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五,老白都能雷打不動地遇見平時“打死”不愛出門的洪波,倒不是他們倆多有緣分,而是劉韌、老白、洪波三人都是Donews網站的編輯,每周五晚上的“5G聚會”都是由他們三個主持的,邀請十個左右的業內專家,評論一下IT圈里一周來的重大新聞。由于這周五老白到得最早,于是有幸吃到了劉韌剛剛拿回來的巧克力。
在北京做IT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Donews網站的,很多人都承認這個網站是一個大圈子,匯聚了中關村最優秀的IT人。從建立到現在的五年時間里,媒體從業人員、市場人員、公關策劃等與IT沾邊的很多人都從中受益。
有一個事例已經不可考證,據說“殺人游戲”最早是由國外先通過IT圈子而傳進國內的,之后才逐漸在坊間流行。雖然無據可考,但想來還是頗有道理,IT圈里的人往往需要緊密跟蹤國外的最新技術,而且年輕人居多,那么捎帶著接受這樣的流行文化就很快。而像“殺人游戲”這種需要動用邏輯思維、縝密推理能力的,也正是這些IT精英們之所長,因此快速流行也就順理成章,似乎從開始流行“殺人游戲”的時候起,IT圈里就開始盛行沙龍文化了。
圈子=商機
IT這個圈子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無外乎就是四類精英:廠商精英、渠道精英、媒體精英、公關精英。似乎還沒有哪個行業像IT圈這么“工種”分明的。而這四類人之間的關系更是共生共存,廠商需要借助渠道銷售產品,借助媒體、公關搞宣傳;媒體需要從廠商那里挖消息;公關公司更是左手“拉”廠商,右手“拉”媒體,因此IT這個小圈子,人際關系遠比什么律師、詩人、經理人這樣的沙龍聚會來得緊密。
上周五,5G聚會評點的主題是,討論“AMD向中國轉讓X86芯片技術”、“騰訊QQ對IM軟件互聯互通的態度和對策”以及“百度搜索Mp3下載的原罪與中搜的1分錢”這三條新聞。雖然是一個小范圍的沙龍,可氣氛卻不是嘻嘻哈哈,安靜的時候甚至“連針掉在地上都能聽見”。
最近,Donews的創始人劉韌買了一些我有網陳年的股份,這些合作就是在圈子里完成的?!安粌H是陳年的股份,蔣濤的股份我也買了一些,能成為他們的合作伙伴我很興奮。”現在,劉韌經常在他的個人Blog 上探討這件事,他很重視從圈子中獲得的經驗和信息。
“X傳媒沙龍”也有一個定期的聚會,關注IT業內的熱點。據其創始人之一李明順介紹,最近的一期X傳媒沙龍的主題是“中國互聯網廣告的變局和挑戰”,被邀請的嘉賓為窄告網董事長、北京大學廣告系主任、網易廣告銷售總監等等。
圈子的意義不僅僅只是積累人脈,對于信息要求比較高的行業,圈子所發揮的作用更大—從中不僅可以了解行業動態、積累行業經驗,甚至可以發現競爭對手的情況,某種程度上講,圈子實際上為參與者節省了很大的成本。
沙龍文化的變遷
以前,Donews每周三都有成員自發組織的聚會,且人數眾多,“據點”主要在中關村南大街大慧寺旁邊的某個酒吧,目的主要是為了交流。現如今,大多數人已經忘記了那里的存在,人們畫圈都已經畫到網絡空間里去了,有那么多的即時通訊工具,誰還會為了交流而特意“拋妻棄子”跑那么老遠聚會呢?
賽迪網前總編、Techweb網站的創始人祝志軍也這么認為。祝志軍的本意是將Techweb建成一個IT記者必須的資料庫,但陰差陽錯,來Techweb的人在論壇上都非常活躍,他們漸漸的自發形成了一個小圈子,在今年8月的半周年聚會上來了兩、三百人,且聚會從晚上7點延續到了凌晨三點。當這里會員關系日漸親密的同時,他們的太太也聚到了一起,由某雜志社駐北京記者站主任的太太毛毛8月底在論壇上建了“太太幫”。圈里的太太們經常在論壇里交流最新研發的菜譜、對老公的抱怨、對家庭理念的看法、旅行的路線等等。
現在,祝志軍的QQ上有30多個群,但他常開著的就是Techweb的這三個群。主編、總編的群組有40多人;記者編輯的群組有接近200人;另外一個是PR、市場人員、技術人員的群,有80多人。他會在工作閑暇時看他們的聊天記錄,天南海北的話題很有趣,選題策劃、生活休閑等無所不包。有時候某個媒體的主編和下屬會同時在線,他們在群里聊天也不會顧及身份地位,對某個話題該發表什么樣的看法也不會有所保留。祝志軍對Techweb這個圈子的定義是:平等、公開、開放。
Blog,圈子的新載體
在洪波(keso)看來,圈子和細胞的生長軌跡是一樣的。圈子會因為人的共同需求形成,同時因為圈子的相對開放性,會成長為一個用主題無法緊密維系的大圈子,那么這個圈子中的一些次主題就會將他們分化成不同的小圈子,然后小圈子又會慢慢長大,這和細胞通過分裂長大,再分裂再長大的過程無異。
洪波的Blog就是Donews里的一個不斷壯大的“新細胞”。通過自己的Blog,他以自己為中心,畫了一個圈。目前已有5117個人訂閱了他的Blog,他們中有好友、媒體從業人員、IT從業人員,以及那些單純關注keso的人,看keso的Blog已經成為他們早上打開電腦要做的第一件事。
