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紀檢干部在節假日期間,手持攝像機,在各大飯店、賓館等高消費場所,對干部明察暗訪,想通過攝像鏡頭,捕捉黨員干部到高消費場所進行公款消費的現行,一時成為干部群眾議論的熱門話題。
用攝像的方式來防腐,紀檢干部可謂用心良苦。然而此舉是否能收到實效?筆者以為,攝像防腐,很難起到防止腐敗的作用。
要預防各種各樣的腐敗,光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是不能“燒盡野草”的。要最大限度地禁絕不斷催生出的“腐敗罌粟”,關鍵還是要在“斬草除根”上下功夫。這草之根,也就是源頭,就在于目前對官員的權力制衡的制度存在一定缺陷。一些公職人員在腐敗成本與清廉成本、“個人小九九”與社會公共利益的博弈中,有漏洞可鉆的制度,自然會使一些人有機可乘。在這種情況下,反腐敗如果僅僅著眼于這些用心良苦的暫時性之舉,無異于緣木求魚。因此,只有通過持續的制度創新,著眼于從源頭上治理,建立健全對權力行使的事前防范、事中監督、事后獎懲機制,才能有效地遏制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