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腳為人體之根,精氣之源,五臟六腑在腳上蘊藏著60余處相應穴位,雙腳牽全身,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guān)。冬季氣溫偏低,寒邪極易通過足部侵襲人體損傷陽氣而致病,如罹患感冒、咳嗽、胃痛之類以及誘發(fā)心腦血管疾病。所以,過冬要特別注意足部保健。
早晨:做健腳操
隆冬清晨,天寒地凍,人們不宜在戶外冒著風寒進行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活動,但卻可以在家里做做健腳操。
何謂健腳操?就是仰面躺在床上抬起雙腳,用力相互摩擦至腳掌發(fā)熱,繼而用搓熱的雙手搓揉每個腳趾頭,整個過程5分鐘~10分鐘。或用雙手緊抱一條大腿根部,稍用力向下按摩至腳踝,再往回按摩至大腿根部,并以同法按摩另一腳,重復10次~20次。或坐在椅子上,輪流把穿著毛襪的一只腳擱在另一條腿上,以腳掌為中心有節(jié)奏地輕敲,直到稍有痛感為度。或站在地板上雙腳并攏,踮起腳尖稍停,讓身體重心慢慢移至腳后跟,連做數(shù)十次至腳底有熱感。
分別采用以上諸法健腳取暖,可促進腳部血液循環(huán),防止腳上關(guān)節(jié)、韌帶、筋膜僵硬,使腳部肌肉在屢次舒縮中助兩腿血液回流,從而增強對寒冷襲擊的抵御能力。
白天:穿護腳鞋
冬季地面溫度低,腳面脂肪少,加上腳掌本來遠離心臟,供給的血液相對減少且血流慢,雙腳也就自然最易受寒。腳下寒氣從穴位反射性引起呼吸道溫度下降,抵抗力也隨之減弱,會使原來潛伏在鼻咽部的病菌繁殖而感染呼吸道疾病,故保暖應先暖腳。
但是,暖腳并非將其層層密裹,讓腳把鞋塞得嚴嚴實實。因為那樣會使腳部血管因受重壓而形成血瘀,反而降低其抗寒力埋下誘發(fā)疾病的隱患。
因此,穿鞋切忌過緊,要講究穿鞋比其他季節(jié)略微大一些,使鞋襪保持寬松狀態(tài),腳部各關(guān)節(jié)沒有擠壓感。盡量別穿那種不透氣的人造革鞋子和尼龍襪,而以透氣、柔軟、干燥、舒爽為宜,這樣方能收到暖腳的良好效果。
晚上:泡熱水腳
俗話說:“睡前泡雙腳,勝過吃補藥。”此話是有科學道理的。頗通養(yǎng)生之道的南宋陸游有詩道:“洗腳上床真一快,稚孫漸長解燒湯。”活到85歲高齡的陸放翁晚年尚且耳聰目明,這與他重視冬天睡前一直用熱水泡腳密切相關(guān)。
這一簡單易行的養(yǎng)生法依然適合于現(xiàn)代人。洗腳的水溫為40攝氏度~50攝氏度,水量浸過踝部,浸泡20分鐘~30分鐘。操作方法是:腳后跟固定盆底,腳趾不停活動或相互搓擦。然后分別用左右手輪番交替按摩涌泉穴,即以大拇指點按、點揉、點推腳心,并不時添熱水以保持恒溫,直至浸在熱水中的雙腳呈微紅色,覺得身上微熱,額頭似有出汗感,便可用柔軟毛巾擦干雙腳。接著,再用雙手揉搓腳心,牽拉腳趾,按摩腳背,提捏腳肌,然后上床入睡。
這種熱水泡洗雙腳法,能使腳部各穴位分別與人體的臟腑、器官、四肢、百骸對應傳導,促進體內(nèi)氣血運行,溫煦臟腑,通經(jīng)活絡,疏通毛細血管,改善全身營養(yǎng)狀況,調(diào)節(jié)五臟六腑功能,加強機體新陳代謝。實踐證明,堅持冬季晚間睡前用熱水泡腳,不僅能預防感冒、咳嗽、腹脹、胃痛等疾患發(fā)生,而且對貧血、偏頭痛、關(guān)節(jié)炎、便秘等疾病均有一定效果。還因加強了血液循環(huán)通暢而促進心腦血管健康,尤能一改以往冷腳刺激大腦皮層致使睡眠不佳的現(xiàn)象。
專家推薦:能治病的浴腳湯藥
專家臨床研究證明,用不同品種的藥材配伍,入水煎湯,熏洗雙腳,還可治病。比如,取大蔥根須、生姜各適量,水煎取液洗泡雙腳,可治風寒感冒。再如,取菊花、黃芩、夜交藤各15克,磁石30克,加水煎湯,臨睡前浸洗雙腳,可治失眠。
冬季因寒冷而血壓升高,可取獨活18克,黨參、黃芪、當歸、枳殼、烏藥、白芍、牛膝、蔓荊子、白蒺藜、炒杜仲、石決明、磁石各6克,水煎取湯,泡熏雙腳1小時。每晚1次,連用1劑~3劑,可將血壓降至正常。
還可取桂枝20克,羌活、麻黃各15克,川椒、紅花、細辛、艾葉各10克,入水煎沸加溫水浸腳。每晚1劑,每劑連續(xù)用3日,冬季不間斷浸泡1個月,非但能增進食欲,連頭暈眼花、腰酸腿疼、四肢發(fā)麻及呼吸道疾病等也隨之消失,可保今冬明春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