洪波每天也會看很多其他人的Blog,在網上閱讀占據了他的大部分時間。王建碩的Blog很顯眼地掛在洪波的Blog鏈接上。2002年,洪波就開始關注王建碩了。因為當時的中文Blog圈子很小,那會兒王建碩還在堅持寫英文Blog,每天一篇,他將自己的Blog做成了一個外國人了解上海的窗口,更多地記載了在上海的生活,以及上海的變化。2年多以后,他才開始寫中文Blog,此時的中文Blog圈子已經擴展得很大,雖然他每周才寫一篇,但關注他的人還是越來越多。Keso也成了王建碩圈子里的一員,這種Blog與Blog之間的圈子互相交集,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社交體系。
洪波堅信,通過Blog形成的這個群落,是完全真實可信的,通過對Blog的關注,可以看清一個人的成長軌跡,并迅速地了解他,當他們第一次見面時就會發現彼此一點兒都不陌生,并且由于關注的話題相似能夠走得更近。
洪波不贊同將圈子和幫派等同。幫派是一個封閉的,需要很多門檻和幫規來約束的團體,而圈子是開放的,它的流動性是它的生命力。Google在上市之前,沒有做過任何的廣告,它都是通過網民的口口相傳,從一個圈子傳播到另一個圈子,逐漸被熟悉和認可的,Google認為這種口碑傳播更容易。圈子承載的大眾傳播的意義和作用不可忽視。
打破傳統交際圈
最近很火爆的美國互聯網Friendster網站,網民們邀請他們認識的人加入他們的朋友網絡,甚至是“朋友的朋友”網絡。Friendster 正在像病毒一樣迅速蔓延,一年內已形成了一個擁有500萬人的虛擬社區。硅谷中那些尋找下一個投資契機的風險資本家們已紛紛涌向這些網上社交圈。
互聯網上龐大的社交網絡意味著什么呢?
這些社交網絡繼承了人們對于聊天室的熱情,還有對博客和文件共享網絡的欲望?;ヂ摼W圈子的優點在于成群結隊的人可以主動地相互交流,而不是被動地接收文檔和數據。特別是,隨著數碼相機的普及,大家可以將自己的照片貼在網上,網絡真實性進一步加強,并且,即時通訊工具、RSS等軟件和技術的發展將網絡人群聯在一起,你可以觀察到你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各認識多少人。
在這個世界上,要有幾百萬的朋友和“朋友的朋友”是可能的,事實上也很容易?!傲确指簟保⊿ix degrees of separation)認為可以將世界上所有人聯系起來,如果網絡中的每個人都能新結識100個朋友,那么他們每人將擁有100萬個“三度朋友”,如果再增加“兩度”的話,整個網絡的人數將超過全球人口。
當某個網絡中的所有人都在尋找同一樣東西的時候,范圍大小的優勢就能顯現,范圍越大,他們找到這件東西的可能也就越大。這也就是目前各種行業性“圈子”盛行的原因。比如智聯招聘、前程無憂等會定期舉行一些HR沙龍活動,參與的人力資源工作人員可以借此和同行交流,積累工作經驗。而對于主辦方,則是一個積累資源和人脈的理想方式。
近日,記者遭遇竊賊,很意外地接到同事的慰問短信,說是從洪波的Blog上面得知的消息。“居然可以從一個陌生人那里知道自己身邊同事的事情”,網絡有時候會給人帶來這種驚奇。但仔細想想,不過是因為我們同屬于一個大“圈子”里。因為網絡的存在,找到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一點兒也不困難,人們的交際范圍可以從公司圈、熟人圈擴展到主題圈、意義圈,在網絡的幫助下慢慢延伸。
美國衣阿華州的州長Howard Dean(迪恩)就曾在美國大選中獲得了社交性網站Meetup的協助,組織了生機勃勃的競選甚至資金募集活動,雖然迪恩最后因為沒有能夠獲得美國民主黨的黨內提名而退出了角逐,但是卻讓Meetup名揚天下。
一年前,還在一家名為CooperKatz的公關公司里擔任高級經理的魯貝爾創建了自己的網志—Micro Persuasion。在他的大力推動下,WeatherBug公司和全美廣告商協會等客戶紛紛創建了網志業務。當魯貝爾成立自己的網站時,他非常明智地與許多重量級人物取得了聯系,如著名博客、《圣荷西信使報》的技術版記者丹·吉爾摩。吉爾摩在自己的網志中加入了魯貝爾網站的鏈接后,魯貝爾網站的訪問量隨即大幅攀升。這對提高魯貝爾網站的知名度來說是件好事,而且也讓魯貝爾對博客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從網上到網下,社交圈子變化的同時,也表現了我們身處時代的變遷。正如王建碩的Blog中寫到的一樣:互聯網熱潮的到來,就如阿蘭·德伯頓描述冬季的到來一樣,要具體地說出冬天來臨之日,并非易事。凡是大的趨勢變化,多是“徐緩漸近”的,讓我們這些溫水里的青蛙,感覺不到水溫的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