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北部的兩個小山村—克茲(Korsze)和巴塞爾瑞(Barciary),偏遠而貧瘠。
一輩又一輩,這里的村民們依靠著并不肥沃的莊稼為生。一代又一代,他們的孩子在貧窮的環境中出生、長大、老去。
“他們沒有接受高等教育和接觸外界的機會。孩子們常常對自己的未來感到絕望甚至迷失生活的方向,因為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重復著上一代的貧困。”村長的話無奈而又沉重。
然而,就在這群幾乎被世界遺忘了的孩子們在結束了漫長的暑假返回校園時,竟然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禮物—上百臺電腦變戲法兒似的出現在了他們面前。
雖然從來沒有操作過這些“天外來客”,也從來沒有接觸過互聯網,但孩子們已經敏感地察覺到,外面的世界正在悄悄地向他們走來,生活也許就要從此改變了……
科技水晶球
這當然不是童話里圣誕老人的故事,而是微軟扶助貧困地區青少年計劃的一部分。除了捐助電腦以外,還配送了微軟相關的教學軟件。同時,微軟在波蘭分公司的員工們還將負責對這里的教師進行電腦培訓。
“我們手里似乎捧著一個承載孩子們希望的水晶球。”微軟公共事業部的項目經理Joanna Demirian 如此比喻這項計劃。
在此次計劃中,波蘭的克茲和巴塞爾瑞并不是唯一一個接受援助的地區。遠在南非的Soweto,微軟通過對年輕人電腦技術的培訓,來幫助他們擴大就業范圍。 在菲律賓,生活在Manila郊區的貧困年輕人同樣接受了修理和維護電腦的培訓。而在俄羅斯西部,微軟將建立一個科教中心,為當地年輕人提供學習電腦知識(包括基本的WORD的處理功能、網頁設計、互聯網研究等)的環境……
但事實上,上述的所有這些,其實只是微軟眾多公益事業項目中的一個小案例。一位公共事業專家指出,對于像微軟這樣的大型跨國企業而言,公益贊助是一項長期的商業策略行為:持續的投入與持續回報之間推動了他們有動力地不斷進行公益贊助,也是在這種前提下,這些跨國企業積累起深厚的品牌美譽度,也獲得了媒體持續的報道與關注,從而產生了很好的良性循環。從某種角度上看,這些商業巨頭手中的慈善捐助,又何嘗不是承載自己未來希望的水晶球。
讓生活看到希望
艾滋病一直是人類面臨的重大疾病難題,并且現在每年全球有數百萬人死于艾滋病及相關疾病。當我們現在再面對哭泣的艾滋病患者時,我們終于可以不再說無事可做了。近日IBM公司發起了一個FightAIDS@Home計劃,從而讓人類有史以來可以第一次利用網格電腦技術對抗艾滋病。
由于在電腦中模擬艾滋病治療的工作需要超級計算機的幫忙,這將是一個天文數字般的花費。但假如通過全球網格組織(World Community Grid)倡導的,將世界各地的電腦志愿者手中的電腦資源組織起來,則會大大降低研究費用。志愿者所需要做的,只是在活動網站上進行注冊,并下載由組織者提供的網格軟件。在志愿者電腦被連接到互聯網的同時,它將自動完成網格中心發送過來的任務,并且將數據和結果返回網格中心。參與的人越多,所能得到的研究成果就越寶貴。此次計劃至少將會有十萬臺個人電腦參與,而位于美國加州Scipps Research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就將利用這些資源獲得更多的支持來發現最新的艾滋病治療方法。
平衡負面影響
誰也無法否認,科技越來越快的改變著人們乃至世界的腳步。然而,在享受科技所帶來的便捷時,如何處理越來越多的電子垃圾開始成了一件另人頭疼的事情。國際大的電腦制造商們在贏得用科技改變生活美譽的同時,也越來越受到環境方面的壓力。
今年秋天,無論是遠在澳大利亞的悉尼,還是德國的慕尼黑,被電子垃圾搞得焦頭爛額的家庭主婦們,都獲得了一個好消息。作為全球最大的電腦制作商之一,戴爾舉行了一場“免費回收之旅”。
戴爾的一項調查表明,在英國, 70%的人沒有回收再利用過他們淘汰的計算機配件,事實上,接近四分之三的人愿意捐獻他們的舊電腦給慈善機構,但52%的人并不知道這是可以實現的。因此,英國十分之一的家庭選擇將舊的電腦硬件傾倒入垃圾桶里。
戴爾的這次旅程從英國的Bracknell開始,在整個十月、十一月里,途經了美國的納士維爾,德國的慕尼黑和澳大利亞的悉尼。在此期間,接受戴爾回收服務的顧客,可以將他們倉庫或櫥柜中任何牌子的電腦、顯示器、打印機和其它計算機配件清空給戴爾。而這些配件將通過戴爾無償捐給慈善機構。目前,戴爾的這種產品捐助計劃已經遍布美國、加拿大、巴西、愛爾蘭和英國。
“慈善事業其實應當是一個公司的主要任務之一。”在一次慈善與商業的研討會上,Levi's Strauss基金會的主席Alan Christie如此評價慈善事業在企業經營中的地位。“毫無疑問,每個公司都必須在公共社會中尋找到自己的一塊地方,很難想象一個成功的商業戰略能夠缺少這一方面。”
而人們通過互聯網所作的,或許還能更多。在澳大利亞的袋鼠島上,現在正繁茂地生長著44萬棵橡樹,而這里的每一棵橡樹當中,都包含了大約100個人的祝福。
