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的前2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難得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既是我國的黃金發展期,也是矛盾凸顯期。這不僅意味著我國生產方式和社會結構變化可能生發深層次矛盾,也意味著我國更深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將引發我與其他國家的利益差異。今年以來,中美、中歐紡織品貿易糾紛、美國等對我人民幣施壓、國際輿論關注和炒作我國能源和資源需求等,證明我國進入貿易摩擦的高發期。有必要認真分析當前國際貿易形勢的新特點,認真對待我國對外貿易摩擦出現的新問題,認真探尋維護我國發展利益與促進共同發展的可行之策。
國際貿易總量增長穩定,結構失衡加劇
據世貿組織《2005年全球貿易報告》,2004年全球貨物貿易比上年增長9%,增幅是2003年的近兩倍。全球貨物和服務出口額分別為8.88萬億美元和2.1萬億美元。亞洲、中南美洲、獨聯體、非洲、中東、北美和歐洲等七大地區貿易實現全面增長,增幅均超過上世紀90年代的平均水平。
國際貿易在保持總量穩定增長的同時,還有幾個突出特點。貿易國別結構失衡加劇。2005年1~6月,主要工業化國家貿易收支狀況惡化,美國和歐盟外貿逆差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7.9%和50%。日本和韓國等傳統出超國貿易順差分別比上年同期下降26.4%和33.9%,為近年來最大跌幅。與此同時,許多發展中國家外貿順差迅速擴大。上半年我國貿易順差396億美元,而2004年同期為逆差68億美元,俄羅斯、巴西貿易順差也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56%和31%。拉美、加勒比國家整體對美貿易順差也大幅提升。
區域貿易自由化加速。世貿組織框架下的多哈回合談判一直進展緩慢,而雙邊和區域貿易卻如火如荼,已經日益成為各國維護和開拓海外市場、應對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主要工具。在當前的區域貿易中,各方特別是大國角逐加劇。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在向更廣范圍、更大規模、更高層次擴展,拉美、非洲,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區域經濟合作步伐明顯加快,日本、印度等大國正在力爭主導亞洲經濟合作進程。美國越來越成為區域經濟合作潮流的主要驅動力量。據統計,2004年通過各類區域或雙邊自貿進行的貿易量占到全球貿易總量的近50%。
單邊貿易保護主義升溫。今年3月美國將58個國家和地區以及3個經貿共同體列入其“黑名單”。美國和歐盟在紡織品貿易配額取消的形勢下,繼續對中國、印度和巴基斯坦等的紡織品單方面設限。美歐更多地越過世貿組織,直接采取單邊貿易保護措施,世貿組織貿易仲裁機制正面臨有史以來最嚴峻的考驗。
跨國公司進一步主導全球貿易。據聯合國貿發會議最新統計,截至2004年底,全球跨國公司6.4萬家,海外分支機構85萬多家,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占世界貿易總額的1/3以上,海外子公司出口占世界出口的比重由25年前的30%提高到了45%。今年以來,世界能源、礦產、制造、通訊和零售等行業跨國公司繼續加大兼并收購力度,擴大生產和營銷網絡,進一步增強了跨國公司在國際貿易中的控制力和影響力。
國際貿易的這些新特點是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的客觀反映。聯合國貿發會議全球投資前景預測系統的全球調查報告顯示,在未來的短中期內,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量將呈增長趨勢,這必將進一步深刻改變著國際貿易流向和產業分工布局。以國界劃分的貿易收支已不能反映現實經濟生活中的貿易平衡狀況,相互依存與摩擦因素隨之并行增長,而全球貿易機制建設嚴重滯后,在相當大程度上影響世界貿易增長的穩定性,有可能成為制約世界經濟貿易穩定發展的重大因素。
我國是當前國際貿易 保護主義最大的受害者
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特別是外貿規模的迅速擴大,我國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地位和影響相應上升。2004年我國躍居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外貿額占世界貿易額的6.4%,進、出口增速在世界前十大貿易國中均居首位。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2004年我國對全球貿易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0%左右。我國成為許多商品的生產大國并占據全球較大市場份額,打破了全球原有的產業布局和貿易格局,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日趨嚴峻的對外貿易糾紛問題,其主要特點是:
從涉及的領域看,不僅發生在傳統的商品貿易,而且向服務貿易和投資合作擴展。今年中美、中歐之間紡織品貿易摩擦急劇升溫,在今后一段時期內紡織品仍可能是摩擦熱點。我國企業通過并購向海外投資遇到強大阻力,聯想集團收購IBM個人電腦和中海油收購優尼克石油公司都受到美政府和國會不同程度的抵制。歐美批評我國在服務業領域,特別是金融和零售業對外開放程度不夠,對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勞工、環境和衛生標準等方面加大施壓力度。
從牽扯的層面看,貿易摩擦已由產品、企業等微觀經濟層面向國家政策和制度等宏觀層面發展。美國等一些國家擔心我國走重商主義出口導向的發展道路,錯誤地認為我國國有企業通過政府稅收優惠和補貼在國際上進行不公平競爭;指責我國通過人為壓低人民幣匯率促進出口,追逐巨額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無端猜測我在能源、原材料領域的國際合作政策等。
