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3880元一桌的豪門宴席會吃出什么味來?廣州二三百位近日參加“軒尼詩珍嘗真品高峰匯”的名流的回答是——上吐下瀉!
萬年石烹海虎王、千秋北海關東參、歲月天華海鮑皇、百齡龍躉玉玲瓏、四季御香大龍袍、春秋燕雪琉璃蛋、日月流金映玉鰲、長白天時雪蛤酪、千歲靈龜仙草湯……看看這份菜譜,把這么些飛禽走獸、山珍海味一股腦兒全塞進肚里,尋常人經受不住也非稀奇。
五百賓客吃趴下二三百,怎么說也有食物中毒之嫌疑。但請客擺席的卻刻意避談食物中毒,怕影響“商譽”。他們找出的原因是“食物相克”。大概這些龍虎龜鰲互不服氣,在賓客肚子里打起了群架。
談到“食物相克”,筆者手頭恰好有一本初中語文第五冊課本(人教版),第14篇題目正是《“病從口入”和“食物相克”》。該文作者黃樹則,學醫出身,早年投身革命,解放后長期負責中央領導同志的保健工作,曾兼任中華醫學會會長,還是中國作家協會的會員,積極著文宣傳衛生科普知識。在創作于1962年的這篇文章中,黃老開宗明義反對“食物相克”的說法。在他看來,“誰都知道,飲食不慎可以致病。可是,有時候,人在不知不覺中被有害的因素——譬如,不衛生的因素——所侵犯而致病,由于不知道真正因素之所在,卻把無害的東西當做了有害的因素……所以,當某種真實的因素沒有引起人的注意的時候,‘適逢其會’,人們就把某兩種食物的‘相克’當做了患病的因素而傳說開來。‘適逢其會’的次數愈多,也就愈容易引起‘張冠李戴’。”
而黃老文中分析到的“病從口入”的真正原因,比如微生物感染、飲食過量、過敏反應等,在這次廣州“高峰匯”事件中都可能存在。這些山珍海味來之不易,也不知轉了多少趟手,儲藏了多少時間,才能集中亮相,全過程中很難保證不被微生物污染;一次食用這么多高營養品,很容易引起飲食過量,超過消化系統能夠承受的負擔;許多野味食材都有毒副作用,像“百齡龍躉玉玲瓏”一例中的龍躉,就是一種有毒的珊瑚魚,食用者中毒過敏并不鮮見。凡此種種,恐怕是此次放倒二三百名流的真正原因。
合上初中課本,筆者不勝感嘆。一是這樣的科普佳作能擺進九年制義務教育教材,看來如今教育界所倡導的“素質教育”并非虛言,衛生意識也要從小抓起。二是中學生都明白的“病從口入”的簡單道理,這么多社會名流又怎么會如此不注意?
黃老40多年前著《“病從口入”和“食物相克”》一文時,三年自然災害剛剛結束,可食之物何其少也!當年宣傳“病從口入”,主要目的或許是要防止饑不擇食。40多年后的今天,走向小康的華夏大地,可食之物又何其多也!當年因營養不良造成的疾病,如今已不多見,代之而來的是許多因營養過剩而造成的“富貴病”,正極大影響著現代人的健康。
即便從健康角度出發,簡單、適量的飲食也是值得推薦的。如果考慮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因素,它更是一種值得提倡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