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看到“尿毒癥”這3個字,往往和“血透”、“換腎”以及巨額的醫療費用聯系在一起。尿毒癥是指各類原發或繼發性慢性腎臟疾患,最終導致腎功能衰竭的疾病,通俗地說,就是腎臟沒用了,不能工作了。目前,我國尿毒癥的發病率每年大約為萬分之一,和其他常見病相比,尚屬較低。但一旦發病,“血透”和“換腎”是救治患者的唯一手段,由于需要大量的費用投入,常給病人和家庭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精神負擔。同時,由于患病人群多為處于學業和事業高峰的中青年,一旦染病便喪失了勞動力,也給社會帶來不少的損失。
人們不禁要問,尿毒癥能否預防呢?回答是肯定的。通常預防分兩級:一級為重點,即早期發現各種慢性腎臟疾患,并通過飲食、藥物及良好的生活習慣等予以防治。二級為減緩腎臟損害的進程。造成尿毒癥發生的主因是原發性腎臟病,而引起尿毒癥的原因是慢性腎小球腎炎(簡稱慢性腎炎)。據一項不完全統計,現在很多人對慢性腎炎存在三大誤區。
一是以為慢性腎炎作為一種疾病,應該有明顯的癥狀和體征表現。的確,任何疾病都是有征兆的,如肝炎有惡心,皮膚鞏膜變黃;肺炎有咳嗽、膿痰。那么,慢性腎炎是什么表現呢?其常見的有四種癥狀,即水腫、高血壓、蛋白尿、血尿。但有時這些現象非常輕微,或者說不易發現。
先說水腫。腎炎的水腫一般是眼瞼腫,以清晨起床后最為多見。但問題是,一般人在睡眠不足的情況下同樣會出現,待活動后就會消退。這種生活經驗,常讓患者及家屬降低警惕性,在我們的門診中也能經常碰到類似病人。
再說血壓。部分慢性腎炎病人是以高血壓為表現的,但由于發病年齡集中在中青年,他們的心臟和血管條件都很好,代償能力很強,只是在偶然間發現血壓高的,而更多的年輕人沒有頭暈、心悸的感覺,更不會特意測量血壓,因此,血壓高了也不知道。還有一部分患者,血壓高的表現則是在疾病的晚期,因腎臟功能失代償才表現出來,這就更具迷惑性。
最后講血尿、蛋白尿現象。有人認為所謂血尿、蛋白尿,就是小便中有血、尿液里有蛋白。這種說法,有對也有不對。說其對,是因為實際上是這樣的,說其不對,是因為現實中人們對于這兩種異常狀態的了解很少,一般以為血尿就是尿液中見到血,而蛋白尿是什么狀態就更模糊了。其實,通常人們認為的血尿,是肉眼可見的血尿,大都不是慢性腎炎引起,而系泌尿系統的其他病,腎炎的血尿都是在顯微鏡下發現,需要化驗才能夠確診的。而蛋白尿通常是尿液非常渾濁,并有較大的泡沫,且較長時間不會消失。但生活中很少有人會特別留意自己的小便,完了就沖掉,哪里顧得上是否渾濁或有無泡沫?還有一部分慢性腎炎患者,其癥狀和體征更是非常輕微和隱匿的,幾乎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但實際上病情卻在暗中發展。
二是以為“慢性”都是從“急性”轉化而來的。慢性腎小球腎炎是一組多病因,由各種細菌、病毒或原蟲等感染,通過免疫機制、炎癥介質因子及非免疫機制等引起的腎小球疾病,多數病人與鏈球菌感染并無明確關系,據統計,僅15%~20%的患者是從急性腎小球腎炎(簡稱急性腎炎)轉化而來。因此,一旦查出這疾病時,患者往往感到疑惑:“什么時候得的這個病,以前沒得過急性腎炎啊!”這里,許多人把急性腎炎和慢性腎炎混淆了。簡單地說,二者之間是有聯系的,但不是“一對一”的聯系,即不是每個急性腎炎的病人,都會轉為慢性腎炎,也不是每個慢性腎炎者都有急性這個過程。應該引起重視的是,慢性腎炎的病因是非常復雜的,很多患者起病隱匿,但千萬不要認為沒有急性程序,就可掉以輕心。
三是以為年紀輕輕,不會患上慢性腎炎。其實,尿毒癥的發病人群就集中在中青年身上。如果翻閱病史就可知,許多人在開始患病時年齡都不大,也基于這個因素,時常一發現就到了尿毒癥期,因而也提示不出準確的資料來說明發病的時間或年齡段。但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慢性腎炎在任何年齡都可以發生,從發病到成尿毒癥,如不治可能只要幾年到十幾年。
總之,只要我們平時提高警惕,一旦發現慢性腎炎的蛛絲馬跡,就及時到醫院去檢查,并抓緊治療可逆因素,那么,定能遠離尿毒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