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由企業自發開發的專門供進城農民工居住的公寓,7年來吸引了數千進城務工農民,不僅方便了農民工,而且為企業創造了商機。此舉給人諸多啟示——
在南岸區繁華的南坪步行街附近,有一幢外墻上貼著暗黃色瓷磚的普通樓房。在周圍高大建筑物的對比下,它顯得很不起眼。但在過去的近8年里,這座樓卻為數千農民工提供了一處遮風擋雨的庇護所,成為他們的城市家園。正揚陽光公寓,當地農民工親切地管它叫“棒棒公寓”。
“棒棒公寓”是一幢9層樓房,1-3層為農貿市場,上面6層就是改建成的“棒棒公寓”。
蔡庭明是銅梁縣平灘鎮農民,到主城區做生意已經20多年了,以前他在南坪重慶二機廠的家屬區租房住,1997年聽說“棒棒公寓”招租后,他立刻就搬過來了。
蔡庭明租下了一套房子,他和家人只住其中的一間,其他的房間給他請的幫工住。蔡庭明和家人住的房間約有10平方米,彩電、冰箱、衣柜、飯桌和床等一應俱全。“當時這里的收費標準是每天1塊錢,在二機廠家屬區的房子月租卻要200多元,當然住這里劃算了。”蔡庭明說。
和蔡庭明一起搬來的,還有幾百名“棒棒”。此前,這些在農貿市場附近覓活的農民工,就像電視劇《山城棒棒軍》里所展現的那樣,有的住在城鄉結合部附近臨時搭建的棚戶里,有的就在一家藥品市場的過道里打地鋪。
龔華濱的老家在長壽區,十幾年前,她隨丈夫來到主城區打工,“棒棒公寓”建成后,她家就搬過來了。現在她在農貿市場賣臘肉,丈夫做家具生意,女兒在附近一所中學念書,一家人住在一間14平方米的房子里,彩電、冰箱、空調等都已置辦齊全,房子月租費147元,水電氣費另算。龔華濱說:“雖然稍貴了點兒,但因為在樓下農貿市場做生意,住這里比較方便,晚上還有保安巡邏,也安全。在重慶,這里就是我們的家啊!”
作為“棒棒公寓”的擁有者,重慶正揚集團遠達物業公司的法人代表潘治明向筆者介紹了公寓的來龍去脈。
1995年,重慶正揚農貿市場的東、西兩樓修好后,正碰上房地產市場陷入低潮,農貿市場的大量空房被閑置了兩年之久。農貿市場向來是“棒棒”等分散農民工集中的地方。1997年,潘治明看到農貿市場附近的很多“棒棒”居無定所,就向總公司申請了130多萬元,把農貿市場西樓的兩層樓進行了改造,以“一天一床一元”的低收費標準,吸引了附近大量的農民工入住。
“最多時兩層樓共住了900多人。”潘治明說。后來正揚農貿市場又陸續投入資金200多萬元,對“棒棒公寓”進行了多次改(擴)建。現在公寓面積達到了11000平方米。“棒棒公寓”現有407個房間,已全部住滿,入住的1700多人中95%以上都是進城務工的農民。但與早期入住的分散務工人員有所不同,他們大部分都把家搬過來了,過起了真正的家庭生活。
“棒棒公寓”給這些農民工提供的管理和服務一點都不含糊。
公寓實行的是“準入制”:凡準備入住公寓的農民工,均需出示身份證、暫住證、婚育證等證明,并登記在冊;對有劣跡的人員,公寓一般都要拒之門外,側重于選擇有家室、年齡偏大、有較固定職業的人出租,盡量減少入住人員的復雜性。
筆者上到4樓公寓門口,保安仔細查看了筆者的證件,說:“來來往往的人多,不問清楚不行。”
公寓設有管理辦公室和治安室。管理辦公室主要負責收取租金和日常管理;治安室則負責公寓的治安工作。公寓共有6個專職保安、3個公寓管理人員,24小時巡查,以確保樓內無斗毆等現象。進出人員需出示證件,如有人攜帶東西出公寓,則要經過管理人員的檢查,從而保證公寓內入住人員的財產安全。
