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上海市中醫藥學會、上海市中醫藥學會骨傷科分會和黃浦區中心醫院聯合舉辦的“紀念石仰山先生從醫50載暨石氏傷科學術研討會”于2005年元月在黃浦區中心醫院隆重舉行并獲圓滿成功。
光陰似箭,今年是作為石氏傷科嫡系傳人的我從醫50周年紀念。在這個特殊時刻,承蒙《康復》雜志的約請,有幸再次筆談石氏從醫之路,深感榮幸。
與許多世家出身的人不同,我并非從小就開始學習中醫。小時候,我喜歡運動,打籃球、打排球、踢足球都很擅長,夢想是當一名體育健將。高中畢業后,我才遵父命開始學習中醫典籍,從此踏上從醫之路。這行醫路從1955年到現在,一走就是50年,當年那個好動的小男孩,如今已年過七十。令人欣慰的是,在我的手中,有百年歷史的“石氏傷科”不僅被繼承了下來,而且繼續發揚光大。
50年行醫路,我感受最深的是,每年有上萬名病人因獲得“石氏傷科”的治療而康復。記得當年父親行醫,來就診的多半是勞苦大眾,凡來看病的窮人都免收診金、藥費。父親經常告誡后輩要與人為善,以誠待人,行醫就是治病救人,能幫則幫?,F在,我常對學生講,醫生好不好,不是看一天能接待幾位病人,而是能否讓每個患者的病情得到緩解與改善。人的生命不是產品,生產中有時會出次品,但患者把生命交到醫生手中時,你是絕對不能出現次品的。要耐心、細心地對待每一位病人,要讓病人放心,讓我們自己安心。我從醫半個世紀從不敢忘記父訓和醫德,因為這是一個醫生的基本準則。
給我印象比較深的一件事情是,十幾年前,有一位50來歲的外傷女病人,小腿嚴重腫脹瘀血,皮膚裂口比碗口還要大,無法行走。她從《康復》雜志上看到有關我的介紹,就千方百計打電話找到我,告訴我說:因為她家離醫院很遠,已經將傷情寫信寄給了我,問能不能直接開中藥方劑和膏方寄給她。當時,我考慮到她病情的嚴重,立即問清了她家的地址,決定上門出診。記得那段時間正好碰上梅雨季節暴雨連連,好幾次出診都必須趟大水,病人因為得到及時的救治而很快康復。盡管我只是做了醫生應做的事,但他們全家人一次次地拉著我的手激動地說:“石醫生,真不知道怎樣感謝您。謝謝,謝謝......”那一刻,“謝謝”二字讓我感到有千鈞重,也更意識到:醫生治病,是一項神圣的職業,來不得半點馬虎。
作為滬上一代名醫石藍田的后裔、“石氏傷科”的第四代傳人,我在海內外有點名氣。于是,有人請我去海外定居開業,有人勸我辭職辦個人診所,還有人拉我去主持專家門診……但這些都比不上我的病人重要,我依然“七情平和”地看門診、查病房、帶學生。如今,我雖已退休,但仍然堅持每周兩次的門診。為了使外地來的患者能看上病,我開診一般是從早上8時開始,一坐就到下午,中間不休息,往往以一杯牛奶代替午餐。坐堂問診,我力求做到一絲不茍、細致入微,認真對待每一位患者。
至今,我仍然常用“老牛明知夕陽短,不待揚鞭自奮蹄”的古訓來勉勵自己,無論是診病還是帶徒,都做到不遺余力,堅持實踐著大醫的精誠。
在《康復》雜志創刊20周年之際,我最想說的話是:能繼續為《康復》的每一位讀者盡到我做醫生的職責,希望我的工作能讓更多的患者減輕痛苦,加快康復;同時也希望病家能像我一樣保持平和的心態,健康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