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 臉”
○ 雷成忠
“看哪個敢拆我的房子,我和他拼了!”2004年端午節的喜氣還沒有散去,忠縣白石鎮望巖村3組村民黃成忠卻怒上眉梢——他家剛落成的新居還沒來得及入住,就被鎮、村干部告知:拆除!
黃成忠氣急敗壞,老婆泣不成聲。剛剛落成的新居為什么要拆?望巖村干部說:“滬(上海)蓉(成都)高速公路經過白石鎮,沿線房屋必須拆遷。”
“修高速公路,我們舉雙手贊成。”黃成忠氣憤的是,“修路占了我家田地,鎮里卻硬規定補償款要交給組里統一分配。”
高速公路沿線的土地、青苗、林木、房屋拆遷等補償標準都是有硬性規定的,其中土地屬集體所有。白石鎮鎮長黎萬堯說:“考慮到拆遷戶今后的生活來源問題,鎮政府規定,必須以合村并組前的組為單位,統一分配土地補償款,統一調整每戶的承包地面積。”
望巖村由原白星、望巖、石板3個村合并而成,高速公路占地主要集中在原白星村1-11組,即現在的望巖村1、2、3組。鎮政府的規定一出臺,11個組的群眾就鬧翻了天。不同意統一分配的農戶到鎮里鬧事;沒被占土地也想從統一分配中得益的農戶擔心事情被攪黃,也不斷找鎮、村干部“扯皮”。
一時間,事情陷入僵局。
怎么辦?“村組的事情,讓村組自己做主!我們鎮上不應該領導村組,而應該指導村組。”鎮政府的主要領導統一了思想。于是,白石鎮黨委、鎮政府重新研究決定,把土地補償分配方案制定權還給村民自己。如果某個組80%的村民在方案上簽字同意,鎮里便按此方案發放補償金。
這一辦法果然湊效。在鎮村干部不直接做主的情況下,各組很快組織村民敲定了分配方案。結果,11個組只有5組和7組同意統一分配,大部分組同意按占了誰的地補償給誰的辦法進行分配。有3個組怕被占地戶今后反悔,還讓這些村民向組里寫了承諾書,保證今后不找組里要地,不以土地問題造成困難為由找組、村和鎮政府。
黃成忠所在的組通過了第二套方案。他和其他搬遷占地戶一樣如愿以償,高高興興地拆掉了新居,搬進了移民居住區。
“在這方面,我們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都很多。”白石鎮副鎮長、鎮高速公路建設副指揮長周世榮深有感觸地說。白石鎮地處山區,是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幫扶集團重點扶持的特困鎮。長期以來,干部們忙碌于“催糧催款、刮宮引產”,對農民迫切需要辦的事,無暇顧及。
“稅費改革后,干部們突然覺得無事可做,但為了脫貧發展,我們又不得不找事做。”鎮黨委書記廖新中說,“每年,每位駐村干部都定了村里發展養豬、養雞、養蠶、栽果樹的任務數。但不管干部如何動員,農民就是不領情,發的果樹苗,今天栽下,明天就扯掉;發的蠶種,不愿養蠶的農民竟然一把火給燒掉。干部們四處奔波,一年到頭,真正完成任務的很少,最后不得不在數字上作文章。”
一方面,干部們的工作計劃無法落實;另一方面,農民因水、路、電等引發的矛盾和糾紛越來越多,鎮里還誕生了幾個“上訪專業戶”。
“鄉鎮政府干部必須擺正自己的位置,從群眾的需要出發,管好自己該管的事。”鎮黨委、政府在全鎮干部中展開了一場“洗腦運動”。“我們究竟該干什么、該怎么干?”圍繞這個話題,鎮干部展開了一場大討論。最后得出結論:理順鎮與村的關系,對村的事情不再大包大攬,充分尊重民情民意,從全鎮老百姓最需要辦的事著手,一抓發展,二抓穩定。
明華村由原明星、青松、長流、明華4個村合并而成,人口多達4007人。剛合村并組時,4個村20多公里村組公路沒有一條能通車,2所學校也都成了危房,500多學生擠在租借的農房里上課。
村民冉從順懷疑村級財務是一筆說不清、道不明的“荷包賬”,對鎮村干部不滿,曾到縣里甚至市里上訪。一段時間,村干部怕群眾找麻煩,駐村干部下村怕挨罵。
在大討論中,鎮村干部逐漸看到了問題的本質:農民只見收錢,不見辦事,更談不上受益。于是鎮里組成工作組到明華村,指導村里集中清理財務,將結果一一公布上墻,還將原來明星村的集體資金使用情況,向村民公開算賬,退還了部分款項。同時,工作組指導村里成立了議事小組、理財小組、監事小組,涉及群眾利益的事,一律通過這三個組“一事一議”。
根據群眾的要求,明華村著手修學校、修公路、修人畜飲水池,除鎮里利用扶貧款支持點雷管炸藥經費外,全部由村民們自己投資投勞。鎮村干部不沾錢,只管事,村民興辦公益事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哪怕是賣了牲口也要按時交納“一事一議”款。結果,不到一年的時間,耗資近40萬元的兩所學校修好了,24.5公里村組公路全部修好斷頭路并全線鋪好片石、碎石,將近80%的村民吃上自來水。“老上訪戶”也歇了業。前不久,村民方善成因農網改造的事對村干部有意見,又到冉從順那兒“嘰嘰咕咕”要告狀。冉從順一句話給擋了回去:“村里的事大家都清楚,還有啥告頭?”