公寓安裝有天然氣管道,每6個單間共用1個廚房和衛生間,杜絕了住戶在樓內燒煤燒柴的現象。由于公寓內入住人員量大,因此各層樓均留有較寬闊的人行通道,以確保緊急疏散時人員能盡快撤離。同時,6層樓內均配備了滅火器、應急指示燈,還有保安巡查各層樓的廚房,以確保無消防隱患。
農民工的流動性大,為了方便他們入住,管理辦公室還可以代農民工辦理暫住證和流動人口婚育證,并把這些相關信息輸入電腦,實行信息化管理。這些服務全部都是免費的,公寓只代收辦證的工本費。不僅免費,管理人員的服務還非常細心。公寓管理辦公室的工作人員一般都是利用晚上下班之后,挨家挨戶上門收取材料,整理后寄回農民工戶口所在地計生部門,最后將辦理好的流動人口婚育證送到各位農民工手中,免除了他們舟車勞累之苦。另外,公寓管理辦公室還指派專人辦理農民工子女入學所需的手續,并負責開具相關證明。
隨著公寓設施和環境的改善,公寓的租金也逐年有所提高。盡管如此,入住“棒棒公寓”的人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還有所增加,現在基本上穩定在1700人左右的飽和狀態。
如今,“棒棒公寓”每年的租金收益已達到100多萬元。更重要的是,由于這些住在“棒棒公寓”里的經營戶的支撐,正揚農貿市場已發展成為重慶市最大的農貿市場之一。
潘治明說:“當時看到房子空著怪可惜的,覺得建成‘棒棒公寓’等于是盤活了資產,現在公寓則成了農貿市場產業鏈的一部分,如果公寓不在了,一部分經營戶就會流失,我們靠公寓把經營戶和住戶聯成一體,一同參與市場競爭,不僅方便了農民工,而且創造了商機,做大了‘蛋糕’。”
作為商人的潘治明,目光看得更遠。他建議說,大量農民工進城后,必定要選擇適宜的生活環境。農貿市場是農民工最集中的地方之一,而現在達到一定規模的住宅小區都建有或者規劃了農貿市場,一個小區又總會有些不好賣的房子,只要這些房子離農貿市場不超過1公里,就具備了改造成農民工公寓的潛在條件。另外,隨著現代商業的發展,一些老的商業儲運設施已不能適應需要,也可以考慮將一些閑置的廠房、庫房改造成公寓供農民工住宿。現在重慶市區閑置的商業門面有130多萬平方米,僅南坪附近就有幾十萬平方米,這是一筆寶貴的資源,完全有可能成為農民工在城市中的棲身之所。潘治明說:“一般來說,民工對住處的采光、通風、環境等要求并不高,只要方便、安全,他們就愿意住,而開發商也借此盤活了資產。這其實是雙贏。”
點評:
為農民工服務也是商機
“棒棒公寓”8年間的發展歷程,給我們諸多啟示:管理農民工要更多地運用市場手段,服務農民工也是商機。
農民工進城是大勢所趨,但農民工進城后的管理和服務,卻是一道大難題。如何管理和服務農民工,目前我們更多地采取的是行政手段,依靠的主要是政府部門的“有形的手”。其實,農民工進城,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棒棒公寓”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就是,為農民工服務既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更是千載難逢的商機,農民工進城后的衣食住行和工作、娛樂,蘊藏著巨大的消費潛力,有眼光的企業,應該像重慶正揚集團遠達物業公司這樣,抓住商機,在服務農民工的同時,壯大企業。
由企業按市場規律來服務農民工,既方便了農民工,又有利于企業發展,同時為政府部門分憂解難,可謂一舉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