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有一雙耳朵,能聽到各種旋律:有優美的,有煩擾的,有悠揚的,有嘈雜的……在繁多的音調中,只要用心傾聽,便可獲得那最動人的天籟之音———愛的旋律。
在自然中
用心傾聽,那是樹葉的低聲絮語。感受到了嗎?那是對春雨的滋潤的感激;
用心傾聽,那是夏蟬的吟唱。感受到了嗎?那是對夏季熱情的歡迎;
用心傾聽,那是果實墜落的聲音。感受到了嗎?那是對秋天收獲的喜悅;
用心傾聽,那是雪花飄落的氣息。感受到了嗎?那是對冬季給予保護的謝意。
四季給予大地真情,萬物回贈以真愛。這樣的愛的旋律,你傾聽了嗎?
在生活中
用心傾聽,母親那不絕于耳的嘮叨,其實是熱切的關愛;
用心傾聽,父親那簡短的教誨,其實是深沉的愛護;
用心傾聽,長輩那千篇一律的故事,其實是慈愛的經驗之談;
用心傾聽,愛人那樸實的一句“回家了嗎”,其實是最溫暖的問候;
用心傾聽,街道上人們縱使陌生,仍禮貌相待,縱使陌生,仍互相幫助,那是多么感人的友誼之歌!
只是用雙耳傾聽,是不能感受到愛的旋律的;必須用心傾聽,把聽到的種種音韻與心兒的觸動與思考結合起來,使感覺與聲音融為一體,愛的旋律才會浮現。
用心傾聽吧,傾聽那最動人的“愛的旋律”!
【作者系廣東省順德一中騰龍文學社社員】
點評
這是一篇典型的中學生“雜文”,江蘇省高考研究專家稱之為“秋雨體”作文。是議論文,是詩歌,還是散文?似乎都是,又似乎都不是。你欲否定它嗎?不可以,現在不是強調讓學生寫放膽文嘛。中國教育實踐專家朱慶和先生于《隨“心”所欲話作文》一文中指出“太多的規矩,束縛學生的想象力,使之有話說不出”,寫作文有一點文體感就行,事實上,文體可以雜交,文學體裁和其他文體已衍生出了許多新種類是有目共睹的,我們有什么理由限制學生去創造呢?因勢利導才是。
作為議論文,本文具備該文體的特征;作為詩歌,它形象、抒情、高度集中,還分了詩行;作為散文,它“形散神聚”啊!這種寫法很好,我勸有些專“家”不要做削足適履的事情,高考閱卷時,筆下留情。
【特邀點評:朱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