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桂系集團長期與蔣介石集團斗爭的資本
北伐戰爭結束,蔣介石集團攫取了中華民國政權后,搞獨裁專制。以李宗仁為首的新桂系集團竟能以幅員狹小、地瘠民貧、人口不多(僅占全國人口1/33)、經濟不發達、文化教育較落后、地處祖國西南邊陲、交通極不便利的廣西省為基地,長期與蔣介石集團所控制的國民黨中央爭斗,長期保持了廣西省的半獨立狀態。蔣介石在20多年中曾被迫下臺3次,其中兩次是由新桂系集團主導促成的。新桂系集團能長期與蔣介石集團爭斗的主要資本:
有一支能征慣戰的部隊
新桂系領導人李宗仁、黃紹、白崇禧、黃旭初等,都是軍人出身,他們由名不見經傳在軍隊基層任連、排長竟能于幾年內打敗了統治廣西多年的陸榮廷及沈鴻英軍閥集團,鏟平了廣西境內占山為王的小軍閥近10個,從而統一了廣西,靠的是手中有槍桿子;同樣,他們能長期與蔣介石集團爭斗,也是因為手中有槍桿子。他們把槍桿子(即軍隊)視為發家創業的“本錢”,他們經常提醒其部屬說:要十分珍惜經過艱辛奮斗得來的“本錢”,不要把“本錢”搞光了。他們對這“本錢”任何時候都不會讓他人有置啄的余地,遠在1921年7月,舊桂系失敗,時任林虎軍統領的李宗仁率部兩個營千多人避居6萬大山待時機,粵軍總司令陳炯明之弟陳炯光等人要收編李部,壓力很大,但被李拒絕了,后來李宗仁向粵軍總司令陳炯明提出:“(一)不受任何單位部隊的收編。要直屬于粵軍總部,成一獨立單位;(二)要一職兼兩省的頭銜,不直屬任何一省。”李說他的這些條件主要是防止有亂行調動,而被無故繳械的危險。后來陳炯明同意李的要求,李部才被編為“粵桂邊防軍第三路”,李任司令,從而避免被其它部隊吃掉之虞,保存了“本錢”。再如1922年沈鴻英也曾派人前來要收編李部,并以委任李為師長作誘餌;1924年云南唐繼堯以川、黔、滇軍總司令名義兩次派人來桂游說,要委任李宗仁、黃紹為廣西陸軍第一軍、第二軍軍長,還申明,李、黃如接受委任,將贈送一批云南煙土。這些均不為李、黃所動。李、黃等新桂系集團領導人不僅對不同系統的人來收編他的部隊予以拒絕,就是原任其頂頭上司,一旦把部隊統率權交出,日后再想索回,那就要比登天還難了。如1922年5月,田南警備軍第五路司令馬曉軍將其統率的6個營約千余人的部隊交其第一統領黃紹率領由百色向南寧集中,助粵軍守衛南寧。黃把部隊帶到南寧后,根據當時形勢,率部渡過邕江向廣東省境撤退,部隊到靈山縣(當時屬廣東省管轄)時,司令馬曉軍借故離隊,部隊正式交黃紹統率,黃即率部投奔李宗仁麾下,李宗仁任黃為“廣西自治軍第二路第三支隊”司令,駐防容縣、岑溪兩縣。1922年秋,馬曉軍由廣州回到容縣向黃紹索回部隊,黃紹不予置理,馬曉軍無奈之余只有罵“黃紹忘恩負義”。還說:“這副本錢原是我的,給黃紹一‘代’就裝進他荷包里去了。”
最后馬只好悻悻地離開了容縣。
1926年3月19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通過《兩廣統一案》,決議廣西軍隊全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事前,李、黃、白等人堅持廣西的部隊要編為兩個軍,經反復力爭,未被接納。最后李、黃、白雖作了讓步,同意廣西部隊編為一個軍,但又提出“軍器共編6個師”,實際上全軍編為9個旅21個團約4萬人,實力一點也不減弱,等于當時在廣東的國民革命軍6個軍共71個團約7、8萬人的二分之一。