。首先,病毒學檢測呈陽性,并不意味著患了病毒性心肌炎。因為人體的呼吸道、消化道時常受到病毒的攻擊,如普通的感冒或腸炎,測定病毒指標就可能為陽性;其次,病毒學檢測為陰性,也并不能完全排除病毒性心肌炎的存在。
病毒性心肌炎的產生原因中,除病毒的直接破壞作用外,感染病毒后的免疫反應同樣起了相當的作用,也可能是心肌炎持續進展的機制之一,而那時測定病毒學指標,可能已經轉陰。對于就診時間較晚的患者,更不能僅憑病毒學檢測指標去判斷是否患有病毒性心肌炎,否則容易發生誤診。
患病后的舉措
1.及早就診。應盡早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合理用藥、調理飲食及積極休息,這一點相當重要。拖延治療,往往會增加醫治難度并留下后遺癥。
2.注意休息。急性發作期,一般應臥床休息2周~4周,過后仍應休息2個月~3個月,同時應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嚴重炎癥伴有心界擴大者,應休息6個~12個月,直到癥狀消失、心界恢復正常。有后遺癥者,可與常人一樣進行生活和工作,但不宜長時間工作或學習甚至熬夜。
3.合理飲食。飲食宜攝入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多食蔬菜等高纖維食品,多進食含維生素C類水果,如橘子、番茄等;多食富含氨基酸的食物,如瘦肉、雞蛋、魚、大豆等。切忌暴飲暴食,遠離辛辣、熏烤、煎炸等食品。同時要戒煙限酒,也可配合服用菊花、人參粥等。可按醫囑,使用生曬參與西洋參等,對心肌炎的恢復同樣有利。
4.保持大小便的暢通。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避免因用力排便加重心臟負擔。
5.體育鍛煉。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在恢復期時,應當根據自己的體力適當參加鍛煉,如散步、保健操、氣功等,這些運動可促進康復和避免后遺癥的產生。有心肌炎后遺癥的患者,只要沒有嚴重心律失常,亦可參加一些體育活動,如慢跑、跳舞、氣功、太極拳等,這對疾病的康復非常有益。不過,鍛煉應循序漸進、量力而行。
6.精神調節。患了病毒性心肌炎后應保持良好的心態,樂觀開朗,心胸豁達,避免緊張情緒,樹立治愈疾病的信心。同時,應當做好長時治療的心理準備,康復需要一定的時間,需要養生與養心相結合,切勿急于求成。
建立預防平臺
1.預防感染。防止病毒感染是最重要的措施,尤其應防止呼吸道和腸道感染,在易發感冒的季節,更應做好預防措施。
2.勞逸結合。應避免情緒突然激動或活動過度而引起身體疲勞,使抗病能力下降;注意生活規律,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過度緊張。
3.體育鍛煉。可以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4.飲食養生。平時注意多進食一些高蛋白、高維生素尤其是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以增強身體素質及防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