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違紀違規修建的“樓堂館所”,一直是國家喊打的目標。國家審計署剛剛公布的“審計清單”,又曝出了國土資源部、民航總局所屬空中交通管理局和國家旅游局等3個部門違反規定擅自建設辦公樓和培訓中心的“猛料”(6月29日《中國青年報》)。
在審計進駐之前,這些“黑樓”非但沒有露出任何蛛絲馬跡,而且竟然是在許多層監管者的眼皮底下作的案。如國土資源部自行立項建設投資規模2.4億元的航遙大廈,2002年就開始操作,目前已完成投資6760萬元,卻屬于未報經國務院批準的“黑戶”。民航總局所屬空中交通管理局為回避審批,更是假借所辦公司的名義,挪用2.1億元資金購買位于北京市朝陽區的銀通大廈,然后又以年租金1350萬元向該公司“租賃”此大廈作為辦公樓。而國家旅游局采取化整為零的辦法,在河北涿州違規建設旅游管理干部學院分院和后勤基地,占地168畝、投資5600萬元,在審計曝光之前同樣是在“人不知鬼不覺”的狀態下進行的。這些部委的違紀“黑樓”,果真手段高超到了讓人無法察覺的地步了嗎?
其實,細究起來無非采取了兩種手段:一是“低調操作,秘密推進”。所謂低調,即不作大張旗鼓的宣傳,但絕非能低調到群眾不知、領導不曉的程度。畢竟諾大的一個辦公樓或“培訓中心”,投資少則幾千萬,多則數億元,其推進過程再“秘密”,恐怕也“秘密”不到“準地下”的地步。只是知情的相關人等,多多少少都跟“黑樓”有點利害關系,不肯說破而已。二是“精心包裝,偷梁換柱”。許多單位本來建的是辦公樓,對外卻稱“培訓中心”,手續自然也按“培訓中心”上報審批,而其功能自然比辦公樓更齊全,往往集餐飲、住宿、娛樂、休閑為一體,建成后將成為一些腐敗分子的重要棲息地。既是“培訓中心”,盡管批復和把關者大都心知肚明,也依然會裝聾作啞照批不誤,于是就有了審計一曝光,其“黑樓”已快竣工的尷尬或遺憾。
既然“培訓中心”暗藏的貓膩早已成為公開的秘密,為何負責把關審批的那些領導還為其放行?除了有權力尋租的嫌疑外,恐怕更有“官官相護”的成分。試想,一座辦公大樓或“培訓中心”,從項目立項,到土地審批,再到招投標審核,其中需要闖不少必經的“關卡”,竟然無人攔截,悉數放行。這便是那些違紀的部委“黑樓”順利建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