1926年7月6日,李宗仁率第七軍北伐部隊離桂北伐,實力約兩萬人,由于新桂系集團不斷擴編部隊,到1927年12月,新桂系集團的部隊即由1個軍變成4個軍,到1928年3月西征唐生智戰事結束,新桂系集團又把唐生智部隊收編為4個軍,編入新桂系集團的第四集團軍戰斗序列,并由白崇禧率領一部北伐,與友軍一同抵達平、津。至此,新桂系集團從第七軍北伐部隊離桂僅1年又8個月,就擁有部隊9個軍的實力(含留守廣西的第十五軍),在當時的4個集團軍中,是舉足輕重的。由于新桂系集團部隊不斷擴大,李宗仁也由軍長而擢升第三路總指揮、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武漢政治分會主席等職。1929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4月,新桂系失敗,其在省外之部隊全軍覆沒。但李、黃、白仍死抓留守廣西的一個軍(第十五軍)約14個團的兵力不放,繼續與蔣介石抗衡,直到同年6月間黃紹、白崇禧被迫離桂,走前仍囑其部屬注意保存實力。1929年10月,俞作柏、李明瑞反蔣失敗,李、黃、白因得舊部擁戴,從境外回到廣西,他們到廣西后第一要務是抓住部隊整頓工作,組織護黨救國軍,擁有2個縱隊6個師及1個獨立旅。1936年6月1日,“兩廣事變”發生,陳濟棠于7月18日敗逃香港后,蔣介石調集四、五十萬大軍向廣西進逼,李、白于1936年7月29日召開會議決定,擴編部隊(由14個團擴編為44個團),動員120萬民團參戰,蔣見無速勝把握,最后只好妥協息兵了事。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為了抵御外侮,蔣、桂矛盾暫時有了緩解,廣西部隊很快擴編成3個集團軍(即第十一、第二十一、第十六集團軍)、5個軍(即第七、第四十八、第三十一、第四十六、第八十四軍),其中有兩個集團軍4個軍屬第五戰區戰斗序列,歸戰區司令長官新桂系首腦李宗仁統領指揮,有一個集團軍留守廣西,由李、白節制指揮。抗日戰爭勝利后,部隊縮編,新桂系集團仍保留兩個兵團(即第三、第十兵團)、4個軍(即第七、第四十八、第四十六、第五十六軍)的基本部隊,新桂系集團撤出安徽省時,還將該省的保安團及地方團隊編成第一二六軍列入新桂系部隊戰斗序列。
由于李宗仁、白崇禧等人在各個時期都有一支有一定數量,為其效命的基本部隊,這就使蔣介石長期以來多次下決心徹底消滅新桂系集團而未能如愿的主要原因之一。
創辦民團 擴大兵源

民團成員平時在鄉生產,維護地方治安。戰時組編成軍或為部隊補充能戰之兵員,保持作戰部隊的戰斗力不受影響。1930年4月在南寧成立全省民團總指揮部,黃紹任總指揮,白崇禧為副總指揮。1930年9月,白崇禧由柳州率部準備解南寧為滇軍所圍時,為了阻止侵桂粵軍施援南寧之滇軍,令梁瀚嵩回賓陽、上林、遷江(現來賓市)等縣組織民團,在賓、貴公路一帶伏擊騷擾粵軍,使粵軍余漢謀部不敢越昆侖關與侵邕滇軍聯合,因而使白能順利地率部從間道到達南寧附近。1930年10月13日,白部擊破圍邕城之滇軍,解了南寧之圍,并將滇軍驅逐出省境。白崇禧從此感到民團大有用處,于是大辦民團之風,從此興起。1930年11月,廣西民團總指揮改由白崇禧任總指揮,梁瀚嵩任副總指揮。廣西創辦民團的目的,白崇禧說:“廣西人口千二百萬,除了年老和婦孺外,約有團兵300萬,以十分之一對內,十分之九對外。”在總指揮部之下,當時廣西劃分為12個民團區,每區設區民團指揮部,每個指揮部設指揮官1人,由行政監督兼任指揮官,副指揮官1—2人,參謀長1人,正副指揮官之下設精干的指揮機構。全省99個縣,各縣設置縣民團司令部,司令由縣長兼任,設副司令1人,司令部內設參謀、督練官和辦事員若干人。