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股市頻頻走低,李青原頻頻亮相,而且似乎指數越低,她的演講越響亮。對于“股權分置”,李青原的用詞仍然一次比一次堅決,脾氣似乎也越發的急躁
說起來,李青原的官職不大,她只是中國證監會規劃委的主任,但卻是在公開場合露面最多的證監會官員。近年來,股市頻頻走低,李青原頻頻亮相,而且似乎指數越低,她的演講越發響亮。她是證監會在市場的“試音者”,還是證監會的特立獨行者?
堅 定
李青原的同道、同窗,個個都是身居要職的赫赫有名人士。
謝平,和李青原同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1985級的博士,現為中央匯金公司的總經理,是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關鍵人物之一;高西慶,現任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曾任中國證監會副主席;王波明,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聯合辦公室(簡稱“聯辦”)的創始人。
高西慶、王波明和李青原都是中國證券市場的“海歸派”,同為《關于促進中國證券市場法制化與規范化的政策建議》的起草者,共同參與了中國證券市場的孕育和建立。2002年,李青原被周小川力邀加入證監會后,成為《中國證券市場九五時期到2010年發展規劃草案》白皮書起草的負責人。但也許由于她的研究者而非決策者的身份,她的知名度并不如高、王等人顯赫。
而她近年廣泛引起人們的關注,則緣于在“股權分置”問題上的激進態度。
縱觀李青原在公開場合和半公開場合的發言,十之八九是和“股權分置”有關的。“股權分置”問題似乎已經成為她的商標,如影隨形。她也是第一個表示要積極穩妥地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證監會官員。
2003年10月,李青原在“中國改革論壇”上表示,“要積極穩妥地解決嚴重阻礙資本市場發展的歷史遺留問題,即股權割裂問題”,“股權割裂的制度設計嚴重影響了資本市場的發展,這個問題不解決,做任何事情都走不動。”
2004年1月,李青原在名為“中國資本市場:股權分裂與流動性變革”研討會上表示,股權分置是我國股市的一大弊端,必須盡快解決好。
她的理由是:2004年我國經濟和股市的投資理念都在向好,“目前市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共識,而且宏觀經濟好轉,股市也在穩中向上。”她的結論是:2004年是解決全流通的好時機。
她的理由似乎都站得住腳:2004年,中國經濟仍然保持了9%的增長率;基金規模超常擴大,機構投資者的數量迅速增加;股指從她講話時的1400多點上升到4月份的近1800點。
但眾所周知的是,股權分置問題并沒有在2004年得到解決,而且2004年是中國證券市場的多事之秋。
2004年12月,股指已經從1700多點一路下行至1200多點。于是,李青原的用詞也顯得更加緊迫,她表示,股權分置問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
2005年1月15日,在北京第九屆中國資本論壇上,李青原又一次呼吁,“股權分置問題直接影響到投資者對資本市場供求的預期,進而影響到價格的形成,使價格形成機制發生扭曲。這個問題不解決,其他問題也無法推動。”這一次,她提出了一個時間表,而且語氣更加的堅定,“今年要解決股權分置問題”,“如果快的話,上半年就要解決。”
如此堅持,李青原被認為是“對解決股權分置問題最積極、最堅決、最熱忱、最坦率的證監會官員”。
妥 協
對于在被她認為是最好時機的2004年,沒有解決股權分置問題,她表示非常的遺憾。
事實表明,市場是否“取得前所未有的共識”并不是關鍵,關鍵是決策層是否取得了共識。“如果這樣一個牽扯到證券市場發展的根本問題,沒有在最高的決策層達成共識,往前推是很難推出來的。”
而對于全流通,還不只是證監會的決策層達成共識的問題。“如果只是證券監管部門有積極性,而其他的有關部門對很多問題不清楚或者是有不同的看法,實際上是非常難推動的。因此,我想說比如國有資產管理部門,還有其他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資金的支持,就是需要跨部門的協調。”
2005年1月,當股指跌破1200點時,在證監會內部,對于是否盡快解決股權分置問題,仍然存在著巨大的分歧。證監會市場監管部主任謝庚說,“你們把解決股權分置問題看得太簡單了。”
李青原多次提到自己只是個研究人員,“決策權不在我”,言語盡顯無奈。但她畢竟也是一名證監會官員,特殊的身份使得許多人更多的是通過她的演講解讀和尋找政策信號。甚至有人認為,李青原是證監會的“試音者”,想通過她試探市場的反應。
