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規劃謀新局,金秋十月繪藍圖。
10月8日至11日,一次規劃中國未來5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會議在北京隆重召開。這就是十六屆五中全會——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入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擘畫了未來5年中國的宏偉發展藍圖。
發展目標:人均GDP總值再翻一番
全會按照十六大對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部署,提出了“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其中“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尤為引人注目。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到“十一五”期未,我國人均GDP將由2000年的850美元左右翻一番,達到1600~1700美元,與之相應,“十一五”GDP年增速約為7.4%。而在此期間,人口增長率不應超過年均0.7%的水平。這樣,到2020年,我國基本可實現人均GDP3000美元,開始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能源消耗:單位GDP能耗比下降20%
這次全會提出的另一個發展指標,是“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有專家分析認為,自2001年以來,我國單位GDP能耗比例有所抬頭。一種被廣為引用的說法是:生產1美元國內生產總值的單位能源消耗,我國是日本的11.5倍,法國和德國的7.7倍,英國的5.3倍,美國的4倍以上。全會引入單位GDP能耗指標,意在通過轉變增長方式,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來扭轉前些年能源消耗增長過快的狀況。到“十一五”期末,單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的目標是可以達到的。
共同富裕:縮小貧富差距的良方
五中全會提出,要“突出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是又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共同富裕”是讓更多人能夠共同參與發展的機會,更公平地共享發展的成果。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國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以至出現了“發展中的停滯、富裕中的貧困”的不和諧現象。用來衡量社會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也已逼近0.45,占總人口20%的最貧困人口在社會財富中所占的份額只有4.7%,而同樣占總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所占份額高達50%。五中全會“共同富裕”的政策取向,預計到“十一五”期末基尼系數有望維持在當前的0.45水平。
自主創新:支撐經濟快速發展
據專家測算,2001年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在49個主要國家中,居第28位。另有數據顯示,在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中,75%靠技術進步,25%靠能源、原材料和勞動的投入,而我國的情況恰好相反。我國主要行業的關鍵設備與核心技術基本依賴進口,其后果是“商品在出口貿易中不具有核心競爭力”。全會要求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蘊意有三:一是要加強原始性創新,努力獲得更多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二是要加強集成創新,使各種相關技術有機融合,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和產業;三是要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積極促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社會主義新農村:“三農”工作邁入新境界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來,黨中央審時度勢,迅速出臺了一系列重農、惠農的政策。今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12.5%。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絕不僅僅意味著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五中全會強調,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對農村教育、文化、醫療、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等社會事業,也將加大投入力度,進入加速發展時期,城鄉差距有望逐步得到縮小,農村面貌將迎來新一輪的歷史性巨變。
“計劃”變“規劃”:一字之差意義重大
人們看到,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建議,延續了50多年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首次改為“規劃”,卻是耐人尋味的變化。權威人士和專家認為,這“一字之差”,傳遞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三大信號”:一是“計劃”讓位“規劃”,政府更注重發揮市場作用;二是淡化過多過細的量化指標,政府更注重宏觀把握和調控;三是增加人文社會指標,政府加快職能轉變。一字之變,意義深遠。
社會各界普遍認為,五中全會以及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建議的意義,在于規劃新時代的一個開啟,也將是中國發展路線轉軌的標志。它不光對未來5年,甚至是10年,乃至20年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