一等縣設常備隊4個隊,二等縣設常備隊3個隊,三等縣設常備隊2個隊,四、五等縣設常備隊1個隊。每個隊3個排,每排3個班,每隊有團兵100人。團兵主要征集18歲以上、30歲以下的壯丁,訓練6個月,期滿退伍。1933年撤銷縣常備隊。縣以下的區、鄉(鎮)、村(街)民團組織,共分兩種,一為后備隊,一為預備隊。后備隊分為甲級隊和乙級隊,凡18歲以上30歲以下的壯丁編為甲級隊,44歲以下為乙級隊。村(街)編為中隊,村(街)長兼任中隊長;鄉(鎮)編為大隊,鄉(鎮)長兼任大隊長;區級編為聯隊,區長兼任聯隊長。中隊、大隊、聯隊均設一名副職,協助編訓工作。

1936年“兩廣事變”時,廣東的陳濟棠敗逃香港后,蔣介石以重兵三面包圍廣西,李、白當即動員全省民團應征入伍抗蔣,很快就編成15個師的部隊,盡管當時蔣的幕僚們要蔣下總攻擊令,但蔣卻舉棋不定,這與李、白迅速動員民團編組成軍一事關系極大。廣西民團在抗戰期間的作用,白崇禧1940年6月在一次講話中是這樣評價的,白說,廣西有了建設綱領,“三自”、“三寓”政策,所以抗戰爆發后,能動員50萬以上壯丁參加戰斗。
1937年10月15日,第二十一集團軍參加淞滬抗戰,部隊損失很大,白崇禧急電廣西省府,積極抽調壯丁輸送前方。結果在一個月內就有10個新兵團補充到部隊,補齊了各部隊的缺額,維持了前線部隊的戰斗力。
經營廣西不遺余力
1925年新桂系集團取得廣西的統治權后,為了以廣西為基地向外發展,他們抓緊了廣西這塊地盤的經營,特別是1932年新桂系集團復起后,為了鞏固其統治地位,對付蔣介石集團的明暗算計,為日后與蔣介石爭天下打基礎,他們提出了“建設廣西,復興中國”的口號。他們還以第四集團軍總司令部名義,提出了“三自”(自衛、自治、自給)、“三寓”(寓兵于團,寓將于學,寓征于募)政策。1934年又經過擴大的黨政軍聯席會議通過了《廣西建設綱領》(1935年8月修正通過)。《綱領》中規定:自衛、自治、自給“三自政策”,應為本省建設之總原則,“建設廣西,復興中國”的“革命目標,即由‘三自政策’的推行來達到”。還規定:“為貫徹當前中國革命之中心任務計,應以最大努力,從事軍事建設,充實民族自衛能力。”李宗仁把《廣西建設綱領》說成是廣西的“根本大法”,并希望廣西為全國作個榜樣,以逐漸達到復興中國的最后目標。白崇禧于1935年2月26日在一次講演中說:“‘三寓政策’和‘三自政策’,都是廣西近年來上下努力求其實現的要政,是我們救國家民族的根本方略……‘三自政策’的重點是自衛、自治,自衛是主張民族能獨立自衛、不受欺侮,自治是實行地方自治,使下層基礎有穩固組織,自給是主張人民生活能自給自足,不依靠外人可以生存。”最后還強調說:“總之,保障廣西建設,復興中華民族,是我們自衛的目標,自治就是自己管理自己,就是不容人家來管理我們。”新桂系集團就是以《廣西建設綱領》及李宗仁、白崇禧講話要義經營廣西這塊地盤的,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成立“廣西省政府主席辦公室”。該辦公室是新桂系集團的特務組織,是為了鞏固新桂系集團對廣西的統治而成立的,具體任務是掌管全省的秘密偵察工作;其次是對國民黨中央駐在廣西的特務組織活動情況及國民黨中央派駐廣西的機關人員活動情況進行偵察了解;第三是對新桂系內部那些反對當局的異己分子進行偵察和迫害;第四是掌握全省的密告信,進行各種特務活動。在廣西大學等一些高等院校,均派有特務潛伏在學校內,利用公開身份作掩護,進行特務活動。在中小學校、工會及一些群眾團體組織內,則秘密吸收一些思想反動的人充當情報員,為該組織搜集情報。由于新桂系集團有了這個特務組織的效命,蔣介石的藍衣社等特務組織成員不敢在廣西公開進行特務活動。
