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國內首例肝腸整塊移植在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瑞金醫院成功實施,一名大學生不日將與伴隨他180余天的靜脈營養管說再見了。
2003年初,華南農業大學19歲的小傅,突然發生急性小腸扭轉,小腸幾乎全部壞死,不得不接受全切除手術,之后體內僅剩下8厘米小腸,而正常人應是4米。小傅術后每天只能靠靜脈輸送維持身體所需的能量和營養。一個健壯的小伙子,僅僅數月就骨瘦如柴,體重銳減到36.5千克,生活也不能自理。更為嚴重的是,由于長期依賴靜脈營養,致使他的肝臟功能受到重創,并出現了腹水。
輾轉多家醫院求治,醫生們都明確告知,唯一的希望是進行肝臟和小腸聯合移植。于是,他來到上海尋求生的希望。
在醫學領域中,雖說肝臟移植已成為非常成熟的手術,但肝腸聯合移植在國內尚屬起步階段。該手術不僅精細復雜,而且由于小腸上有豐富的淋巴組織,術后的排斥反應也會比其他臟器移植來得兇險。
手術是在晚上9點開始的。經過精心準備,實施的醫生分為兩組,一組專司整理供體的肝臟和小腸,一組操刀切除已失去功能的肝臟。在取出壞肝后,患者的腹腔頃刻間空蕩蕩,醫生們很快地將一副健康的肝臟和小腸置入其中,并使用細若發絲的縫線,及時將供肝、供腸的血管與病人自身的血管吻合在一起。和單純肝臟移植不同的是,肝腸聯合移植的血管更復雜。醫生們巧妙地在病人腹主動脈前壁和供體的肝總動脈及腸系膜上動脈之間搭建了一座血管橋,連通了供體和受體的血管。
當血流貫通時,移植在小傅腹腔里的肝臟和小腸立刻紅潤起來,小腸也開始有規律地蠕動起來了,手術成功了!
但是,更為復雜的是如何順利解決此后的抗排異、抗感染和營養支持等棘手問題。在醫生、護士的傾力合作下,小傅終于度過了一個個關口。術后40天,暫時性回腸造瘺口關閉了,他終于又可以與常人一樣自如地進食、排泄和進入正常的吸收營養狀態了。
這次手術,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瑞金醫院采用了國際上最先進的腹腔多臟器整塊聯合移植技術,最大程度上保證了臟器的完整性和功能的連貫性,從而減輕病人的手術創傷。90天的臨床觀察和腸鏡病理檢查提示:為患者移植的肝臟和小腸存活良好,其術后肝功能指標也逐漸接近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