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飯”風波發生后……
——巫山縣巫峽鎮政府轉變職能側記
○ 陳達平
群眾質問:“政府是吃干飯的嗎?”
2002年9月的一天,也就是原巫山絲廠被關閉的第4天,一姓王的職工帶著幾十號絲廠下崗職工和他們的家屬,拿著筷子把碗敲得“叮叮鐺鐺”響,跑到鎮政府食堂守著要飯吃。那陣仗,把膽小的食堂炊事員嚇得不知躲到哪兒去了。
當時,鎮政府一位值班領導壯起膽子招呼:“這里是政府,不是慈善機構,請大家先回去,有什么問題派個代表來反映……”
這位領導的話還沒說完,來的這幾十號人居然像開過會統一了口徑似的一起喊:“我們沒有別的要求,我們要吃飯。”
“要吃飯,你們各人去找門路呀,政府有什么辦法?”
這話不能說沒有理。可這些下崗職工此時心里有怨氣,偏不認這個理。他們質問的聲音比上次更響:“你們沒辦法?難道政府都是吃干飯的嗎?”
這句“牛都踩不爛”的硬邦邦的話,讓巫峽鎮的領導們面紅耳赤。
缺位思考:“服務”不能停留在口頭上
下崗工人跑到政府要飯吃的風波發生后,人們眾說紛紜。有人說,這件事反映了下崗職工存在嚴重的依賴思想,搞市場經濟這么多年了,他們還在指望政府包打包唱幫他們解決吃飯問題,而不曉得去找市場要飯吃;也有人說,下崗職工群聚政府食堂,是目無法紀的表現,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政府的軟弱……此時此刻,巫峽鎮黨委、政府的領導們頭腦異常冷靜。他們對這一事件的原因進行細致調查后,發現這些群體既不是對企業破產關閉有太多的抵觸,也不是對移民政策有什么不理解,而是對政府的“不作為”不滿。
巫峽鎮黨委、政府的領導們認認真真地進行了反思:看來,建鄉鎮服務型政府,確實有道理,但怎樣才能做好服務?顯然,面對新形勢下出現的下崗職工要飯吃這道新課題,政府簡單地把他們推向市場是遠遠不夠的,也是不能讓下崗工人服氣的。他們開始意識到,作為維護一方穩定、肩負發展重任的鄉鎮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上,再也不能當旁觀者了。
補位效應:5000下崗工人的感激
巫峽鎮的決策者們開始對政府職能重新“洗牌”,錯位、越位的及時調整、糾正,缺位的及時補正。
過去很少顧及的解決群眾就業問題,被列為巫峽鎮的頭號工程。鎮黨委、政府抽出5名工作人員,組建“社會事業管理辦公室”。
服務也需要著力點。巫峽鎮從給下崗職工“充電”做起,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高勞動者競爭能力為核心,以有效提高勞動者素質和職業技能,推動再就業工程的順利實施為目的,在市、縣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從香港、深圳等地引進師資、設備,免費提供辦學場所,組織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職業培訓,著力構建政府、企業、社會三方聯動的職業培訓新機制。按照市場需求什么就培訓什么的宗旨,開設了計算機、烹飪、家電維修、電工、家政服務等16個專業,采取“訂單式”定向培訓,為受訓者提供集職業培訓、技能鑒定、就業服務為一體的“一站式”服務,一次性全部推薦就業。連鎮黨委書記、鎮長,都親赴廣東珠海聯系企業,開辟勞務對接專線,與珠海市近20家企業達成對接關系。
沒有哪一項技能是萬能的,但沒有技能是萬萬不能的。巫峽鎮卓有成效的技能培訓,鑄就了下崗失業人員的碗,也壯了他們的膽,拓寬了他們的再就業之路。近兩年來,全鎮共培訓下崗失業人員5952人次,安置就業再就業5009人。
“現在政府為我們想得周到,也做得實在,我們沒有怨氣,只有感激。”在天華超市上班已經一年多的下崗工人陳麗,用平平常常的話語道出了5000多名已經實現再就業的下崗工人的心聲。
墊江縣澄溪鎮:“為民服務中心”暢民心
○ 徐小紅
“現在辦事,只要認準為民服務中心受理室這一個窗口,將申辦材料送進去,別的就不用管了。服務中心真是群眾辦事的‘綠色通道’。”7月26日,在墊江縣澄溪鎮為民服務中心社會事務窗口,前來為特困戶和五保戶代辦救助手續的民心居委會文書盧道敏高興地說。
稅費改革后,如何轉變鄉鎮職能,打造服務型鄉鎮政府?2004年7月,澄溪鎮投入20多萬元,建起了為民服務中心,鎮計生辦、城建辦等部門在為民服務中心設立了服務窗口,每個部門都抽調1名工作人員,到服務中心集中辦公。同時,全鎮13個村(居)委會都設立了為民服務代理點,由村(居)委會主任兼任代理員,為本村(居)委會群眾提供代理服務。全鎮形成了以鎮為民服務中心受理室為主體,村(居)委會代理點為補充的兩級聯動、上下貫通的工作機制。
為民服務中心實行窗口受理、全程代理制。各個窗口的受理室受理登記后,屬鎮級審批的事項,能當場辦理的當場辦理,不能當場辦理的由承辦單位在規定時限辦結,再轉交村(居)委會代理員回復申辦人;屬縣級審批的事項,由鎮為民服務中心安排代理人員到縣行政服務中心辦理。