二是強化各級政權組織。新桂系集團領導人李宗仁、白崇禧等對省內各級政權建設十分重視,特別是縣以下政權組織建設,抓的更緊。20世紀30年代初,就公布了廣西各縣、區、鄉(鎮)、村(街),甲的編制大綱,規定戶設戶長,10戶為甲,甲設甲長;10甲為村(街),設村(街)長管理村政;10村為鄉(鎮),設鄉(鎮)長主持政務;10鄉(鎮)為區,設區長主持全區工作(不足20個鄉(鎮)的縣不設區)。全省經過多次調整,設99個縣1市1設治局。區、鄉(鎮)、村(街)實行三位一體制,即村(街)長兼國民基礎學校校長、民團后備隊隊長;鄉(鎮)長兼任中心國民基礎學校校長、民團后備大隊大隊長;區長兼任民團聯隊長;縣長兼任民團司令。在“行新政,用新人”的要求下,各級地方官員都經培訓或考核后符合條件者才予錄用。縣長一級官員以及縣級辦事部門官員,有的還通過舉行招考辦法,錄取后經過一段時間實習認為合格的才予正式委任。由于縣、鄉、村各級負責人均系經過集訓、考核認為合格的青年知識分子擔任,使各級政權能貫徹新桂系集團的各項政令和有關措施,有力地鞏固了新桂系集團在廣西的統治地位,加重了與蔣介石集團抗爭的籌碼。
三是重視發展教育事業。新桂系集團統一廣西后,即將廟堂改為學校,興辦教育事業,到1931年即提出全省學齡兒童要受初小四年義務教育,后又擴展到成人教育。1933年9月,公布了《廣西普及國民基礎教育六年計劃大綱》,《大綱》要求:1936年7月以前,全省各村(街)國民基礎學校普遍設立,1937年7月以前全省各鄉(鎮)中心國民基礎學校普遍設立。推行“一所三用”(即校舍與村、鄉公所、民團后備隊(大隊)隊部合用)及“三位一體”(即校長由村、鄉(鎮)長、民團后備隊隊長兼任)的政策。
在中等教育方面,1934年2月頒發《廣西國民中學辦法大綱》,《大綱》規定,縣設國民中學,學制4年,分前期、后期,各期兩年。1946年后國民中學分別改為初級中學、師范學校和職業學校。高等教育方面,1927年即由黃紹在梧州創辦了廣西第一所大學———廣西大學,馬君武博士為校長,1928年10月開學,先后成立理學院、工學院、農學院和植物研究所,為廣西培養了不少人才。1932年夏,又在桂林創辦廣西師范專科學校。1934年7月在南寧創辦了廣西西醫學院,學制6年。新桂系集團由于抓緊了教育工作,培養了不少各方面的人才,較好地緩解了在反蔣爭斗中人才奇缺的矛盾。
四是舉辦各種干部學校,培訓各級干部。新桂系集團領導人李宗仁等為了培養造就一批忠于該“團體”的黨、政、軍干部,大力舉辦了各種干部學校或訓練班、所,經過學校、班、所培訓畢業的學生,經審核合格者則分配在廣西的黨、政、軍部門任職,從而有力地鞏固了該集團在廣西的統治地位,增強了抗蔣實力。其所辦的干部學校主要有:第一,成立“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一分校”。該校于1926年在南寧成立,歷任校長為俞作柏、呂竟存、胡朝俊、白崇禧、薛岳、夏威、李品仙等人,其中以白崇禧任期最長。
“分校”訓練內容,分為軍事訓練和政治訓練兩部分。軍事訓練主要是戰術學、軍制學、兵器學、筑城學、交通學、地形學、野外勤務等;政治訓練主要是三民主義、建國大綱、建國方略、中國國民黨黨史、帝國主義對華侵略史等。“分校”先后畢業學員數千人,新桂系集團部隊中的下級軍官,多數畢業于這所學校。經過這所學校培訓出來的軍官,軍政素質都有提高,都愿為新桂系集團的李宗仁、白崇禧效命,這是使新桂系集團部隊能長期保持一定戰斗力的重要因素。第二,創辦民團干部學校。