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醫學科普知識的宣傳,人們逐漸了解到糖尿病的害處,獲知其很多時候表現在并發癥上,糖尿病足就是其中一種。由于血管和神經病變的雙重打擊,患者脆弱的雙腳很易受損,感染發炎以致潰爛,防治不好還會逐步腐爛到軟組織,最后可能不得已將腳截去。據統計,糖尿病的截肢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近年隨著該癥發病率的增長,糖尿病足的發病率也隨之增加。專家提醒,由于患者的腳感覺時常不靈敏,很多人弄傷了都懵懂不知,直到傷口感染一段時間后才發現。為了預防和避免糖尿病足,不僅要給雙腳創造一個潔凈、舒適的環境,且每日要給雙腳“照鏡子”,察看有沒有破損,一旦有傷口,就要到醫院處理。
糖尿病足成因
血管和神經病變“聯手”是導致糖尿病足的主因。糖尿病患者的血管會出現病變,足部也不例外。當周圍動脈血管硬化、狹窄或閉塞時,病人的下肢缺血缺氧,嚴重時就出現了組織的壞疽。不僅是大小血管,就連毛細血管病變也會加重下肢缺血缺氧,這對于組織的壞死和潰瘍的形成,無疑是雪上加霜。另一方面,糖尿病導致的多發性對稱性周圍神經病變,會和血管病變“聯手”,共同作用,使患者的感覺神經出現障礙而衰退。有人比喻,長期的糖尿病患者,就好比一個感覺遲鈍的小孩,對外界刺激表現“麻木”,就是受了傷也渾然不知。自我保護的功能于是大大降低,增加了足部損傷的機會,誘發潰瘍的產生。而次因,則來自傷口破損之后的感染。患者由于血管和神經的病變,微小的創傷也可能導致微生物的侵襲感染,且極難控制,因此,感染是糖尿病足潰瘍和惡化的重要因素。
三種類型
糖尿病足有不同類型,患者可根據病情進行簡單的判斷,以便對癥處理。
濕性壞疽:是由腳部動靜脈同時受阻,循環或微循環出現障礙所引發,具體表現為肢端水腫、潰瘍部位分泌物很多,嚴重時伴有全身不適或毒血癥、菌血癥。
干性壞疽:大多發生在腳趾的末端,常由肢端動脈和小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狹窄,致使血流緩慢或突然中斷。具體表現是動脈搏動消失,雖然沒有水腫,分泌物少,但腳趾或腳趾以上的組織干枯變黑,和正常的組織形成鮮明的對比。
混合性壞疽:上述兩種臨床表現同時存在。
護理舉措
嚴格控制血糖 要消除病足所引起的煩惱,首先要在消除內因上下功夫。患病時出現的高脂血癥、高糖血癥,都會加重周圍血管和神經病變的發展。同時,血糖控制不良是糖尿病足潰瘍形成并截肢的最主要誘因。另外,控制不良還會影響傷口愈合,因為血糖增高時,中性白細胞和吞噬細胞功能受損,轉移因子不能相應增加,不利于傷口的愈合。因此,只有嚴格控制血糖,才能從根本上預防病足。與此同時,雙腳的護理也十分重要。
堅持每天溫水泡腳 患者每天用39攝氏度~40攝氏度溫水泡腳,有利于血液循環。但要注意的是,水溫不能太高,否則會燙傷皮膚。有些病人喜歡用手或腳去試溫度,但實際上,手腳的感覺往往不準確,最好用溫度計。洗后要用柔軟、吸水性強的毛巾輕輕將腳擦干,如果毛巾質硬粗糙或用力過重,都可能造成足部皮膚不易察覺的創傷。
定期修剪趾甲 趾甲過長容易斷裂,可傷及周圍的組織,因此,患者要定期修剪趾甲。但最好請家人動手,因為病人足部末梢的感覺差,有時自己剪傷了也未察覺。必須直剪,不要斜剪,也不要剪得太短。
穿透氣性好的鞋襪 病人的鞋襪應該透氣性好、質地松軟、大小合適。不要穿露出腳部的鞋,因為皮膚裸露在外易碰傷。不要穿過緊的鞋或高跟鞋,以免給足部增加負擔。可選用專為糖尿病患者設計的減壓的鞋子,穿前要仔細檢查鞋內有無異物,以免壓迫腳部。
忌赤腳走路 即使在家中廚房或浴室,也應穿上布拖鞋,因為病人往往踩到硬物弄出傷口而無知覺,等到腳部發爛、發臭都搞不清原因何在。另外,即使穿上舒適合宜的鞋子,也不宜長時間行走,否則易長繭子,而足繭通常是發生潰瘍的先兆。
注意保持皮膚潤滑 糖尿病患者由于植物神經病變,出汗減少,足部皮膚干燥,特別是足跟部易出現皸裂,可進一步形成潰瘍,繼發感染。每天要涂抹潤滑劑滋潤雙腳,并對足部皮膚進行輕柔而充分的按摩。如是汗腳,出汗過多也易引起真菌感染,可在洗腳水中加入少量醋,因為酸性環境不利于真菌生長。
每天做腳部檢查 睡前,要對足部進行檢查。最好請家人幫忙,看有沒有傷口,細小的損傷也不可放過。如獨居,可準備一面鏡子,天天照看,包括腳背、腳底、腳趾縫。同時,仔細觀察足部皮膚的顏色、溫度、濕度,看看有沒有水腫、皮損,了解疼痛程度及血管搏動、感覺、運動、反射等情況。一旦出現水皰、破損、感染等,必須到醫院進行專科處理。
藥物輔助治療
除了上述預防方法,藥物預防輔助治療也是十分有效的。長期口服一些西藥,如新B1片或彌可保等,若局部發涼、皮膚發暗的患者,可服用胰激肽原酶等藥物,以改善微循環。
同時,通過口服一些以活血益氣、養血通絡為主的中藥,也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以氣虛血瘀為主
材料:生黃芪30克、當歸15克、川芎15克、王不留行15克、桂枝6克、紅花12克、川牛膝15克、白芍15克、生地12克、熟地12克。
主治:乏力,足部色暗,或局部發涼,或有刺痛,舌暗或紫。
★以濕熱血瘀為主
材料:生米仁30克、黃柏15克、川牛膝15克、蒼術15克、紅花12克、當歸15克、川芎15克。
主治:可治上述癥狀且伴有肢體困重、舌苔黃膩者。
★外洗方
材料:生黃芪60克、當歸30克、川芎30克、王不留行30克、桂枝30克、紅花30克、白芍30克、熟地30克。
煎湯后浸泡,效果較好。但一定要注意用溫水,以免燙傷,如有潰破則忌用。
相關鏈接
糖尿病足可分六級。
零級:足部皮膚沒有明顯病變,只是下肢供血不足,皮膚感覺遲鈍、麻木疼痛。
一級:腳部皮膚開始出現異樣,但只表現為皮膚淺表層的潰瘍,病變尚未侵入深部組織。
二級:病灶已抵達腳深部肌肉等軟組織,膿性的分泌物多,肌腱、韌帶還沒有受到破壞。
三級:開始出現大量的軟組織受損,足部的肌腱和韌帶也受到破壞,膿性的分泌物和壞死組織增多,還沒有明顯的骨質破壞。
四級:骨質出現骨髓炎、骨關節破壞,形成假關節。
五級:腳的大部或全部缺血,感染,出現嚴重的壞疽,肢端處發黑,需要高位截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