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制度》的印發
為全面、準確、及時地反映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全貌,為國家分析境外投資發展趨勢,監測宏觀運行,制定促進導向政策和實施監督管理,以及建立我國資本項目預警機制提供依據,商務部聯合國家統計局修訂并發布了現行的《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制度》(商合發[2004]645號)。
2.統計原則
本制度執行國際非統一體系,即僅統計境內投資主體在國外及港澳臺地區完成的直接投資活動。
(1)國家(地區)的統計原則
對外直接投資的國家(地區)按直接東道國/直接投資國體系(國際上稱為非統一體系)確定直接投資的流出/流入國家(地區)。即按對外直接投資的子公司、聯營公司、分支機構所在國家(地區)統計。
(2)境內投資主體與境外企業的行業分類及確定的原則
境內投資主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02),按銷售收入份額最大的產品的所屬行業確定其行業類別。
境外企業分類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02)執行。
(3)貨幣轉換和計價原則
境內投資主體調查表,填報的內容以人民幣為貨幣單位;其余報表的金額單位均以美元作為統一貨幣單位。以非美元計價的,須按照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的《各種貨幣對美元內部統一折算率表》規定的折算率折合為美元。
經營活動有關指標(如:營業收入、出口總值、進口總值等)按實際交易價即以市場價值作為計價基礎;資產、負債、權益等存量指標按帳面價值計算。
(4)報告年份原則
本制度各項統計報表數據均按日歷年度上報;以財政年度反映的境外企業的數據須調整為日歷年度或按最近一期財政年度報表的數據填報,并在報表中加以說明。
(5)其他統計原則
①凡境內投資主體在境外企業中擁有或控制10%或以上的投票權(對公司型企業)或其他等價利益(對非公司型企業)的投資,均計入對外直接投資統計。
②為承擔對外承包工程項目而設立的項目公司或代表處計入對外直接投資統計。
③子公司獲得由境內直接投資主體擔保的借款,不計入對外直接投資統計。
④參加國際組織的投資不計入對外直接投資統計。
⑤以提供技術并收取管理費的跨境服務不計入對外直接投資統計。
⑥境外企業若被其他國家企業收、并購,記作境內投資主體對外投資的減少。
⑦若境外企業中有多家境內投資主體,以境外企業中占有最大投資份額或擁有實際控制權的境內投資主體作為統計上報單位。
⑧境外企業對境內投資主體投資控股比例大于或等于10%不計入反向投資。
3.統計范圍
對外直接投資統計的范圍主要包括境內投資主體通過直接投資在境外設立的各類公司型企業和非公司型企業
境外企業按設立的方式主要分為境外子公司、聯營公司和分支機構。
4.對外直接投資統計的主要內容
對外直接投資統計的內容主要包括:境內投資主體的基本情況;境外企業的基本情況;境內投資主體與境外企業間的投資、收益分配情況;通過境外企業實現的貨物進出口情況;境外企業核準情況。
5.對外直接投資統計的主要指標
對外直接投資統計的指標主要包括:協議投資額;實際投資額;對外直接投資額;對外直接投資凈額;股本;利潤再投資;反向投資額;匯回利潤;資產總額;負債總額;所有者權益;實收資本;銷售(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年末從業人數;境內投資主體通過境外企業實現的出口額;境內投資主體通過境外企業實現的進口額等。
6.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報表報送渠道:
(1)境內投資主體為中央企業、團體的直接向商務部報送統計報表。
(2)其他境內投資主體向所在地省級商務主管部門報送統計報表。
(3)各省級商務主管部門匯總本行政區域內的統計資料并上報商務部,同時抄送同級統計部門。
(4)商務部匯總全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資料后報國家統計局。
7.對外直接投資統計數據的公布與調整
對外直接投資統計數據采取定期公布制度。年度統計數據由商務部、國家統計局于次年9月30日前以統計公報形式對外公布,月度統計數據由商務部于次月15日前對外公布,并自公布之日起10日內報國家統計局備案。
8.《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制度》中相關概念、指標解釋及計算方法
對外直接投資:對外直接投資是指我國企業、團體等(以下簡稱境內投資主體) 在國外及港澳臺地區以現金、實物、無形資產等方式投資,并以控制國(境)外企業的經營管理權為核心的經濟活動。對外直接投資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一經濟體通過投資于另一經濟體而實現其持久利益的目標。