為了培養訓練民團成為一支重要武裝力量,1933年2月,李宗仁、白崇禧在各區民團指揮部所在地設立了一個干部訓練大隊,編訓鄉(鎮)長、村(街)長,也招收農村中的知識青年,進行軍事、政治訓練,每期訓練6個月,結業的知識青年分派各地充任鄉(鎮)、村(街)長兼民團大、中隊長或鄉(鎮)大隊副。第三,學校設軍訓機構,對學生進行軍訓。新桂系集團對民團的常備隊、后備隊、預備隊團兵經過軍事訓練后,掌握了一定的軍事知識技能,平時在鄉為農,戰時應征入伍即可投入戰斗,全省當時有團兵300萬人,要把300萬團兵編成部隊,需要10萬名干部,這大批干部光靠軍校培養是困難的,惟一的出路就是在初中以上的大專院校普遍實行軍事訓練,藉以培養軍事干部人才。第四,創辦“廣西地方建設干部學校”。新桂系集團領導人為了加強各級政權的干部較好地執行其政令法規,提高辦事效率,適應與蔣介石斗爭形勢的需要,于是又創辦一所“廣西地方建設干部學校”。省政府主席黃旭初兼任校長,委托著名教育家楊東莼具體負責實施。廣西省政府規定:“干校”的培養目標為“適應戰時政治需要,訓練基層干部人才,充實廣西基層政治機構,推行地方自治,促進社會事業,動員民眾抗戰。”具體地說,“干校”是培養鄉(鎮)長一級基層干部。訓練內容共四項,即政治訓練、軍事訓練、工作訓練、生活訓練。時間比例為七分政治、三分軍事。
“干校”明確規定:廣西地方行政干部訓練團主要抽調訓練縣長、警察局長、教育科長及軍事科長、縣政府秘書科長、科員、指導員、督學、警察所長或警佐、技士及區長,每期兩個月。各行政督察區的訓練班,主要調訓鄉(鎮)長、副鄉(鎮)長、中心小學校長、鄉(鎮)公所各股主任及干事,訓練期1—3個月。各縣的行政干部訓練所主要是分期抽調訓練村(街)長、副村(街)長、國民基礎學校校長、甲長及干事,訓練期1—3個月。這些訓練機構,對新桂系集團干部的培訓提高,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維護“團體”利益

新桂系集團領導人李宗仁、黃紹等人在團結問題上是比較好的,遠在1921年李宗仁在玉林任“廣西自治軍第二路”司令時,黃紹率近千人的隊伍投奔李的麾下。1923年三、四月間,黃文靜思動,不甘心局促容縣一隅,欲離李向外發展,并以假裝接受沈鴻英委為旅長出兵蒼梧戎圩,伺機奪取梧州,事前問計于李。李對黃欲離他而去不但予以支持,還推心置腹為黃出謀獻策,講了許多肺腑之言。李宗仁以后回憶這件事時說:“紹聽了,深以為然,并衷心地感激我為他的策劃和忠告。而我也頗以黃氏能坦白相告為慰,此實為以后我們統一八桂,團結無間的因素。”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團結,應該說也是比較好的。李宗仁的寬宏大度,凡事能忍讓,處事穩重,為白所欽佩,特別是兩廣“六一”運動期間,蔣、桂雙方已妥協談和,但蔣介石卻非要白崇禧到廣州當面談一談。白怕蔣在耍“鴻門宴”,不敢前去,李宗仁卻不顧個人安危,親自代白前往廣州見蔣,白對此十分感激和不安。白崇禧的機智,辦事認真、果斷,雷厲風行,也頗為李宗仁所欣賞。李宗仁說:“我和白氏共事20余年,推心置腹,患難與共,雖有人屢次企圖分化離間,我二人只一笑置之。世人多有因此形容李、白為一人,私衷亦覺當之無愧。”
