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男帽,則先從維多利亞時代的男士高筒大禮帽說起。
堅挺而黑亮的高筒大禮帽是一個時代的產物,還是一個時代里人的身份的象征。細而究之,高筒大禮帽的正宗故鄉并不是在導致它大行其道的英國,而是在歐陸的時尚中心法蘭西。在18世紀末的,法國,如果你要是一個地道的紳士,光憑身上的燕尾服、黑色長褲以及白襯衣顯然是不夠格的,只有在加上一頂锃光閃亮的大禮帽之后才算是一切俱備。至于顏色,那當然是黑色了。在此之前,歐洲的上流社會還流行過其他幾種非主流男士帽,最后都敗在了高筒大禮帽的腳下。據說這里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男人戴著它顯得更高;其二是:它進深大而帽沿極窄,故在戴著它騎馬的時候不易被風吹落。自從這種帽子19世紀初從法國傳至英國以后,一時間,狄更斯時代的英國地主、鄉紳、牧師乃至醫生、法官等等,只要是在社會上有著一席之地的時尚人士,都以自己有一頂高筒大禮帽而自豪無比??傊?,當時出入于上流社會場所的人,如果沒有一頂高筒大禮帽作陪襯的話,將是不可想像的缺乏常識。
到了19世紀的后半葉,高筒帽漸漸成了權威和保守的象征,并且隨著歷史車輪的向前滾動,制造這種高筒大禮帽外層的材料也在發生著變化,最早的那種以法國產的黑色絲織品為多,后來的則多用黑色海貍毛氈制成,相對檔次要低一些。
一些從來不為價格發愁的“真正有錢人”在19世紀的時候,都愛在倫敦的詹姆斯·洛克帽店去買最高級的此類帽子。這家門臉不大但門檻很高的帽店在過去的100年里,都以手工制作長毛絲絨和綢面大禮帽著稱,現在他們的拳頭產品是在隆重場合仍舊能派上用場的一種硬殼小禮帽。軟呢禮帽這里固然也做,但一律都是常人不敢問津的高檔貨。顯然,洛克帽店惟一沒變的就是這里依然維持著的低產量和高昂價格。
到了20世紀初,高筒禮帽的黃金時代似乎已經到頭,有人把這歸咎于帶篷馬車和汽車的出現,因為帽子太高對鉆進車廂有影響,或許是這樣吧。不過當初確有相當一部分保守人士對降低帽子的高度大有抵觸,最后雖然是無可奈何地降低了一些,但仍保留著令人敬畏的“起碼高度”一直延續到現在。
一個東西無論它有多么優秀,也不可能永遠流行下去,相比之下,大禮帽的流行壽命算是夠長的了。取而代之的是小禮帽,但依舊是硬殼的那種,從上端來看,還是保持著原來的式樣,有些則開始變得滾圓,帽邊也起了一些變化,后來很流行像牛仔帽那樣的波浪式。事實證明,這種潮流不僅實用,而且從視覺的效果來看也更符合人們的觀賞習慣。與之同行的是,這種改良型的禮帽也開了不以黑色為惟一上乘顏色的先河,白色、淺灰色、米黃色的小禮帽從此頻繁地出現在各類紳士的腦袋上。
不過硬殼禮帽的適應領域畢竟有限,它還是顯得過于嬌氣,不能壓不能折,除了戴在腦袋上,一旦不用,帶著它很不方便。隨著20世紀高雅男性追求戶外運動的時尚來臨,嬌氣的硬殼禮帽至少在大多數場合開始顯得有些不合時宜,取而代之的就是現在仍然流行的軟禮帽,現在看來,這是普天下男士的一項革命性的選擇。在制作這種帽子的材料選擇上,制帽商也進入了一個得到空前發揮的領域,各種呢料自不必說,綢子、防雨布、人造或天然皮革以及所有適合的材料,也不失時機地加入進來。在這當中,高級的呢料始終是首選材料,所以在大多數人的口語中始終稱它們為軟呢禮帽。由于軟呢禮帽的制造成本通常要比硬頂禮帽小,所以它的價格也比前兩者更大眾化。到了上個世紀的20-30年代,看上去都差不多的軟呢禮帽開始頻繁出現在美國好萊塢的電影里,載著它們的人三教九流:黑社會分子、嶄露頭角的爵士樂演奏家、賭徒以至于街頭的流浪漢等等,好賴腦袋上都戴著一頂軟呢帽。當然,來自英國的詹姆斯·洛克帽店的軟呢帽,是絕不會出現在這些人的腦袋上的。
當軟呢禮帽成為男士的主流帽型的同時,其他的一些用呢料制成的男士帽也在這一領域占有不容忽視的一席之地。福爾摩斯戴的那種長沿呢帽、鴨舌帽等也多少流行了一陣子,但它們最終還是沒有被世界上的大多數男士所接受。軟呢禮帽的地位實際上是不容挑戰的,雖然它有各式各樣的變種,但除非你在正式場合不戴帽子,否則的話它將是惟一的選擇。毛澤東于上個世紀中期訪問蘇聯的時候,也曾戴過這種國際通行的帽子,只不過帽沿稍微大一些。
軟呢禮帽的價格差別從來就有“天壤之別”,30美元一頂的也可以湊合戴,而一頂地道的英國名牌貨的價格將是它的10倍不止。高級貨和蹩腳貨明眼人一眼就看得出來。今天,追求時髦的年輕人對這種帽子已不太在意,因為在他們的眼中,載這種帽子的人好像都是一些退了休的教授或股票經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