2003年12月、2004年7月,她不得不先后兩次在《中國證券報》發表聲明,強調媒體所引用的她在有關論壇上的觀點“只代表個人關于資本市場重大改革政策的一些思考和認識取向,不代表所在部門的態度”,“更不能代表目前的政策信號”。
盡管如此,對于“股權分置”,李青原的用詞仍然一次比一次更加堅決,脾氣似乎也越發的急躁。“現在再談這個問題已經很無聊,就看做不做了。”但在各種場合振臂高呼解決股權分置的急迫性的同時,她也明白在現實中妥協的重要性。
“我們作為研究人員,作為學者,有很多的身份。作為學者,我們是追求終極真理,到底什么是最正確的,戰略選擇應該有一個最佳的東西,A點到B點的直線只有一條,但是現實生活當中不得不妥協,最后的結果往往是妥協的結果。”
妥協從一開始就存在。作為中國證券市場的元老,在為中國設計證券制度時,她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有人認為,當時不這樣做,資本市場很難往前走。她不完全同意。“1993年的時候,我們也設計了一個專門為小企業融資的場外的交易市場,那個市場上是全流通的,而且運行得相當好,遺憾的是被作為亂集資給關掉了。”
李青原深知,全流通問題的順利解決需要各方的妥協。她認為,要本著雙贏的原則,“流通股股東不要認為價格壓得越低越好,如果討價還價到最后無法協調的地步,對誰都沒有好處。對于非流通股股東來說,也要做出適當的讓步。”她只是希望“最后妥協的結果真正能夠有利于中國人民的長遠利益”。
樂 觀
伴隨著劇烈變革的中國證券市場,中國證監會產生了兩個飽受爭議的女強人,一個是史美倫,一個就是李青原。 如果說前者是內強,那后者則更多的是外強。
李青原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個女強人的印象。在名為“世界·中國2005”的《財經》年會上,作為“金融與投資”分議題的主持人,她是在座的嘉賓中惟一的女性。參加討論的嘉賓有銀監會的副主席唐雙寧、保監會的副主席吳小平、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高西慶等,而她則是“三會”中證監會的代表。在清一色的西裝革履中,她的卷發和粉色衣服格外亮眼。
和其他議題的主持人相比,她對嘉賓的提問更加主動、直率,似乎不太給嘉賓留情面,作風更加干練,引得現場陣陣掌聲和笑聲,而她的言談舉止似乎比在座的男性嘉賓更加強勢。這可能和她曾在高盛和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任職的經歷有很大的關系。
李青原自稱是“不可救藥的樂觀派”,對于解決股權分置問題的堅持就充分顯示了她的樂觀精神。
雖然股權分置問題的解決困難重重,但她對未來充滿了信心。“我個人對2005年資本市場很有信心。”這一次,她的理由是:“資本市場現狀已嚴重滯后于國民經濟發展和金融改革的需要,而資本市場出現的矛盾也已經發展到了集中點,矛盾激化一定會促使各方面下決心去改革。”
股權分置問題能否如李青原所言在今年上半年得到解決,尚不得而知,因為其中充滿太多的不確定因素,而且已經錯過了她認為的最好時機,但是令人欣慰的是決策層在逐漸地取得共識。同時,有市場傳聞,財政部副部長樓繼偉極有可能成為下一任證監會主席,而據業內人士預測,如果屬實,這次“換將”很有可能為股權分置問題的盡快順利解決創造有利條件。
李青原簡歷
1976年畢業于北京外語學院,曾在聯合國紐約總部擔任傳譯員數年。
1977年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攻讀。
1987年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
1988年是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聯合辦公室的創始人和研究開發部主任。
1990年獲得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并擔任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宏觀司副司長至1993年,參與國庫券從行政攤銷改為承購包銷的發行方式改革,同時促成第一家國內基金——山東淄博基金的誕生。
1992年至1993年擔任中國股票發行和交易規則起草小組協調人及內地與香港證券事務聯合工作組成員。
1994年她在紐約獲得證券業從業資格。
1994至1997年任高盛(亞洲)北京代表處首代。
1997年至1999年出任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中國政策顧問。
1999年6月,重返高盛(亞洲),擔任國際顧問。1999年擔任香港聯合交易所創業板工作小組成員。
2002年7月加入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任規劃發展委員會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