1930年冬,黃紹離桂投蔣,行前,李宗仁、白崇禧在南寧為黃餞行,席間黃表示:第一,不再破壞國家;第二,不從事破壞團體(指新桂系集團)。說他離開廣西的團體,并非與團體中堅分子感情破裂或利害沖突而失意出走的。他仍愛他們共同奮斗過的團體,毫無存有想破壞或利用團體之心理。后來的事實也證實,黃紹脫離新桂系以后,的確沒有做過有害新桂系集團的事。相反,他還常常為新桂系集團出力效命。1948年國民黨進行行憲選舉正副總統,李宗仁置蔣介石的警告、反對于不顧,毅然參加副總統競選(蔣介石反對李宗仁競選副總統,全力支持孫科競選副總統),為了挫敗蔣介石的獨斷專橫,使李宗仁競選成功,時任國民政府監察院副院長的黃紹自動擔任了李宗仁競選班子的“參謀長”與新桂系集團高層領導人物一起,宵衣旰食,出謀劃策,最后終于使李宗仁如愿以償,擊敗了蔣介石拼命支持的對手孫科而當選。李當選為中華民國政府副總統后,蔣介石為預防新桂系集團的李、白在南京作亂謀反,將白崇禧的國防部長撤掉,要白離開南京到武漢去任“華中剿匪總司令”,把李宗仁和白崇禧隔離開來。白對此極為不滿,拒不赴任,并賭氣攜眷到上海等地游山玩水散心。時為1948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劉、鄧大軍已挺進大別山區,華中武漢一帶形勢十分危急,蔣介石曾派吳忠信到白處勸駕,未果。蔣介石出于無奈,只好請黃紹出馬。黃紹到上海對白崇禧說:“他(指蔣介石)正開始要整我們,我們就要借此機會出去。到了外面,再反過來整他。蔣到了無法應付的時候,必定下野,德公(指李宗仁)就可出來收拾局面,我們豈不是大有可為嗎!”。白崇禧經黃紹這一開導,果然茅塞頓開,說:“對,我明天回南京到武漢去就職。”這就為白崇禧以后以武力作后盾,逼蔣下野提供了機會。新桂系集團主要領導成員除本身團結較好外,為了吸取武漢事件的教訓,為了團結其屬下的高中層干部,還成立了旨在鞏固團結內部、外部的一些組織。主要有:
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同志會”和“廣西建設研究會”。抗日戰爭爆發后,李宗仁離桂赴徐州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前,對一些心腹干部說:“蔣介石決不會相信我們。我在北伐時有過深刻的經驗:他和馮煥章及我不是換過蘭譜稱兄道弟嗎?但是后來他就打我,也打馮煥章。現在抗戰他雖不敢對我們怎樣,但一到他情勢好一點就要下我們的手了。現在是舉國一致的抗戰,我不能不出去,我們必須成立一個組織來對付他才行。”又說:“我最顧慮的是我出發后,廣西的黨政軍不能團結,我們的干部被蔣介石個別收買。要團結,就得有個組織來維系。現在和蔣合作,不能再搞秘密組織了,所以‘中國國民黨革命同志會’撤銷了,但是可以搞一個公開的合法的組織,這個組織名稱叫‘廣西建設研究會’。”經過一番籌劃,1937年10月9日,“廣西建設研究會”于桂林成立,這是以反蔣、團結同情新桂系集團的人為目的政治組織。會長為李宗仁,副會長白崇禧、黃旭初。正副會長之下,設有3名常務委員主持日常工作。研究會共聘請300多人為該會研究員。李宗仁對該會將起的作用曾這樣說:“回顧‘六一’運動時,蔣介石集中了幾10個師來包圍我們,我們只有10多個團,真是孤軍抗敵,形勢非常嚴重。但蔣介石不敢動手,為什么呢?主要是那時廣西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各黨派都有人來廣西,蔣對這一形勢不能不有所顧忌。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吸取的寶貴歷史教訓。”“研究會”對團結了一批反蔣人士,擴大新桂系集團的影響等方面的確起了一定的作用。
招賢納士
