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29日的法國《費加羅雜志》周刊以一種驚奇的口吻說,人們有13億條理由對中國產生興趣。該雜志引述2005年2月1日出版的《當中國改變世界的時候》的作者,法國資深記者埃里克.伊茲拉維奇的話語——這只不過是剛剛開始。
無疑,在歐洲是溫州人最先向他們傳遞這種驚奇的。溫州人也是中國人中最具驚奇色彩的人群。
因為語言等方面的原因,歐洲的溫州移民大多數從小本生意和小百貨做起。但是以小商販為主要職業的溫州華僑工作勞累,收入微薄,流動性大,生活不安定,經常要受到警察的盤問,從而也就有了“流動攤販”的說法。
直到現在,很多溫州人從事的依然是餐飲業,在很多歐洲人看來,除了餐飲業之外,華人似乎始終沒有在當地的其他經濟領域占據過重要地位。在西歐詢問一個本地人對中國商人的看法,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都是中國餐館。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說有來自中國的生意對歐洲人的生活發生了聯系,也許主要就是發生在中餐館這樣的地方了。一個歐洲人可能不了解除了李小龍的功夫之外的中國,但一定知道中餐好吃。因此,許多歐洲人在本土對中國的最直觀了解是從中餐館開始的。
當然,即使開餐館也是非常勞累的。溫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副主任章志誠曾多次考察溫州的海外移民,據他介紹,一般溫州移民開餐館的方式都是早上睡覺,到了中午十點開始吃飯,到了十二點開門,一直到兩三點,晚上七點鐘開門,一直到十二點結束。
在歐洲,溫州人的餐館都是比較小的,最大的是250多個餐位。開設飯店的地方也是分散的,意大利的一個小鎮就有一個飯店,如果有兩家就影響了,還要有停車場。一位在荷蘭華僑告訴章志誠,那兒有2400多家飯店溫州人是開設的,其中大概有600多家有利潤,600多家保本,600多家虧損。
歐洲的房租很貴,當地人可以把房子賣給你,但是招牌費還要收。章志誠的一個女兒在巴黎九區開設一個皮包店,攤位很小,但是招牌是百年老店,每個月要付6000法郎。
溫州移民也有把當地人的飯店買過來,不過現在這些飯店很多改為服裝行業、皮革行業。
另外一部分人是非法偷渡出去的。對于那些“非法移民”的華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能夠在異鄉生存下去。所以這些華人移民一般都要經歷打黑工,當雇工,然后當老板的過程。由于這些“黑工”都是蛇頭偷渡出來的,所以根本不敢出去。據了解,有30%人沒有居住證。
非法偷渡者一般在溫州人自己的廠子里面打工,有人來查,就把他藏起來。在打工的這幾年老板可以幫忙辦理居留證。利用沒有戶口黑工,這幾年先期移民的溫籍老板可以賺取好多錢財。一個做皮包的老板即對章志誠如此講道——我的發展就是這些無證件工人的貢獻。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在經濟領域對歐洲的影響早已遠遠超出了中國餐館的范圍。據一個北京人說,2004年夏天他在德國日銷售額最高的法蘭克福彩爾街上購物,他想給上高中的孩子挑一雙歐洲產的名牌球鞋。可是逛遍了整條街的鞋店,卻很難找到不是“中國制造”的球鞋。最后,他又驕傲又無奈地說:“算了,既然都是咱中國做的,何必到這里來買做搬運工呢。”
對于陌生中國的崛起,歐洲人保持著警惕和擔憂。德國《明鏡》周刊評論:“充當世界經濟火車頭的,是中國;像一只巨大的猩猩,吸盡西方國家工作位置的,也是中國!”
移民歐洲,溫州人的冒險家史
1896年永嘉人田合通和她的父親在德國經商,后來加入了德國國籍,這是中國近代最早的歐洲移民。1905年瑞安人胡國恒隨其舅父到歐洲販賣青田石雕,這是溫州人首先在歐洲開始所謂的“經商”。
《中英煙臺條約》簽訂后,溫州被開辟為通商口岸,溫州人就開始隨著商船到國外去,這批人是去歐洲地區的第一代人。
到了20世紀初,青田這個地方的人陸續到了歐洲,當時很多人帶著石雕去俄羅斯、法國等地銷售,他們在國外經商獲利的消息傳到家鄉,誘導了那里的貧苦農民、手工業者出國謀生。
開始的時候,一般溫州移民比較盲目,沒有人介紹,跟著船工出去,立足了以后就采取滾雪球的方式,把一個個人帶出去。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溫州去海外謀生的人就比較多了。主要是當時招募華工,法國招募了14萬,青田就有2000多人。20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溫州移民又掀起一個高潮。早期的華僑在國外謀生、創業,站穩了腳跟,略有積蓄,在事業上也得心應手,信息迅速反饋給家鄉,引起轟動效應。文成縣的玉壺、瑞安縣的白門,永嘉縣的歐北等地,在上個世紀30年代形成了出國的熱潮。
溫州人到歐洲淘金的線路一般有陸路和海路兩條,陸路就是從朝鮮到西伯利亞出去,經過俄羅斯到歐洲。海路是先到上海,有貨船到西班牙或法國馬賽,這樣再通過鐵路到西歐。溫州海外移民大部分隨著海路出去。根據文成縣朱雅鄉調查,從1911年到1929年就有152個人經過陸路或者海路抵達歐洲等國謀生。
第三次溫州移民的高潮是上世紀80年代,到了21世紀初才有回落。這次移民的特點是從以前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這個轉變非常明顯。此次移民的進入歐洲,有通過合法途徑,包括繼承家產,探親等,但不少是通過非法途徑,主要是前期的“勞務輸出”和后期的“黃牛褙”。
80年代初中期,有華僑與國內的親戚、朋友聯手,組織一批人以探親、旅游、考察等名義,前往國外后逾期不回,一邊做工一邊等待時機,爭取移民當局批準居留,這就是所謂私人組織的“勞務輸出”,甚至偽造護照和生活擔保書,到達前往國后,都沒有合法的居留權,后來此種私人勞務輸出被禁止。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非法偷渡出境取代了所謂的“勞務輸出”。1990年以來,瑞安的白門、永嘉的七都鎮、烏牛鎮,甌海區的南白象以及鹿城區的很多偷渡者為此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