“干部這么當,輕松又愉快。”現任明華村黨支部書記劉大余說。
“抓發展也要擺正鄉鎮干部自己的位置,熟悉并用好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切忌干部包辦代替。”鎮長黎萬堯深有感觸地說,“現在鎮里重點抓龍頭企業,抓示范帶動,抓信息、技術、法律等服務,變行政命令為引導、疏導。”
打泉村位于白石鎮最高處,村民歷來除了外出打工掙錢就是種糧食填飽肚子,做夢也沒想到會在村里開工廠。2004年6月,一個叫楊曉蘭的老板看中村里原來廢棄的茶山,有意投資改造老茶山并新栽茶樹200畝,還要建個茶廠。
消息傳開后,大家都為新栽茶樹的占地議論開了:“既然這么不容易引人來投資,土地應該無償提供。”“占地就要按標準補償。”兩種意見反饋到楊曉蘭那兒,楊曉蘭犯了難:“現在‘八’字還沒一撇,我哪里出得起那么多錢啊?要不算了,我找別的地方。”
指導不等于隔岸觀火。面對這個窮山村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鎮、村干部們“該出手時就出手”。他們陪楊曉蘭挨家挨戶協商,最后議定了雙方可以接受的土地補償價格,并簽好協議,等茶廠投產后給付。
村民們的思想通了,不僅不急著找楊要錢,還主動參與鋤草、栽苗、打藥、改良茶樹。為了企業能把車開進村,村民們通過“一事一議”,人均集資上百元修通村公路。到今年6月,打泉村的茶山已改造100畝,新栽茶樹100畝。
變領導群眾為指導群眾,鎮干部苦惱的臉變成了微笑的臉,群眾憤怒的臉上也綻開了歡笑。
湖南南岳廟鄉:“以村為主”
○ 陽祝會
南岳廟鄉黨委、政府自2004年以來,對職能進行了方向性調整,明確喊出了“以村為主”的口號。一是村、組干部的產生不再由鄉里說了算,不搞組織意圖,完全尊重群眾意愿,由群眾自主、依法選舉,將群眾信服的能人選入村級班子。“民選”干部也不再看鄉領導的眼色行事,對選民負責,而不再對鄉領導負責。二是給予村組干部充分施展才能的環境,將發展經濟及抓水、電、路、衛生等工作的權利,全部下放到村,充分調動村組干部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到目前為止,全鄉各村共落實招商項目7個,引進資金2000余萬元,共完成公益事業項目23個。三是加強對村、組干部的培訓力度,提高村干部把握市場變化的能力。四是建立村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責任制,做到“小問題不出組、大問題不出村、原則問題不出鄉”,矛盾糾紛推行屬地管理的原則,每村確定2名民情聯絡員疏通民情通道。
蘇州木瀆鎮:農民成股民
○ 王 莉
去年,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木瀆鎮實行行政村撤并,由原來的17個村合并為6個村和1個居委會。為體現鎮政府與村(居)委會之間指導而不領導的原則,政府不與民爭利,也不包辦代替,指導全鎮行政村全部完成股份制改革。
去年8月1日下午,木瀆鎮堯峰村3組老農顧保福高興地領到了社區資產股份合作社股權證書。老顧說,有了這本證書,今后就有了“保障錢”。與老顧一樣,堯峰村3756名村民成為新成立的堯峰村社區資產股份合作社股民,并領到了股權證。至此,木瀆鎮已村村組建了社區資產股份合作社,全鎮2.36萬農民全部成了股民,全鎮真正形成了農民自主經營、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和運作機制。
“位”正服務到 鄉鎮天地寬
○ 文天平
忠縣白石鎮干部從最初的困惑、矛盾和群眾的反感,到諸多矛盾迎刃而解,其經驗,用通俗的話說,就是鎮政府和干部終于坐“正”了位子。然而遺憾的是,目前我市還有不少鄉鎮政府,都沒有坐正自己的位子。一個突出的問題是,普遍存在錯位現象——
角色“錯位”。不少鄉鎮干部特別是鄉鎮領導,習慣以“領導”自居,視村干部和村民為自己的“下屬”,喜歡指手畫腳,忘記了自己真正的角色定位應是“公仆”,忽視乃至忘記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職能“錯位”。長期以來,鄉鎮的主要工作是抓經濟、抓招商,而且經常是干部赤膊上陣,其結果往往是低水平重復建設、布局雜亂,造成資源浪費、污染嚴重,政府也拖下一屁股債。而該為農民、居民提供的教育、衛生、醫療等公共服務、社會福利卻極為滯后、薄弱。綦江一鎮黨委書記跟筆者說,這么多年來鎮里自以為很“高明”地幫助農民策劃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項目,最后基本上都是“全軍覆沒”,無一成功。
認識“錯位”。不少鄉鎮干部都認為,村干部文化程度低、素質差,又不懂市場經濟,不領導他們怎么能行?于是好心好意當“婆婆”,越俎代庖,效果卻是適得其反。
手段“錯位”。比如,給村組下達生產任務,其實質還是計劃手段;長期以來干部們所忙碌的“催糧催款、刮宮引產”,無一不是依托強硬的行政手段。手段不對,自然激發矛盾。
感情“錯位”。由于過去“催糧催款、刮宮引產”,強制征地拆遷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不少鄉鎮,干群關系緊張。
這些錯位,可以說是導致鄉鎮工作困難、矛盾眾多的重要原因。要建設鄉鎮服務型政府,筆者認為首先就應糾正這些錯位。其核心和關鍵在于,鄉鎮必須切實樹立服務理念,加快職能轉變,變領導為指導,坐正位子,回歸本色。“位”正服務到,鄉鎮天地寬!
(作者系重慶市政府研究室戰略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