把麻煩交給干部,把方便留給群眾。通集村殘疾人程學明的感受很深。去年12月,他要辦理殘疾證,因行動不便,村主任、代理員葉亨政到為民服務中心給他辦好殘疾證后,又親自送到他家里,讓他感動不已。
鎮為民服務中心成立一年來,已為群眾代辦事項250多件,其中有100多件由為民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村(居)委會代理員將手續辦好后,送到群眾家里,使群眾足不出戶就可辦好事情。
紹興錢清鎮:“三有一化”解農難
○ 鄭新星
浙江省紹興市錢清鎮從2003年開始推出一項新舉措:“三有一化”,即讓農民有保障,有技能,有股份,生活社區化。
村民領“工資”。錢清鎮東江居民委員會65歲的萬清源,7月初剛剛領過220元的失地農民養老保險金,這已經是他第10次領“工資”了。“我的‘工資’以前靠天靠地,現在就靠這紅色的小本本了。”老人興奮地說。自2003年下半年村里土地被征后,全村共364戶村民都辦理了“農轉非”手續,并參加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養老保險金由被征地村民、村集體經濟組織、政府共同出資負擔。凡參保人員女年滿55周歲,男滿60周歲的,每人可按月領到220元的養老金。
村民學技能。“原來我只會跟田地打交道,征地后多虧了政府舉辦的培訓班,我現在是這家汽車修理店的老板。”現年40歲的張根火說。錢清鎮鎮政府在教育、勞動部門的指導下,開展了“三單制”培訓,即企業下“定單”、學校出“菜單”、政府來“買單”。由鎮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領取培訓證,持有培訓證的被征地農民,一年內可自主選擇并多次免費參加培訓,學完后鎮政府還免費幫助推薦就業。
村民作股東。在村級股份合作制改革中,錢清鎮各村將村集體資產全部量化到了個人,村民成了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股東”。
村落社區化。整潔干凈的公路,設施齊全的廣場,熱鬧異常的活動室……問起如今社區生活和以前的農村有何不同,村民都說:“哪能比啊,條件好了,興趣愛好多了,在北京、上海生活也不過如此吧?”
江西宜豐:鄉鎮干部“一人一技”
○ 晏志忠姚凌穎
2004年11月12日,宜豐縣石花尖墾殖場農民曾東明來到場機關,反映他養的南江黃羊體重下降,采取什么辦法都不見效。兩名干部聽后,立即趕往曾東明家,經過一番查診,確定了病因,并開具了相應的藥方。
為更好地服務農民,宜豐縣積極引導鄉鎮干部掌握技能,組織他們參加各種培訓,做到“一人一技”。各鄉鎮紛紛聘請有關專家傳經授藝,許多干部還自掏腰包買書自學,不少鄉鎮干部成了“土專家”。
鄉鎮干部要當好“四員”
○ 張興亮
在免征農業稅后,鄉鎮干部要盡快解決“缺位”問題,必須盡快轉變角色,掌握服務的本領。筆者認為,今后,鄉鎮干部要義不容辭地當好“四員”。
宣傳員。抓好黨在農村富民政策的宣傳貫徹,是鄉鎮干部的一項重要職責。從以往繁重的農業稅征收工作中解脫出來的鄉鎮干部,要盡心盡力為農民當好政策的宣傳員。鄉鎮干部首先要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弄清弄懂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努力提高執政為民本領,然后身體力行深入到村組,通過戶長會、院壩會等多種形式,組織農民學政策,排除農民不懂政策的后顧之憂。
服務員。近幾年,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一直困繞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免征農業稅后,這些問題進一步凸現出來。鄉鎮干部應當好服務員,幫助農民改善生產環境。鄉鎮干部要深入村組開展調查研究,聽取農民想什么、盼什么,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為優化農民生產環境多建言、多跑路;要立足農村的實際,組織和發動農民投工投勞,積極開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管護。
信息員。免征農業稅后,幫助農民增收仍是鄉鎮干部的第一要務。面對新形勢下的農村工作,鄉鎮干部有義務為農民當好增收路上的信息員。鄉鎮干部要學習市場經濟管理、農村實用技術知識,暢通信息渠道,指導農民面向市場大力調整種養殖業結構,幫助農民引進并指導發展高產、高效、優質的生產項目,為農產品銷售搭建市場橋梁。
調解員。農民在生產生活中總會發生這樣那樣的矛盾糾紛。鄉鎮干部應多方位地參與農村社會的穩定工作,當好矛盾的調解員,幫助各級組織健全農村矛盾糾紛的排查和調解機制,幫助村級組織健全村規民約和村務公開制度,對民事糾紛不推不怕,依法依理做好調解和處置,避免矛盾糾紛激化,維護一方平安。
(作者系璧山縣大興鎮黨委宣傳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