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貿易中,信用證付款是采用得最多的一種付款方式。因為信用證付款方式屬于一種銀行信用,即:只要出口公司交給銀行議付的出口單據符合信用證的要求,付款銀行就要向出口公司支付貨款。如果出口公司交給銀行議付的出口單據不符合信用證的要求,付款銀行則予以拒付。銀行處于較為公正的立場,不受進出口任何一方左右。相比之下,D/P付款(付款交單)、D/A付款(承兌交單)等付款方式采用得較少。主要由于這兩種付款方式屬于商業信用,即出口公司能否收到貨款,完全取決于進口商的信用。進口商能否按時、按質、按量收到貨物也取決于出口商的信用。對于信用好的進口商,一般不會出現不付貨款的現象,遇到信用差的進口商,常常發生拖欠或拒付貨款現象。因此,這兩種付款方式多用于信譽比較好的進出口商。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采用托收和賒銷等商業信用方式開始逐漸成為國際貨款支付方式的發展趨勢。我國外貿企業應充分認清這種趨勢,因為非L/C的商業信用付款方式既可加速雙方資金周轉,提高資本運營效率,還可為進口商節約開立信用證等銀行手續費,縮短我出口企業的收匯時間。但D/P付款交單這一支付方式是以買家的自身商業信譽為基礎的,按照國際貿易慣例,通常是在賣方非常了解買家并同買家已有長期友好交易基礎上方可采用的,這是有利于買家的方式,而D/P支付方式存在的潛在風險卻不容忽視,尤其是這種支付方式在國際貿易中賣方的風險很大,因為賣方的交貨與買方的付款在法律上目前還不能同步。
隨著我國外貿經營權體制的進一步放開,眾多的中小企業也急于在國際貿易中分到一杯羹,而這些出口企業往往缺乏足夠的國際貿易經驗,風險防范意識不強,為實現出口,擴大貿易量而忽視了D/P支付的風險和進口商的信譽,最終導致損失慘重。以下是我室近期對接到的幾起中國向巴基斯坦出口D/P支付詐騙案例的評析,希望對國內公司有所警示和幫助:
案例回放
案例1:
江西市某外貿公司與巴商簽訂了一份彩色燈泡及互感器的出口合同,貨物價值為14221美元。巴商在貨物抵達卡拉奇港后以商品質量問題及公司沒錢為理由拒絕去銀行贖單提貨,最后又以發票不符提出要中方以4000美元價格將貨物賣給他。在這期間,中方試圖將貨物退運回國,但巴方退運手續復雜,在退運長達4個月還沒有結果的情況下中方最終屈服以低價告罄。
案例2:
山東某貿易公司與巴商簽訂了價值19899美元的注射器出口合同。貨物到港后,客戶提出由于資金問題暫時無法盡快到銀行贖單提貨,要求中資公司更改D/P at sight付款方式為D/A 30天。為配合好客戶盡快提到貨,中方同意并通過銀行更改了付款方式。后經銀行查詢,巴商已經承兌并且提到貨物,但至今沒有付款,并在提貨3個月后告訴中方倉庫失火造成很大損失。經我室協助調查,巴方目前所有聯系方式無效。
案例3:
寧波一外貿公司同巴商簽訂了價值21053美元的五金工具出口合同,在收到巴方400美元的預付款后就冒然將貨物發運。但很快開始擔心進口商的付款能力,委托友好巴商調查清楚該進口商純粹是個騙子后,在貨物抵達卡拉奇港口前就立即指示貨運代理更改提單和收貨人,后經我室和友好巴商的努力,經過一番周折,中方付了2000多美元的滯港費和集裝箱占用費后,好不容易實現退運,將貨物損失降到最低點。
案例4:
上海某照明有限進出口公司在收到進口商30%的預付款后,將價值17036美元的高壓汞燈和觸發器裝船發運。但巴商隨后提出產品質量有問題,要求降價10000美元,并拒絕贖單提貨,雙方爭執未果。后經我室協調,在友好巴商的努力下,該單以降價6000美元轉賣第三方。
案例5:
山東某外貿進出口公司在收到巴商10%的預付款后,忽視了D/P支付的潛在風險,將貨物的提單和裝箱單傳真巴商。巴商在沒有原始單據的情況下,與當地船運代理勾結通過傳真件獲取了交貨單(delivery order),將貨物清關后并拒絕同中方聯系。后來通過我室和友好巴商的協助調查,到海關確認這單貨物早已被清關放行。出口商目前正在國內通過法律渠道起訴船代以求公正解決。
案例6:
香港一家貿易公司先前與巴商曾進行了兩筆業務,D/P付款收匯正常。此次簽訂了價值21096美元的電子產品出口合同,在巴商的要求下,并且憑借著對巴商的信任,此次沒有通過銀行傳遞就直接將單據寄給巴商。結果可想而知,時至今日出口商還沒有接到巴商明確付款的指示。
評析
1.采用D/P付款方式簽訂合同雖然可以抓住更多的商機,但風險大,對巴基斯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風險就更大了。
在我室接收的多起案例中,共性是這些中小巴商通過互聯網或參觀展覽會找到一些中國公司的聯系方式,然后通過傳真或郵件與我國公司建立起貿易聯系,通過一段時間接觸后騙取我國公司的信任從而與其簽訂出口合同,支付方式通常是D/P。在這種情況下,我公司對進口商的信譽可以說根本無法保證。而這些中小巴商經常會由于市場或其它一些臨時變故尋找各種借口推遲或惡意拒付貨款。
2.巴商利用當地政策的局限性和不法關系達到壓價和行騙的目的。
