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9時30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主席臺上,渝北區區長吳亞從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手中接過一塊沉甸甸的獎牌——“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區”。這標志著渝北區實現了我國西部地區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區零的突破。
從1998年提出爭創市級環保模范城區到今天,渝北區已走過了8年。
“如果說這些年‘創模’還有一些感受和體會的話,其中最重要的是,8年來渝北區‘向環境要競爭力’的發展理念得到了堅持。”渝北區區委書記劉光全說,“最讓人感動的是,保護環境的理念,在渝北區已經深入人心。”
8年來,這塊沉甸甸的獎牌背后,隱藏著很多感人的故事。
家住渝北區紅石路88號3棟2—4號的符愛濃婆婆是個熱心人,長期在居委會工作。退休后,符婆婆非常關心社區環境。
3年前的一天,符婆婆在電視上看到一則消息:1節廢舊電池會污染1平方米土地。她聯想到街道正在宣傳創建全國環境保護模范城區,于是便萌發了撿廢舊電池的想法。
從此,符婆婆便走街串巷撿廢舊電池。3年來,共撿了上萬節,超過350公斤。有人問:“你就不怕影響身體嗎?”她回答說:“污染我一個,大家都清潔。”
小鏟子、鋼絲球、涂料瓶、小水桶,是64歲的程朝文整治“牛皮癬”的隨身“四寶”。每天清晨,他都要帶上這“四寶”,穿越大街小巷,一天行程10余公里。
1980年代,程朝文遷入渝北區兩路鎮做起了生意。一天比一天好的城市,讓程朝文非常自豪,而街道上越來越多的“牛皮癬”,讓他操上了心。從2000年開始,他帶著“四寶”,開始了風雨無阻的“治癬工程”。剛開始,他往往是一整天一整天地干,現在每天只需要兩三個小時就可以“完成任務”。
在渝北區,像符愛濃、程朝文這樣主動關心、保護環境的市民,還有很多很多。人人主動維護環境,換來的是城區面貌的煥然一新。如今的渝北城區,到處都是干凈整潔的街道,精致的花園,簇擁的綠樹。
渝北區區長吳亞說:“‘創模’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渝北區現在思考的是,如何把城區“創模”的經驗推廣到農村,把渝北城鄉都建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家園。
渝北,期待在壓力中又一次突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