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曾多次整風整黨,黨員集中教育工作已司空見慣,而2005年1月開始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卻有著全新的政治內涵。以往的整風整黨一般采取政治運動方式,而且往往升格為激烈的路線斗爭,重點是清理隊伍、重置權力,目的在于統一思想、不斷革命,而此次“先進性教育”則是一次程序嚴謹、主題清晰的學習教育活動,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目的在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活動分為學習動員、分析評議、整改提高三個階段,并不單獨設立一個組織處理階段。
此次“先進性教育”雖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以后方全面啟動,但其醞釀和籌備則可追溯到十六大之前。2000年,中央組織部按照江澤民同志和胡錦濤同志的重要批示,組織了全國30萬名黨員思想狀況調查,發現部分黨員、部分地區存在理想信念動搖、領導干部腐敗、基層組織渙散等問題。2003年6月,中央開展針對省部級領導干部的巡視工作,發現某些干部思想蛻化、私欲膨脹、獨斷專行等問題相當嚴重。為了喚醒共產黨員本色、實踐“三個代表”,十六大報告正式提出了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建議,而之所以選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之后開展這項教育,乃是希望通過對全體黨員的教育,保證黨的先進性,以實際行動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此次“先進性教育”明確提出了四大目標——提高黨員素質、加強基層組織、服務人民群眾、促進各項工作,主旨落在“務實、為民”。考慮以往黨員教育活動存在的內容空泛、脫離實際、流于形式等弊病,中央特別提出了“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務求實效;堅持正面教育為主,認真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堅持領導干部帶頭,發揮表率作用;堅持發揚黨內民主,走群眾路線;堅持區別情況,分類指導”等重要部署。
十六大報告指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先進性教育”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充分發揚黨內民主。《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國共產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為黨內民主構建了制度化框架,而如何在黨的日常活動中保障黨員的知情權和參與權、約束“一把手”的權力、防止特權黨員的產生,仍是一項長期性任務。延安整風運動之所以獲得空前成功,其中一個重要經驗就是走群眾路線。“先進性教育”既要服務人民群眾,解決群眾反映的實際問題,也要引進群眾評判,以黨外監督彌補黨內監督的不足,并注意建立群眾監督的長效機制。
中國共產黨在超越“革命黨”傳統思維、自覺履行“執政黨”角色的歷史時刻開展“先進性教育”,不僅對于黨的自身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也將對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進程發揮推動作用。緣于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的特殊地位,“治黨”與“治國”一向存在同構與互動關系,黨內民主無疑將對人民民主起到示范和帶動作用,黨內監督與群眾監督相結合的制度化嘗試也有利于健全權力制衡機制、防止公共權力異化。更為重要的是,“先進性教育”以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為切入點、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為著力點,實際上將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合法性問題擺在每一個黨員面前:只有代表人民群眾利益、獲得人民群眾認同,才能體現黨和黨員的先進性;只有堅持依法治國、人民群眾當家作主,黨的領導才有穩固的執政基礎。可以預期,“先進性教育”將對中國共產黨梳理執政理念、吸納社會精英、重構利益表達機制、調整黨與國家和人民群眾的關系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