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過這個故事嗎?夕陽西下,面對芳草茵茵、花木繁盛、在彩霞背景映襯下仿佛鑲了一道金邊的美麗山峰,浪漫的法國人感嘆:太美了,我和我的情人要在山卻下安家,我每天陪著她踏草尋芳,登高望遠,沐浴在清風明月中,過神仙般的口子;思維縝密的德國人面對美景說:我要在半山腰開一片桃林,在山下修個池塘,在山頂搭建個石塔,不行,一會兒我就得作個計劃,找人討論討論怎么把這里的資源優化管理一下。當法國人和德國人喋喋不休時,英國人盯著遠處的景物,沉思半晌后動動嘴唇,輕吐出兩個字:不賴。
這就是世界人民對英國人的印象:好聽點,叫深沉;難聽點,叫木訥。讓英國人開口好像比殺了他們都難似的。但不張嘴也有不張嘴的好處——保密工作做得好啊,每個人都像是秘密工作者。您別忘了,世界卜最有名的間諜《007》里風流倜儻的詹姆斯·邦德可是個英國特千!還有,要是沒兩下子,英國特工敢竊聽聯合國秘書長嗎?英國人似乎都有干這行的潛力:說話全是密電碼。不信我就考考你:什么是QC,VC和PC?容易吧?告訴你這里既沒有維生素也沒有計算機。QC是Queen's Counsel的簡稱,是指王室律師,權位高于其他律師;而VC則是The Victoria Cross的簡稱,指的是維多利亞女王十字勛章,是英國王室給英國及英聯邦國家英勇的對敵作戰者頒發的最高獎賞;至于PC,它則是指Police Ponstable——即最低級別的警官——警員的稱呼。
不光停留在口頭上,英國人的身上也都是縮寫——FCUK,仔細看好了,我可沒罵人,穿有這種字樣衣服的英國人也跟叛逆不沾邊,那町是名牌。FCUK不僅是法英聯合會(French Connection UK)的縮寫,也是一家著名服裝公司的品牌,全稱是FrenchCol-lection UK,一縮寫就變成FCUK了。由于這個品牌與英國國罵FUCK長相太相似,所以曾在英國引起了公眾廣泛的爭議,許多人呼吁該公司停止使用這個服裝品牌,但至今FCUK還在時尚界和青年人中間大行其道。
你可能說,中國的縮略語也難猜,就像李金斗的相聲里,問你“上吊”和“自殺”是哪個單位的簡稱,一樣。那咱們再換不是縮略語的:滿街的招牌即使沒一個生詞,你也愣是猜不出他是做什么生意的。你又不信?那我接著考你:什么是an off-licence(直譯為免執照)?而a building society(直譯為建筑社會)又經營的是什么?Boots(英語意為長靴)不是賣鞋的,Oddbins(Bin英語里有垃圾桶的意思)也和垃圾沒啥關系。您再耐心聽我一個個地解釋:an off-licence是賣酒的商店,這種店允許賣酒但不允許顧客在店內飲酒;a building society跟中國的住房公積金組織差不多,是為加入者提供買房貸款的互助機構;而Boots和Oddbins則都是在英國很有名的連鎖店。
你跟英國人聊吉尼斯,他會以為你想請他喝啤酒(Guinness,啤酒的一種);在英國,自行車扎了一般沒有人補胎,因為補胎的費用比換條內胎還貴,如果你白行車車胎扎了,問英國人哪兒能找到內胎(英文為tube),他很可能把你帶到地鐵站,因為英國地鐵也稱為TUBE;路上他要是跟你談The Bill(Bill,字面兒有賬單的意思),你也別緊張,他不是讓你伺·賬,他也許是想和你聊聊英國警察(在英國經常被叫做Bill),或是和你侃侃那部在英國家喻戶曉的、已經放映了幾十年的關于警察的電視連續劇——《The Bill》。
如果哪個英國人向你淡起他是在Public School(字面意思為“公共學校”)受的教育,你可千萬要恭維他兩句,因為那可不是什么公立學校,英國公文學校的說法是StateSchool,他上的那個可是學費昂貴的貴族學校。如果你再順便問他:您上的是伊頓公學(Eton)啊?還是哈羅公學(Harrow)啊?那他一定會有革命黨找到同志的感覺——要知道,這可是英國最有名的兩所私立學校,典型的“貴族搖籃”。
記得中國的老電影里,特務接頭時都愛手里握著本兒雜志或攥著份兒報紙什么的,由此報刊在諜報工作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英國的報刊業還真是很發達,幾乎每個社區都有自己的刊物。在英國,比較著名的報紙有《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金融時報》《每日快報》《每日鏡報》《每日郵報》《衛報》《太陽報》《晨星報》《世界新聞報》《獨立報》《每日星報》等等,報刊的政治傾向、晶位、讀者群都有很大的區別,甚至有看一個人手里拿什么報紙就能判定他所處的階級的說法。英國人說,《泰晤士報》是掌管這個國家的人看的報紙;《衛報》是想掌管這個國家的人讀的報;《金融時報》是擁有這個國家的人閱讀的報紙;《每日電訊報》是那些還記得這個國家以前的樣子的人看的報;《每日快報》是那些還依然相信這個國家像以前一樣的人讀的報;而《每日郵報》則是那些正在管理英國的人的夫人們看的報紙;《每日星報》則是那些希望這個國家由另一個國家管理的人的最愛——復雜得像在說繞口令吧。至于《太陽報》,則是媒體大亨默多克憑著他敏銳的商業嗅覺,在報業市場上尋覓到空檔,利用三版女郎使發行量大增的一份流行小報,你可以想見這份報紙的晶位,但它卻是英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可見各個階級也有達成“共識”的時候。
在倫敦住了好幾年的老舍先生曾經發、出由衷的感慨:一個人即使承認英國人民有許多好處,大概也不會因為這個而樂意和他們交朋友。至于一個平常人,盡管在倫敦或其他的地方住上十年八載,也未必能交上一個朋友。他之所以下此結論,恐怕與同英國人難于真正溝通不無聯系吧?!
每每與英國人對話時,我總想像自己像楊子榮那樣能對座山雕不斷甩出的土話從容瀟灑地應答。但想像終歸是想像而已,如果你不努力學習地道的英國文化和語言,要懂他們真的很難,更別提從容瀟灑地甩土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