直接投資企業:指境內投資主體直接擁有或控制10%或以上投票權(對公司型企業)或其他等價利益的境外企業。境外企業按設立方式主要分為子公司、聯營公司和分支機構。
(1) 子公司:境內投資主體擁有該境外企業50%以上的股東或成員表決權,并具有該境外企業行政、管理或監督機構主要成員的任命權或罷免權。(2)聯營公司:境內投資主體擁有該境外企業10%~50%的股東或成員表決權。(3)分支機構:即境內投資主體在國(境)外的非公司型企業。境內投資主體在國(境)外的常設機構或辦事處、代表處視同分支機構。
對外直接投資額:指境內投資主體在報告期內直接向其境外企業實現的投資,包括股本投資部分、利潤再投資部分以及與公司之間債務交易有關的其他投資部分。(1)股本投資:指境內投資主體在其境外分支機構的股本金,或在其境外子公司和聯營公司的股份。(2)利潤再投資:指境外子公司或聯營公司未作為紅利分配但應歸屬于境內投資主體的利潤部分,以及境外分支機構未匯給境內投資主體的的利潤部分。(3)其他投資:指境內投資主體和境外子公司、分支機構以及聯營公司之間的債務交易等,包括境內投資主體向境外子公司提供的貸款和境外子公司向境內投資主體提供的貸款。
反向投資額:指境外企業對境內投資主體持股比例低于10%的投資。
對外直接投資凈額:指境內投資主體對外直接投資額中扣除反向投資額后的凈額。
協議投資額:指經商務主管部門核準的根據境外企業的合同或章程規定,各投資主體應繳付的出資額。根據商務主管部門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投資批準證書》中所列中方協議投資額填報。
實際投資額:指境內投資主體根據直接投資企業的合同或章程規定實際繳付的出資額。包括境內投資主體對境外企業的股本投資(包括分支機構的股本金),在子公司和聯營公司的股份,以及其他形式的資本;境內投資主體對境外企業的股份、債務憑據、設備、生產權等現金及非現金收購等。
股本:等于報告年度末境外企業資產負債表中“股本”項乘以中方所占投資份額(或股權比重)。
新增股本:等于報告年度境外企業股本增加額乘以中方股權份額,其中包括境內投資主體當年實際繳付的股本和由投資收益轉增的股本。股本增加額為該企業年末、年初資產負債表“股本”項目相減之差。
當期利潤再投資:等于報告年度境外企業資產負債表中按中方股權比例計算的未分配利潤期末數與期初數的差額。
利潤再投資:等于報告年度境外企業資產負債表中按中方股權比例計算的未分配利潤期末數。
當期對外直接投資額:等于報告期境外企業新增股本加上當期利潤再投資,加上對境內投資主體的新增負債(指當期境內投資主體對境外企業提供貸款)。
當期對外直接投資凈額:等于報告期境外企業新增股本加上當期利潤再投資,加上對境內投資主體的新增負債(指當期境內投資主體對境外企業提供貸款),減去當期境外企業對境內投資主體的反向投資。
累計對外直接投資額:等于報告期境外企業資產負債表中按中方投資比例計算的股本期末數加上按中方投資比例計算的未分配利潤期末數,加上期末對境內投資主體的負債(指境內投資主體對境外企業提供貸款)。
累計對外直接投資凈額:等于累計對外直接投資額減去境外企業累計對境內投資主體的反向投資。
對境內投資主體分配的投資收益: 指境外企業依據境內投資主體直接投資占有的權益份額分派給境內投資主體的收益部分,包括紅利、利潤再投資、利息等。
對境外企業分配的投資收益:指報告年度境內投資主體依據境外直接投資企業反向投資所占的權益份額對境外企業分派的投資收益。
資產總額:指企業擁有的流動資產、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長期投資、在建工程、其他資產等用貨幣計量的價值總和。
負債總額:反映報告期末企業承擔的能夠以貨幣計量、需要以資產或者勞務償付的債務,包括流動負債、長期負債和其他負債。
所有者權益:指所有者在企業資產中享有的經濟利益,其金額為資產減去負債后的余額,包括實收資本(或者股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等。
實收資本:指投資者按照企業章程,或合同、協議的約定,實際投入企業的資本。
銷售(營業)收入:指企業在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等經營業務中實現的營業收入,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
利潤總額:是企業在報告期的經營成果,包括營業利潤、投資凈收益和營業外收支凈額。
年末從業人員數:指報告年度末在境(內)外企業從事一定的勞動并取得勞動報酬或其他形式勞動報酬的全部人員數。
通過境外企業實現的貨物出口總值:指通過境外企業在報告年度內出口的各種貨物價值的總和。
通過境外企業實現的貨物進口總值:指通過境外企業在報告年度內進口的各種貨物價值的總和。
對所在國上繳稅金總額:指境外企業按照投資所在國家或地區的法律規定實際繳納的各項稅金之和。
實際匯回利潤:指報告期內匯回境內投資主體的當期利潤及以前年度利潤的總和。
(信息來源:商務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