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已到晚秋,正好處在24節氣中的立冬、小雪前后。此時,不僅北方冷空氣的不斷南下,造成了氣溫的逐漸下降,且因地球與太陽位置的變化,陽光所帶來的熱量輻射也在明顯減弱,人在室外的活動時間大為減少,生活和工作的重心轉向室內。這就要求人們在日常保健中及時與氣候變化相適應,進行一些必要的調整。
重點在護陽
中國傳統醫學認為:維持陰陽的平衡,是保證人體健康最重要的基礎。因而,在養生保健中,陰陽協調與和諧則健康;反之,便會導致疾病的發生。以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為例,據流行病學的調查,雖然它在一年四季中都有發生,但發病率在秋冬季常常會明顯增高。這是因為秋冬季屬陰,自然界的陰寒之氣較重,導致人體中陽氣的減弱,一旦遭受了風寒侵襲,身體就易得病。每當冷空氣南下,特別是強冷空氣引起的急劇降溫,幾天之后,臨床上常出現許多感冒患者。因而晚秋時節必須特別注意防寒保暖,避免低溫、冷風的危害與侵襲。
晚秋以后,患抑郁癥的人數也會明顯增多,通常可比平時多10%左右,醫學專家稱之為“受季節影響的精神紊亂”。據統計,這種季節性的抑郁癥,大多從10月~11月開始發作,至次年的3月~4月結束。有專家認為,引起季節性抑郁癥的主因,是秋冬季缺少陽光,造成體內褪黑素和5-羥色胺分泌失調。因而,憂郁癥患者除了需要藥物和心理治療外,每天還應在日光下活動1小時。
按照中醫的說法,陽主動,陰主靜。入秋后,特別是晚秋以后,陰氣盛,陽氣弱,人喜靜厭動,最易產生抑郁、悲觀的情緒,故應多曬太陽和補充陽氣。
護陽三要穴
中醫認為:11月臨近冬季,陰氣漸盛,真陽漸弱,尤其需要做好體內陽氣的防護,而三個最為重要的部位,就是頸、臍、足。民間一直有“虛者最怕腦后風”的說法,這是因為大腦、頸椎下的后方大椎穴是督脈與手三陽經的交會處,遭寒風侵襲后,容易影響陽氣的運行,引發腦、頸、上肢、心肺等部位的疾病。臍處為神闕穴的所在,居于任脈之中,陰寒之氣若由此而入,上達脾胃,影響消化吸收功能,下至會陰,妨礙肝腎精氣流通。足位在人的下端,是陽氣最弱之處,又有涌泉穴同大地相連,陰寒之氣常會乘陽氣薄弱之際由下而上。所以,在陰氣漸盛之時,一是應避免頸后臨風,二是不可露臍,三是以襪護足。
此外,還應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改善自身的機體素質。根據中醫理論,頸、背、腰為督脈、膀胱經等陽經循行分布區域,內含豐富的免疫細胞、血管、淋巴管以及神經感受器等組織,若是在這些部位采用針灸、按摩、刮痧、火罐等保健方法,可補益陽氣、疏經通絡,有助于提高神經系統、免疫細胞的應變功能,增強機體在遭遇惡劣氣候和病原體侵襲時的自我防御能力。
同時,每天可用37攝氏度~39攝氏度的溫水浸泡身體或下肢20分鐘。若能加入紅酒、艾葉、肉桂、黑胡椒、玫瑰花、紅花等行氣活血、壯陽散寒之品,或配合中醫的經穴按摩,刺激大椎、神闕、氣海、關元、足三里、三陰交、涌泉、太溪等穴,保健療效將更佳。
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還可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適當服用一些調理、滋補、抗寒作用的中藥。如出自于漢代醫圣張仲景之手的桂枝湯,方以桂枝通經助陽、白芍斂陰和營,一散一收,可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現代研究還發現,該方有改善全身血液循環、增強機體免疫能力之效。
還有當歸生姜羊肉湯,此方藥食兼容、療補皆宜,具有溫中暖身、補虛益氣之效,非常適合秋季食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