從發展走向看,貿易摩擦越來越政治化。我國的發展必然對世界經貿格局產生影響,我們認為這對世界各國更多的是發展機遇。但一些國家視我國崛起為威脅,認為對外經貿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途徑,因此將我國企業“走出去”戰略同所謂威脅別國國家安全、爭奪原材料產地等地緣政治問題掛鉤。一些國家因國內經濟不振、失業率高,部分中小企業因懼怕競爭,積極主張對我紡織品和其他產品出口設限,政治因素與經貿問題交織成為與我發生貿易摩擦的明顯趨勢。
從摩擦國別看,貿易摩擦對象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蔓延。美歐等發達國家一直是與我國發生貿易摩擦最多的地區。目前我國與發展中國家貿易摩擦呈較快上升趨勢,發展中國家對我國產品立案數量已超過歐美,截至2005年5月,印度、土耳其對我貿易保護調查數量占到亞洲國家對我貿易保護調查的73.1%,發展中國家對我僅有的4起特保調查也都是印土兩國發起的。其中印度共對我發起83起反傾銷調查,是繼美歐之后對我立案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由于發展中大國一些產業發展相對成熟,在個案特別是針對紡織、制鞋等傳統產業的處理上,甚至出現了仿效發達國家對我作法的動向。
貿易摩擦的背后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利益與世界的深刻互動
摩擦源于利益差異。在發展不平衡規律作用下,利益差異不可避免,是非常正常的現象。我國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必然要深刻改變國際分工格局和生產格局。我國在一些領域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較強的競爭能力,必然深刻影響國際市場格局。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外資吸收國之一,必然深刻調整國際投資格局。我國以出口大國走向國際市場,必然深刻重組國際貿易格局。我國人民幣匯率調整的一舉一動,也必然深刻牽動國際金融格局。我國與其他國家利益互動不僅涉及能源、原料、運輸通道等我國發展的基本利益,還包括境外投資、境外工程、勞務輸出、技術出口,甚至企業兼并等增值利益。這種利益互動,是在國際分工大發展、世界經濟結構大調整、產業大轉移、資本和技術等生產要素大流動的背景下發生的,是經濟全球化深化演變的必然結果。
在諸多利益差異中,發達國家處于同我利益差異的主導面。發達經濟體既想從我國快速發展中謀取超額利潤,又要千方百計維護既得利益,還企圖繼續壟斷國際政治經濟的主導權。法荷否決歐洲憲法說明,發達國家民眾對經濟全球化存在著矛盾的心態,既希望享受經濟全球化的成果,又不愿意承擔風險。美歐在紡織品、服裝、鞋類等本已不具有競爭優勢領域上的蹩腳作法,充分顯示出他們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競爭有著強烈的利益喪失感。
在縱橫交錯的利益關系中,我國同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差異,必須也完全有可能轉化為合作的機遇。在經濟全球化中,一些發展中國家面臨被邊緣化的危險。作為弱勢群體,他們對來自新興經濟體的競爭有著強烈的危機感。還有一些發展中國家雖然認識到我國的發展對其長遠利益有益,但在某些具體問題上又存在競爭或某種程度的沖突。以紡織服裝為例。紡織服裝往往是一些發展中國家最主要的出口部門和外匯收入來源。2002年,孟加拉國紡織服裝出口占本國總出口的80%以上,巴基斯坦和柬埔寨占70%以上,毛里求斯占60%以上,斯里蘭卡占50%以上,突尼斯占40%以上,土耳其和摩洛哥占30%以上。一旦紡織服裝出口受到嚴重沖擊,這些國家經濟所受的影響將是巨大的。作為新興力量,印度等發展中大國,雖與我在具體問題上存在利益差異,但在發展本國經濟,爭取公平競爭環境,改變不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秩序等大的原則問題上則是大體一致的。
立足長遠,共同發展,是破解貿易摩擦頻發難題的根本之策
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爭取長期穩定的國際和周邊環境,必須從戰略高度對待貿易摩擦,立足長遠,堅持走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的道路。
◆轉變外貿增長方式,通過加快產業結構升級,規范出口經營秩序,努力消除引發貿易摩擦的內部根源。
◆在總結中歐紡織品貿易談判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建立與主要貿易伙伴多層次的、經常化的協調對話機制,通過增進信任,化解與有關國家的貿易摩擦。
◆根據不同國家的特點和發展水平,通過制訂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國別貿易政策,優化進口結構,特別注重擴大急需的資源、原料性產品的進口。在關稅減免和市場準入等方面,進一步為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一些最不發達國家對我出口商品提供便利。
◆妥善處理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糾紛,通過加大直接投資等方式,適當向一些發展中國家轉移部分紡織、服裝等生產加工行業,改善這些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狀況。
◆加強輿論引導,通過樹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遏制貿易摩擦的示范擴散效應。
◆發揮行業組織的中介作用,通過幫助出口企業樹立自律和自我保護意識,推動企業以聯合方式主動對外應訴,提高應訴率和勝訴率。
◆充分利用世貿組織平臺,從戰略上重視通過多邊貿易仲裁機制和相關國際規則維護國家產業安全和貿易利益。
◆加快建立多雙邊自貿體系、關稅同盟等貿易便利化組織,通過推進區域經濟合作,化利益差異和貿易摩擦為互利、合作與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