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5歲的甘伯芳,是涪陵金帝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織造分廠的一名普通工人,但在16年的紡織工人崗位上,她先后8次被評為公司先進工作者,4次被公司黨委評為優秀黨員,今年還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
甘伯芳的人生軌跡很簡單,從1989年進入涪陵金帝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織造分廠,她一直從事擋車工作。但是,不簡單的是,從進廠那天起,她就立志要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工作業績。
剛進廠當學徒的時候,她為了練好基本功——給紗線打結,除了向師傅跟班學習外,每天總要在車間多練好幾個小時。她僅用半個月,就學會了別人需要半年才能學會的技術,創造了一個奇跡。
十幾年過去,甘伯芳堅持每天提前l-2個小時上班,延后1-2個小時下班。因為擋車與其他工種不同,每班擋車前都要做1-2個小時的準備工作。為了不耽誤工期,甘伯芳堅持把準備工作放在班前和班后做。當其他工人開始做準備工作時,她已開始進入主題——擋車了。每一班下來,她都要比別人多上3個小時。有人作過統計,她一年要比別人多上班792個小時,相當于99個工作日——雖然只有16年工齡,但她已干了將近20年的工作!
甘伯芳可不是一個只知道摳時間的“老黃牛”,在提高工作效率上,她更是高手。
雖然只是一名普通的擋車工,但甘伯芳的腦瓜子聰明著呢。為了苦練基本功,她悉心觀察機器在生產不同產品時的運行狀況,思考著怎樣才能提高操作速度。經過常年觀察和思考,她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擋車訣竅:穩、準、快、輕。“穩”,就是操作水平穩定,失誤少;“準”,就是找紗線的斷頭準,一次成功;“快”,就是接線頭的速度快,停車時間少;“輕”,就是拈紗接頭動作輕盈,絲毫不影響鄰紗。特別是她的“準”和“快”,更是絕招中的絕招。按紡織工操作標準要求,單打結每分鐘22個、補斷頭7秒,處理停臺17秒,就可達到優級水平,而甘伯芳單打結每分鐘30個以上,補斷頭僅5秒,處理停臺也只有13秒。
公司生產的一種產品,技術不夠完美,經技術人員多次整改,都沒有成功。細心的甘伯芳經過一個月的細心觀察與揣摩,巧妙地解決了這個困擾企業多年的老大難問題。
一次,客戶急等一批貨,擔負生產專線任務的甘伯芳連續7天,每天工作16小時以上。由于不停地穿梭走動、緊張操作,她的雙腳腫得疼痛難忍。她就偶爾站著“休息”一下:一只腳站立不動,另一只腳提起來,在空中懸停一會兒,兩只腳就這樣相互交換著……工序長實在看不下去了,就端來一張凳子,讓她坐一會兒。她每次都拒絕說:“沒事,再堅持一下。”任務順利完成了,她也累倒在機器旁。
有了這樣的工作勁頭,參加工作16年來,她每年的產量,總是第一名。
循著一串串金色的腳印走來,眼前的甘伯芳,依然埋頭苦干在生產第一線,用密密的經線和緯線,編織著她不平凡的人生;用那飽經風霜的手指,梳理著企業和自己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