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35歲的林磬女士,一向身體健康,但最近走路時好幾次突然感覺視線模糊,接著是胸悶,喉嚨好像有個塞子似的,喘不過氣來,跟著便倒下不省人事了。清醒后,還有想吐的感覺,過了一會兒,又好像一如往常,慢慢就恢復了。林女士為此惶恐不安,心想自己是不是得了不治之癥。趕忙到醫院進行檢查,發現除了消瘦和血壓低(收縮壓總是在90毫米汞柱左右)之外,身體各個器官沒有任何問題。當醫生得知林女士平時工作壓力比較大,長期上夜班后,便告訴她,可能是低血壓在作怪。
通常,人們都明白血壓高并非好事,可造成心臟病和心臟衰竭以及中風、腎臟衰竭,甚至會丟掉性命,因此,很多人便想當然:血壓低一點不是比較好嗎?其實不然,低血壓也是病,也會傷害人的健康,特別是一些血壓低的老年人,如果腦供血不足,也會導致腦梗塞。
自查癥狀
你如果有以下的癥狀,又找不出其他原因,可以去量量血壓,也許會找出答案。在臨床上,血壓低的人身心容易疲倦,且疲勞不易消除,對于季節和氣溫的變化適應性較差。最為明顯的特征是上午感覺身體不舒服,早晨起床困難,而到了下午精神狀況逐漸好轉,晚上則精神飽滿,入睡困難,常常被失眠所困擾,第二天則更加難以起床,如此便形成惡性循環。此外,有些疾病如過敏癥、不孕癥、性欲障礙、風濕性關節炎、老年癡呆癥等都與低血壓有關。最新發現,低血壓還能增加腦梗塞發生的危險。
低血壓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前者多為繼發性,繼發于其他嚴重疾病如心肌梗塞等,病情復雜急劇,需及時診治。在日常生活中不被人們所注意的是后者,據統計,慢性低血壓的發病率為4%,老年人群中可高達10%。
改變觀點 認識疾病
一般認為成年人上肢血壓低于90/60毫米汞柱者,老年人低于100/60毫米汞柱即為低血壓。
由于血壓低,血液循環緩慢無力,遠端毛細血管缺血,以致影響向組織細胞送入氧氣、營養并帶走二氧化碳及代謝廢物。長期如此,會使機體功能大大下降。患者經常感到頭暈眼花,乏力氣短,心悸,胸悶。女性還多發生月經不調、失眠多夢且易發生虛脫以及學習時精神難以集中、愛走神,記憶力差等。青少年還往往伴有食欲不振、精神疲倦、畏冷喜暖及手足不溫等癥狀。
低血壓還影響大腦和心臟血流,可能誘發心絞痛、腎前性腎功能障礙等疾病。病情嚴重者,每當變換體位時血壓迅速下降,發生暈厥,以致被迫臥床不起,誘發腦梗塞、心肌缺血、視力和聽力障礙等。
化解支招
1.高血壓降壓別過度。有高血壓的人,在血壓降至正常范圍并基本穩定后,要慎服降壓藥,不應在臨睡前再服一片降壓藥作為維持治療。在調整血壓期間,要堅持每天檢測血壓,使血壓降到120/80毫米汞柱左右。血壓穩定后,也應該堅持1周量1次血壓,以便了解自己的血壓改變,防止低血壓。服降壓藥后感到身體疲軟者,應及時和醫生通氣,停用或改換較溫和的藥物。
2.低血壓患者平時動作不可過快過猛,尤其是不要突然站起來。在起床前應該先在床上躺3分鐘~5分鐘,然后再坐起來,感覺身體狀況良好后再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