李宗仁、白崇禧深知要使廣西的地盤不被蔣介石集團吞掉,廣西必須擁有一批才華出眾的人士為他們效命,否則后果是不堪設想的,但人才的出處,光靠廣西一省是難以辦到的,所以他們面向全國,招攬了不少外省籍人士來桂為他們效勞,這些人員中,軍、政、文各界都有。新桂系集團的各級黨、政、軍領導干部,在總體上保持以本省籍干部為主的基礎上,也不拘一格地吸收外省籍干部來桂工作,借以增長抗蔣實力。從軍隊主要領導干部的省籍結構看,北伐時期,第七軍北伐部隊設兩路指揮官,有一路指揮官是外省籍人。李宗仁任第四集團軍總司令后,所部5個軍(第七、十三、十八、十九、十五軍)的軍長中,外省籍人任軍長2人,在12名師長中,外省籍人6名,占師長人數的一半。抗日戰爭期間,廣西組建了3個集團軍,任過集團軍副總司令的共7人,其中有3人是外省人;在5個軍曾任過軍長的20人中,外省籍的6名;任過副軍長的14名中,外省籍人3名;任過師長的44人中,外省籍人9名。
由此可見,李、白對外省籍人,只要愿為其出力,均樂于羅致,這些人到廣西后,在為了“團體”利益的思想影響下,確也十分忠心賣力。如曾任過新桂系集團第二十一集團軍副總司、安徽省政府主席的張義純(安徽人),曾在北洋政府軍隊里達10年之久,任過團長、支隊司令官等職。1926年離開北京,投入國民革命軍程潛的第六軍任副師長,楊杰任第六軍軍長后,張辭職隨陳調元軍北伐到山東郯城。時白崇禧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路代總指揮,陳調元、楊杰兩軍歸白指揮,陳、楊與白談話中常提到張義純,并多有贊許之辭。適李宗仁新成立第十九軍,需人整訓部隊,經白推薦,調張義純為第十九軍第二師師長。李、白與張素昧平生,但卻對張如此厚愛、器重,使張受寵若驚。此后,張為報答李、白“知遇”之情,忠心不二地為新桂系集團效勞,淮海戰役結束后,皖北解放,新桂系部隊撤出安徽,省主席夏威辭職,此時新桂系集團的李、白不愿放棄安徽省江南幾個縣的地盤,因而要張義純接下任安徽省政府主席,張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毅然走馬上任,最后安徽全境解放,張也為解放軍解放,此時才算脫離了新桂系集團。
在新桂系集團部隊的領導機關中,李、白羅致外省籍軍人作為其幕僚、謀士的也不少。
在廣西的黨、政、文教部門及民眾團體中,招攬外省籍人士擔任負責人的也不少。“廣西建設研究會”在正副會長之下,設置3名常務委員,其中有1名是江西省籍的老同盟會員———早在1928年就反蔣介石的陳劭先。對本省籍一些曾反對過李、白的人,只要他有一技之長,愿繼續為“團體”服務,仍委以重任。如1929年3月,唐生智舊部李品仙在平津叛白歸唐時,為討好蔣介石,于1929年3月20日帶頭與唐部舊屬共22人聯名通電聲討白崇禧,電文中充滿了辱罵之辭,如說“白崇禧醉心權利,陰謀百出,不恤冒天下之大不韙,輕啟兵戎,以填其無饜之欲壑,查白自接領本軍以來排斥異己,克扣軍餉,……近更明目張膽強令本軍擾亂北方響應武漢襲攻徐海,進逼首都,元惡大憝,人得而誅。”還罵白崇禧為“國賊”,等等。1931年李品仙只身回到廣西,李宗仁、白崇禧不念舊惡,仍先后任李品仙為第四集團軍參謀長、黃埔軍官學校第一分校校長、廣西邊防汛督辦、龍州區民團指揮等職。抗日戰爭爆發后,廣西組建第十一集團軍,保薦李品仙任集團軍總司令、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等職。
由于新桂系集團領導人李宗仁、白崇禧等能不分領域的羅致軍、政、文各界人才為其效力,這是他們能長期與蔣介石集團爭斗的極為重要的資本。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