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上海醫務界發生了一件新鮮事:華東醫院掛牌成立以專家個人名字命名的診室——“張國楨教授疑難CT讀片中心”。轉眼4個多月過去了,“張國楨教授疑難CT讀片中心”進展如何?患者的反映又是怎樣?帶著疑問,筆者采訪了上海華東醫院放射科主任張國楨教授。
“神眼”張國楨
由于讀片準確,“一眼望穿“,同事和病家送給張國楨一個雅號——“神眼”,對此,張教授笑道:“世界上哪有什么‘神眼’?我只是多花些功夫罷了。”今年66歲的張國楨,出身于名醫之家,父親張去病是我國著名的醫學放射診斷和治療學專家,國內許多有名望的放射科醫師,都出自張老門下。在耳濡目染中,張國楨從小萌生了“長大也要做一名懸壺濟世的醫生”的想法。
1958年,張國楨如愿以償地考進上海第二醫學院。在大學里,他如饑似渴地遨游在知識的海洋里,潛心研究醫學技術;畢業后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治病救人中去。1982年,他赴美國深造學習CT診斷技術,對疾病進行精深研究。學成回國后,全身心地投入CT專業的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自1985年起,他和他的團隊在上海多次舉辦學習班,并請來第一人民醫院、長征醫院等著名醫療單位的專家講授CT知識。20多年過去了,當年的學員,如今都在所在醫院的放射科里擔任了科主任,成績驕人。
精于打橋牌的張教授說:醫學影像診斷的思維方法屬于邏輯推理范圍。讀疑難CT片同打牌有不少相似之處,打橋牌能訓練人的推理、分析能力,讀片更是如此,需要不斷進行正面、反面的推理。出于對生命的敬畏,張教授每次讀片就像上手術臺,用心去讀,盡最大努力,對患者作出正確的早期診斷。
7年前,一位德高望重的著名學者,經CT檢查患早期肺癌。當時,這位學者覺得自己年事已高,不肯手術,在張教授的再三勸說下,才同意治療。如今他仍過得很快活,每年都給張教授寄來賀卡,寫道:“對你的幫助,我永生不忘”,說自己的這條命是張教授給的。
“對病例積累的過程,其實也是思維和知識更新的過程。一個好的影像科醫生,勢必是熟知臨床的。”張教授如是說。
今年1月,一位病人在外地檢查時,被診斷為肺癌,需要馬上手術,但他不放心,慕名趕到上海,請張國楨定奪。在仔細讀了CT片后,張教授覺得不像肺癌,建議進行結核病檢查,結果是陽性3個“+”,經過對癥治療,患者很快就康復了。近日,他又特地來到上海,感謝張教授“神眼”識病魔。
實踐出真知
寶劍鋒從磨礪出。張教授說自己的經驗是在實踐,特別是從教訓中得到的。他還清晰地記得發生在20年前的一件事。那是一個初秋的下午,張教授在電梯中遇見一位似曾相識的中年人,那人笑著對他說:“一年前被你診斷得了胰腺癌,可我既沒手術,也沒吃藥,現在仍活得很好。”張教授一聽,馬上把他請到放射科復查,結果令他大吃一驚,原來是自己診斷錯了!好一位張教授,此時不隱瞞不藏匿,將真相和盤托出,并真誠地向那位中年人道歉。張國楨從此萌發了制作回訪卡的想法,由自己掏錢買回錯誤診斷。古人說,知過能改即圣賢,張國楨便是在“改過”中積累真知呵。
吃一塹,長一智。永遠把病人放在自己心中的張國楨教授,從此讀片更仔細、更認真。對每一個有價值的病例,都認真觀察其各種征象,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細致分析、審慎鑒別,并結合臨床,找規律,作判斷,完善結論。天長日久,練就了一雙識別病魔的火眼金睛,尤其是肺部病灶的任何蛛絲馬跡,都逃不過他的“神眼”。
讀萬張CT片
從1983年華東醫院建立CT室以來,張教授和他們團隊先后讀了30多萬張CT片,為近16萬名患者提供檢查診斷。對早期腫瘤的判斷準確率高達93.1%;發表中英文論文50余篇;并身兼復旦大學醫學院放射學教授、中國醫學影像技術上海研究所CT-MRI主任、碩士生導師、中國醫學影像技術研究會常務理事等多種職務。張國楨還獲得了國務院特殊津貼及中央保健委員會榮譽獎狀,編著了《實用胸部CT診斷學》。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世界上,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寶貴?有什么比人的健康更需要呵護?張國楨教授愿以其畢生的精力,在CT讀片的神秘王國中,不斷探索,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