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清廷任命辜鴻銘為開浚黃浦總辦。
2日 日本文部省公布取締中國留學生規(guī)則。
11日練兵處奏定續(xù)擬陸軍人員任職等級及補官體制。
12日浙江天臺法國教堂被毀。
13日京漢鐵路舉行落成典禮。驗收大臣唐紹儀、張之洞、袁世凱及法國、比利時公使均至。
13日清政府命外務部加派譯員,選呈東西各報。
13日清政府命將西藏對英賠款由國家代付。
13日清政府準達賴暫在喀爾喀過冬,明春前往西寧。
14日張蔭棠與英代表在印度會議藏事,仍不協(xié),談判停止。
17日中日北京會議開始。日提出大綱十一條。
18日伊藤博文及日使迫使朝鮮訂閱日韓保護協(xié)約,朝鮮至此名存實亡。
18日清政府諭令政務處籌定立憲大綱。
19日#8194;明定一兩重銀為國幣。
20日張之洞議定由湘鄂粵分辦粵漢鐵路。
21日 清廷駁復日本之十一條,另提要求七項。
23日 戶部招考司員50人,派往日本學習財政法律。
24日 山西士紳學生請清廢止福公司辦礦合同。
25日 清廷派政務處王大臣設立考察政治館,延攬通才,擇各國政治與中國體制相宜者,斟酌損益,纂訂成書,隨時進呈,候旨裁定。
25日 清廷諭各省嚴禁革命排滿之說。
26日 中國革命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在東京正式發(fā)刊,孫中山撰寫發(fā)刊詞,正式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26日日本同意中國派17名學生往日學習海軍,清練兵處咨請各省選派。
27日 進士館、仕學館改為政法大學。
27日 清政府批準商部奏議各省礦政調查局章程24條。
28日 中德膠、高撤兵善后條款訂立,德國允將膠州、高密駐軍撤回青島。
28日 中日第六次會議召開,安奉鐵路問題解決。
29日 清政府諭令提科場經費以充學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