這是NEC在2002年發起的“生命樹”活動的成果。當時活動的內容是,任何一個人如果愿意登陸“生命樹”網站并在上面留一條言,網站上虛擬的“生命樹”就會自動生長出一片綠葉,并在葉子上記下人們的祝福。當留言每達到一百條,NEC就會出資在袋鼠島上植一棵樹。而這44萬棵橡樹也就意味著有四千四百萬人參與了網絡中的留言祝福,并在祝福親友的同時,也給袋鼠島帶來了一片真正的綠蔭。
在國際慈善機構的Paula Luff女士看來:公司畢竟不是慈善機構,它往往有著雙重的考慮: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但是當公司的慈善事業能夠真正回饋社會時,就恰好到達了二者的交叉點。
尋找適時的點
投幾枚硬幣在7-Eleven的一個印有“海嘯捐贈”的罐子里,這家便利店將把它們捐贈給海嘯中的災民。在星巴克,買一磅蘇門答臘咖啡,將有2美元被捐往印度尼西亞災區。在Avon Lady中,花4美元購買一枚“亞洲之星”的別針,將有3美元被用在災區的重建上……
一家有戰略眼光的公司往往能夠將自己與社會中出現的重大事件或重大事故相聯系。有專家指出,與市場營銷一樣,公司的慈善事業最重要的并不在于投入的數量,而是要能夠預先抓住最適合的時機,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印度洋的海嘯,無疑是一個最為明顯的例證。
根據美國一家公關公司Hill Knowlton的調查報告顯示,在這場災難中,美國最大的500家公司提供的現金、物品和其它救助服務共計2.53億美元。而將所有美國公司對海嘯的捐助加起來,達到了7.5億美元,甚至超過了歷史最高記錄:“ 9·11事件”的6.82億美元。像許多大公司一樣,惠普也構建了一個符合將自己的技術運用到當前事件的慈善機制。他們除了為海嘯救援隊提供了若干臺便攜式電腦外,還捐獻了至少300萬美元的物品。
但令人擔憂的是,由于企業的商業化色彩越來越濃,慈善組織也越來越難保持其單純性。國際慈善組織的負責人Paula Luff女士表示慈善事業雖然是該機構的主體部分,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就是純粹的。“越來越多的投款企業從原來的一條底線(為社會做了什么?)轉變為三條底線:你(慈善機構)為公司做了什么?你為投資人做了什么?你為社會做了什么?”Paula如是說。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公司的慈善事業,還是慈善機構,都面臨著越來越復雜的商業環境。“慈善商業(Charity Business)”正是這樣漸漸進入了人們的研究范圍。
目前在英國,甚至已經有兩所大學 —南岸大學和城市大學的商學院已經將“慈善商業”在MBA課程的基礎上發展為了另一門學科 —“MVA(Master in Voluntary Administration)”,其中包括慈善會計和財務管理、慈善市場和慈善管理等專門的慈善課程。
南岸大學的戰略管理學教授Bruce Lloyd認為,現在的慈善事業已經具有越來越大的商業價值。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好的慈善活動必須做好商業策劃等等,因此開設這樣的課程是非常必要的。
何樂不為的互利互惠
不久之前,搜索巨頭Google表示,將會在未來20年中,提供10億美元來解決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
另一方面,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最新研發出了100美元的筆記本電腦,這一產品是由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教授在今年1月提出的“一個兒童一臺筆記本”行動計劃促成的。這款100美元的筆記本電腦有一個練習簿大小,外殼為明亮的翠綠色,它采用了主頻為500MHZ的中央處理器,配置閃存來取代傳統硬盤,并采用Linux作為核心操作系統。此外,電腦還配備了能夠無線上網的最新硬件和軟件。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稱贊道:“‘一個兒童一臺筆記本’行動計劃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僅是送給每一個貧窮兒童一臺電腦,更是帶給他們一片不可思議的奇妙天地。”他說,這些電腦將使貧困兒童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更加積極主動,不再局限于被動地接受指導或死記硬背。
尼葛洛龐帝表示,行動計劃的目的在于使發展中國家支付不起昂貴費用的貧困兒童擁有屬于自己的電腦。各國政府和慈善機構將為這項計劃承擔費用,筆記本電腦將歸孩子們所有。據悉,巴西、泰國、埃及和尼日利亞將成為首批購入這款筆記本電腦的國家,預計明年二、三月間交付使用,每個國家的定貨量都在100萬臺以上。
這種依靠公司自身科技來做慈善事業的事情,本質上和捐點兒錢或者建立慈善基金是完全不一樣的。后者只會再給出一道難題,就是如何去花這筆錢,可能還要派專門的人去管理、去監督;而前者本身就是在解決問題。一般地,對于這種慈善項目,政府都會有免稅或者其它的優惠措施,企業可以在不需要籌集大筆資金的情況下,用互利的方式來解決問題。