按照巴1969年海關法規定,在貨物到港進口商拒付提貨的情況下,我出口企業轉賣或退運貨物均需得到原進口商(貨主)簽署的“無異議證明”(No Objection Certificate),且退運手續非常復雜,耗時很長。因此,不法巴商與當地海關勾結,待貨物到港后拒絕付款提貨,無恥要求降價,甚至不索要提單,最后以無人提貨(無貨主)名義由海關拍賣,從中牟取暴力。
3.為達行騙目的,不法巴商欺騙手段呈現多樣化。
通常情況是部分巴商第一單信守承諾,及時付款,沒有任何推遲和延誤,從而獲取我出口公司的信任,在我公司放松警惕的情況下第二單就開始詐騙。甚至有不法巴商通過偽造付款證明、利用同當地銀行和貨代的不一般關系獲取原始單據,輕松將貨物所有權轉移,達到欺詐行騙的目的。
結論
如果外貿企業采用D/P付款方式簽訂FOB合同,這是一個能抓住諸多商機的選擇。但外貿企業做出這種選擇后,一定要采取各種相應的風險防范措施,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筆者認為,在如何規避D/P支付出現問題及補救措施方面有以下幾點可供參考:
1.采用D/P付款方式必須謹慎,其前提是建立在高度信譽的基礎上。
如果是第一次接觸的公司,對其背景、支付能力和資金狀況不了解的情況下,要防患于未然,可以通過律師或信用評級機構調查,直到通過有關機構對進口商信譽有了肯定答復后,再簽約和發運才比較妥當。
在巴國注冊公司很容易,進口又無限制,一家公司往往有好幾個公司名稱,中方在今后簽約和執行合同時應該多加注意,尤其是新結識的客戶,應該通過商會和咨詢公司等有關渠道,了解新客戶的資信情況。目前可以提供咨詢服務的各省主要商會有卡拉奇工商會、拉合爾工商會、伊斯蘭堡工商會、奎塔工商會及全巴工商聯會、巴中商業理事會(有關聯系方式可查閱我室中文子站)。
2.國外代收行最好不由進口人指定,若確有必要,應事先征得托收行同意。
據中國銀行海外機構管理部提供的資料,目前與其業務往來正常的巴基斯坦銀行有:哈比布銀行、國民銀行、阿斯卡瑞商業銀行、穆斯林商業銀行、阿爾法拉銀行;有不良記錄的銀行有:聯合巴基斯坦銀行(Allied Bank of Pakistan Ltd)和聯合銀行(United Bank Ltd)
3.我出口企業(賣方)預收一定的押金,其余金額用D/P at sight 支付。
我出口企業可在收到押金(一般為貨值的20%~50%)后再發運貨物,將余款委托銀行托收。一旦托收金額被拒付,出口人可將貨物運回或轉售,而從已收款中扣除發生的損失費。若采用此辦法,通常在合同中規定:“轉運貨物以電匯向賣方提交預付款xx為前提,其余部分采用托收即期付款交單”。
4.可采用國際保理或出口信用保險兩種事先控制風險的措施以及委托追債公司追收賬款的事后補償措施。
歐美國家使用商業信用的比例高但呆壞帳率卻很低,其根本原因是這些國家都是通過加強風險管理來消除商業信用危機,其風險防范措施主要有三種:國際保理、出口信用保險和委托追帳公司追收帳款。而我國外貿出口企業對這三種方式未加充分利用。在使用D/P 付款方式簽出口合同時,我們應充分使用這三種風險防范措施,以確保我方利益。
我室在此推薦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商帳追收部門和巴方追債公司,以便我企業一旦發現有何問題可及時咨詢聯系。
(1)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短期業務理賠追償部
聯系人:陸粵
聯系電話:86-10-68008811-3219
傳真號碼:68006117
email:luy@sinasure.com.cn
(2)巴基斯坦現代金融咨詢有限公司
Pakistan Progressive Financial Consultancy (pvt) Ltd.
聯系人:Akbar M.Bilgrami
聯系電話:0092-21-5849917-18,5842731-32
傳真號碼:5849302
email:pfc1@cyber.net.pk
5.貨到目的港,一旦發生巴商拒絕付款提貨,中方出口企業所面臨的三種處理方式:一是做出讓步,被迫降價;二是退貨,原路返回;三是轉售。
中方要在短時間內迅速做出決定,以避免產生高額的滯港、占倉等雜費。出現問題中方應盡早將具體的收貨人、發貨時間及有關事宜書面告我駐外經商機構,以便及時采取緊急措施協助解決。
付款方式的選擇是國際貿易的一個重要條件,無論采用哪一種方式,都要認真處理好與客戶的貿易關系,即要把風險降到最低程度,又要維護好貿易渠道,使貿易量不斷增加。中巴貿易近幾年發展很快,尤其是我對巴出口大幅上升,2004年中巴雙邊貿易額達30.61億美元,增長26%,其中出口24.66億,增長幅度高達33%。但另一方面,中巴貿易中也存在不少問題和糾紛,尤其是D/P支付欺詐行騙問題嚴重,給中方公司造成了不小損失。我室幾乎每月都收到中方的求助信函,但很多情況下我們也只能為企業著急,而不能有所為。在此提請企業提高風險防范意識,豐富國際貿易經驗,能從以上案例中有所參考和借鑒。
(信息來源:商務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